一种可控制水位的组装式灌排两用闸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7468发布日期:2018-11-27 23:4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可控制水位的组装式灌排两用闸门。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展开,大部分着力点都转移到了现代化农业的建设,科学技术渗入,现代要素投入,管理机制引入,但似乎忽略了,我们现存最基础的农业设施并未尽善尽美,无法因地制宜达到效益最大化,甚至在某些地方无法良好运作,无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譬如,当前的农业用水闸门存在着以下问题:1.操作繁琐,易于损坏,未充分考虑漏水的危害;2.仅可以控制闸门启闭,无法应对水位变化,当水位过低时无法保证水流正常通过闸门;当水位过高时,使得灌水量过大,容易对农田进行冲刷,即无法满足田间不同时期的不同水位与水量要求;3.无法有效过滤较大杂质,如草木秸秆等长期积累容易堵塞进水口,降低输送水效率,严重时可以使得闸门损坏,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为克服现有技术中费时费力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于提供一种可以及时、快捷控制闸门启闭、拦截杂质的可控制水位的组装式灌排两用闸门。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控制水位的组装式灌排两用闸门,包括闸门箱、闸门顶盖、过水通道、转筒、过水通孔、提拉杆和控制环;所述闸门箱内部为圆柱形空腔结构,过水通道沿闸门箱中心线横向穿过空腔部;闸门顶盖设在闸门箱顶部,闸门顶盖中心部设有通孔;转筒为与闸门箱内空腔结构相匹配的圆柱体结构,转筒设在闸门箱空腔结构内,过水通孔沿转筒直径横向设在转筒筒身,提拉杆底端与转筒底部相接,顶端穿过通孔向上伸出;控制环设在闸门顶盖上方的提拉杆上。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可控制水位的组装式灌排两用闸门使用时,首先将闸门箱埋入土中,过水通道下边缘与渠道底部相接,后将转筒置于闸门箱内部,提拉杆穿过闸门顶盖的通孔,盖上闸门顶盖,用控制环固定在合适位置,如需灌水,则将转筒旋转到过水通孔和过水通道在同一条直线位置,利用控制环在该位置固定好,使得水流顺畅流入;若水位过高,则可以利用提拉杆将转筒提升到合适高度使之不至于漫灌,尽可能使流速均匀平缓,将灌水过程中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力降到最小;如需要关闭闸门,则旋转内部转筒,使过水通孔和过水通道垂直,阻断水流,用控制环在该位置固定好;排水过程同灌水过程,确定转筒内部高度所需参考的水位变成田间地下水位;通过圆筒形闸门的旋转和提拉以达到控制闸门启闭和抬高闸门以应对水位变化的目的。

所述内部转筒提拉到最高点极限位置时,转筒底端与过水通道底部齐平;能防止转筒提拉过高从底部缝隙漏水,影响闸门正常使用,故要设置闸门顶盖,以达到控制提拉高度的目的。

所述过水通道与转筒相交处的过水通道内壁设有橡胶止水,橡胶止水与转筒筒身贴合;能从进水源头遏制渗漏,充分考虑渗漏对闸门寿命的影响;能减小摩擦力,使得转动或者提升转筒更为快捷便利,易于操作。

所述过水通道两端端口外周的闸门箱侧壁上均设有卡槽,卡槽内设有拦污栅,拦污栅面积大于过水通道横截面面积;能拦截杂质,提高闸门箱使用寿命。

上述拦污栅根据环境和季节定期清污养护,以达到最大程度改善灌水工作效果的目的。

所述转筒与提拉杆连接处设置稳定架,稳定架由两个以上倾斜设置的支脚组成,支脚均匀分布在提拉杆外周,支脚顶端与提拉杆相接,支脚底端与转筒顶面相接;能平衡转筒受力,以延长闸门使用寿命。

所述提拉杆顶端设有圆孔和提拉把手,提拉把手穿过圆孔与提拉杆顶端垂直相接;能方便安装提拉把手,方便拉动提拉杆。

上述提拉把手为圆筒状,圆孔直径比提拉把手直径略大。

所述闸门箱顶端四角均设有立柱,闸门顶盖四角设有与立柱相匹配的插孔;能使闸门顶盖与闸门箱契合,固定闸门顶盖。

所述控制环包括橡胶材料固定环和杠杆锁定式接头;橡胶材料固定环套接在提拉杆外周,杠杆锁定式接头与橡胶材料固定环相接;能方便固定提拉杆位置,控制转筒高度。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控制水位的组装式灌排两用闸门,应对水位变化可控制闸门高度,同时可以及时、高效控制闸门启闭,操作快捷便利,灌水均匀,同时可以拦截杂质,且为灌排两用闸门,一门两用,经济简单;能改善农田水利田间基础设施的使用性能,提高灌水工作效率,改良灌水效果,减少人力,增强设备经济性,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闸门箱半剖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顶盖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闸门箱顶部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6所示,一种可控制水位的组装式灌排两用闸门,包括闸门箱8、闸门顶盖4、过水通道6、转筒5、过水通孔7、提拉杆2和控制环3;所述闸门箱8内部为圆柱形空腔结构,过水通道6沿闸门箱8中心线横向穿过空腔部;闸门顶盖4设在闸门箱8顶部,闸门顶盖4中心部设有通孔11;转筒5为与闸门箱8内空腔结构相匹配的圆柱体结构,转筒5设在闸门箱8空腔结构内,过水通孔7沿转筒5直径横向设在转筒5筒身,提拉杆2底端与转筒5底部相接,顶端穿过通孔11向上伸出;控制环3设在闸门顶盖4上方的提拉杆2上;内部转筒5提拉到最高点极限位置时,转筒5底端与过水通道6底部齐平;过水通道6与转筒5相交处的过水通道6内壁设有橡胶止水10,橡胶止水10与转筒5筒身贴合;过水通道6两端端口外周的闸门箱8侧壁上均设有卡槽,卡槽内设有拦污栅9,拦污栅9面积大于过水通道6横截面面积;转筒5与提拉杆2连接处设置稳定架14,稳定架14由两个以上倾斜设置的支脚组成,支脚均匀分布在提拉杆2外周,支脚顶端与提拉杆2相接,支脚底端与转筒5顶面相接;提拉杆2顶端设有圆孔和提拉把手1,提拉把手1穿过圆孔与提拉杆2顶端垂直相接;闸门箱8顶端四角均设有立柱13,闸门顶盖4四角设有与立柱13相匹配的插孔12;控制环3包括橡胶材料固定环和杠杆锁定式接头;橡胶材料固定环套接在提拉杆2外周,杠杆锁定式接头与橡胶材料固定环相接。

提拉把手1的圆筒直径比提拉杆2顶端圆孔直径小1-3mm;闸门顶盖4中央通孔11的直径应比提拉杆2直径大3-5mm;闸门顶盖4角点处的插孔12为正方体,其边长应比闸门箱8角点处的正方体立柱13边长小1-2mm;当转筒5置于初始位置,即转筒5置于底部时,转筒5上的圆形过水通孔7下边缘与过水通道6下边缘相切,以此为基准确定圆形圆形过水通孔7的圆心位置,同时,过水通孔7的直径应比圆柱形转筒5的底面圆直径小10-15cm;转筒5提拉到极限位置,过水通孔7最低边缘在初始位置与过水通道6在同一直线上,且提拉的极限位置应是内部圆筒的最底端与过水通道6在一条直线上,即提拉的高度与过水通道6的高度均为H,即允许的外部水位变化值为H,但因受稳定架14高度的影响,若稳定架14高度为h,则实际提拉高度与水位变化值为H-h,即最终稳定架14最顶端与闸门顶盖4相接触时,转筒5底部距过水通道6下边缘的距离恰好为稳定架14高度,以此综合确定转筒5高度、转筒5上圆形过水通孔7的圆心高度,稳定架14高度、闸门箱8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灵活确定尺寸,因地制宜。橡胶止水10固定在过水通道6部分,厚度为8-10mm;据此,圆柱形转筒5的底面圆直径比闸门箱8内部圆柱形空腔直径小16-20mm,以保证在旋转提拉过程中橡胶止水10始终紧密贴合转筒5。

本实用新型可控制水位的组装式灌排两用闸门使用时,首先将闸门箱8埋入土中,过水通道6下边缘与渠道底部相接,后将转筒5置于闸门箱8内部,提拉杆2穿过闸门顶盖4的通孔11,盖上闸门顶盖4,用控制环3固定在合适位置,如需灌水,则将转筒5旋转到过水通孔7和过水通道6在同一条直线位置,利用控制环3在该位置固定好,使得水流顺畅流入;若水位过高,则可以利用提拉杆2将转筒5提升到合适高度使之不至于漫灌,尽可能使流速均匀平缓,将灌水过程中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力降到最小;如需要关闭闸门,则旋转内部转筒5,使过水通孔7和过水通道6垂直,阻断水流,用控制环3在该位置固定好;排水过程同灌水过程,确定转筒5内部高度所需参考的水位变成田间地下水位;通过圆筒形闸门的旋转和提拉以达到控制闸门启闭和抬高闸门以应对水位变化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可控制水位的组装式灌排两用闸门,应对水位变化可控制闸门高度,同时可以及时、高效控制闸门启闭,操作快捷便利,灌水均匀,同时可以拦截杂质,且为灌排两用闸门,一门两用,经济简单;能改善农田水利田间基础设施的使用性能,提高灌水工作效率,改良灌水效果,减少人力,增强设备经济性,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

本实用新型未提及的技术均为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