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深基坑锚索施工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7278发布日期:2018-11-13 19:52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深基坑锚索施工系统结构。



背景技术: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规定确定。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天然冷气冻结法开挖等等,锚索是指在吊桥中在边孔将主缆进行锚固时,要将主缆分为许多股钢束分别锚于锚锭内,这些钢束便称之为锚索。锚索是通过外端固定于坡面,另一端锚固在滑动面以内的稳定岩体中穿过边坡滑动面的预应力钢绞线,直接在滑面上产生抗滑阻力,增大抗滑摩擦阻力,使结构面处于压紧状态,以提高边坡岩体的整体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能,有效地控制岩体的位移,促使其稳定,达到整治顺层、滑坡及危岩、危石的目的,但是,现有的在建筑工程施工时,都是打孔和注浆分为两步来完成的,不但耗费时间,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在打孔时因角度和位置不能灵活调节,都是通过移动车体来完成不同位置的打孔,在注浆过程时也无法对浆料进行持续搅拌,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工程深基坑锚索施工系统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深基坑锚索施工系统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程深基坑锚索施工系统结构,包括履带车体,所述履带车体的上端固定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上端固定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空腔内的另一端侧壁上,所述空腔内的底部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上端固定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设有螺纹通孔,且螺杆贯穿螺纹通孔,所述固定箱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移动块的上端贯穿开口并延伸至固定箱的上端,所述移动块的上端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臂,所述固定块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油缸,且第二支撑臂位于第一油缸的上端,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撑臂的下端,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一端固定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油缸,且第二油缸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撑臂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定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固定有保护盒,所述保护盒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保护盒并延伸至保护盒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钻头,所述承载板的上端一侧固定有固定架,所述承载板的上端一侧固定有搅拌箱,且搅拌箱的上端贯穿固定架并延伸至固定架的上端,所述搅拌箱内设有搅拌腔,所述搅拌箱的上端固定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搅拌箱的上端侧壁并延伸至搅拌腔内,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转动杆,所述搅拌腔内的一周等间距固定有四个连接杆,且四个连接杆的一端共同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块的上端,所述转动杆的一周等间距固定有多个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一端固定有搅拌叶,所述搅拌箱的下端一侧连接有注浆管,所述注浆管的一端连接有注浆喷头,所述固定箱的一侧设有锁紧装置,且注浆喷头位于锁紧装置内。

优选地,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固定在固定箱一侧的两个限位板,所述注浆喷头架设在两个限位板上,其中一个限位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弧形挡板,所述弧形挡板的一端固定有插块,另一个限位板的一端设有和插块相对应的插槽,且插块位于插槽内。

优选地,所述承载板的上端另一侧转动连接有放置板,所述承载板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电动伸缩杆,且电动伸缩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放置板的一侧,所述放置板的另一侧设有照明灯具。

优选地,所述搅拌箱的上端一侧连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上端设有封盖。

优选地,所述注浆管上设有砂浆泵。

优选地,所述注浆管为CCLL-D注浆管。

本实用新型中,锚索施工应与土方开挖紧密配合,由业主进行协调,安排挖土人员首先开挖,每层锚索工作面开挖深度至设计锚索孔位置下0.3m,锚索施工人员即开始清理工作面,安装钻机和测放锚索孔位置,然后进行锚索施工。每层锚索在未锁定之前,不得开挖下层土方。

⑴锚索施工工序

开挖工作面——钻机就位——钻进成孔——注浆——二次注浆——张拉及锁定。

⑵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a、锚索孔定位

根据基坑开挖情况,使用校验合格的水准仪和钢卷尺,依据设计锚索孔标高位置,进行定位放线,锚索孔桩位使用白灰点内插钢筋作为标记,放线完毕,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及业主人员复核验线并确认。

b、钻机对点就位

钻机对点要求底盘稳固,然后按设计要求调整倾角,使之满足设计要求,成孔前,尺量检查钻头直径,保证成孔直径不小于设计要求,对点合格,由当班施工员下达开孔通知单。

c、钻进成孔

锚索孔直径开孔时使用合金钻头穿透截水帷幕,成孔钻进时,采用泥浆护壁,泥浆比重为1.2,钻至设计深度及时调浆清渣,下入杆体前,要求泥浆比重为1.15—1.20,成孔孔深偏差±100mm,孔位偏差±100mm。穿透帷幕后如遇涌水量较大的情况时,宜采取套管跟进的施工工艺。

d、锚索加工及安放

锚索杆体采用钢绞线,每间隔1.5m设置一组定位支架,保证杆体下入孔内后居中。

在锚索支架中心位置安放PVC管,随同锚索杆体共同下入孔内,作为二次注浆的注浆管,注浆管应在锚杆末端La/4-La/3(La为锚固段)范围内设置注浆孔,孔间距取700mm,每个注浆截面的注浆孔设置2个。锚杆自由段涂覆黄油后套裹波纹管,防止浆液与锚杆粘结。

e、拌制水泥浆并注浆

使用P.O42.5水泥拌制水泥浆,水灰比为0.5,注浆使用BW-250砂浆泵压力注浆,拌制好的水泥浆应始终处于搅拌状态。注浆时,以小于浆面上升的速度缓慢均匀地抽出注浆管,待孔口返出纯水泥浆后,立即封堵孔口,停止注浆,抽出注浆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补浆,保证浆体饱满。

锚杆注浆采用二次注浆工艺。注浆管与杆体钢筋一起送入孔内,二次注浆管进行可灌密封处理。一次注浆后5~10小时,进行二次压力注浆,二次注浆压力不小于2.0MPa,确保浆体与截水帷幕紧密连接。

f、安装腰梁及张拉、锁定

锚杆处使用2根28c工字钢,腰梁安装及张拉、锁定在注浆后注浆体强度达到15MPa或设计强度的75%,约二次注浆后7天后进行。采取隔一拉一的方式进行,可减小锚杆张拉时腰梁的变形对已锁定锚杆的影响。锁定荷载按设计要求进行。锚头采用特制的锚片锁定锚具。张拉使用CQT-60T式穿心千斤顶,分级张拉至锚索锁定值的1.1-1.15倍,稳荷3min后锁定。

g、锚索基本试验

锚索施工时应首先进行基本实验,通过基本试验确定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同一条件下的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锚杆数量不应少于3根。

h、锚索验收试验

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试验

①检测数量不应少于锚索总数的5%,且同一土层中的锚索检测数量不应少于3根;

②检测试验应在锚索的固结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进行;

③检测锚索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

④检测试验的张拉值应按设计图表中取值;

⑤检测试验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的验收试验方法进行;

⑥当检测的锚索不合格时,应扩大检测数量。

⑦锚杆抗拔承载力检测值(轴向拉力标准值的1.4倍):

腰梁

锚索横向设2根28c工字钢作为腰梁。锚索完成二次注浆并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安排进行腰梁的施工。

双工字钢间采用壁厚10mm钢板焊接,焊缝连接采用贴角焊,缀板焊接间距不大于2m,双工字钢间间距应满足锚索张拉锁定要求。工字钢对接时上下工字钢接口应错开,长度不小于50cm。

保证腰梁与桩身及桩间土的全面接触,当有因桩位偏差过大腰梁无法充分接触时应在张拉前采用混凝土充填;间距较小时应将工字钢内侧预割开口,以防止工字钢在张拉过程中扭曲变形。

在操作时,先将履带车体移动到需要施工的位置,然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螺杆转动,螺杆转动带动移动块移动,移动块带动滑块在滑槽内的移动,移动块移动带动固定块的移动,从而调节到合适的距离,然后第一油缸的活塞杆末端带动第二支撑臂转动,第二支撑臂带动第二油缸转动,第二油缸的活塞杆带动第一支撑臂转动,第一支撑臂带动固定板转动,固定板带动保护盒转动,进而带动钻头转动,调节到合适的角度,然后通过进料管将浆料倒入搅拌箱内,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带动安装杆转动,安装杆带动搅拌叶转动,从而对浆料进行搅拌,搅拌后通过注桨管将浆料输出到注浆喷头处,注浆喷头架设在两个限位板形成的豁口上,然后通过弧形挡板将注浆喷头进行固定,光线较弱时,通过电动伸缩杆带动放置板转动,从而调节照明灯具的角度,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在建筑工程施工时打孔和注浆可同时完成的功能,解决了需要分步完成导致耗费时间,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打孔不能灵活调节高度和角度的问题,在注浆时还实现了可以持续对浆料进行搅拌的功能,操作简单,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深基坑锚索施工系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深基坑锚索施工系统结构的注浆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深基坑锚索施工系统结构搅拌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深基坑锚索施工系统结构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深基坑锚索施工系统结构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料管、2第一驱动电机、3搅拌箱、4固定架、5砂浆泵、6注浆管、7履带车体、8固定块、9固定箱、10注浆喷头、11电动伸缩杆、12放置板、13照明灯具、14第一油缸、15钻头、16保护盒、17支撑板、18固定板、19第一支撑臂、20第二油缸、21连接件、22第二支撑臂、23限位板、24插槽、25弧形挡板、26转动杆、27安装杆、28搅拌叶、29连接杆、30开口、31伺服电机、32滑块、33滑槽、34移动块、35螺杆、36连接块、37承载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建筑工程深基坑锚索施工系统结构,包括履带车体7,方便移动,履带车体7的上端固定有承载板37,承载板37的上端固定有固定箱9,固定箱9内设有空腔,空腔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伺服电机31,伺服电机31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螺杆35,方便带动螺杆35转动,螺杆35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空腔内的另一端侧壁上,空腔内的底部设有滑槽33,滑槽33内安装有滑块32,滑块32的上端固定有移动块34,方便移动块34移动,移动块34上设有螺纹通孔,且螺杆35贯穿螺纹通孔,可带动移动块34移动,固定箱9的上端设有开口30,移动块34的上端贯穿开口30并延伸至固定箱9的上端,移动块34的上端固定有固定块8,固定块8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臂22,固定块8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油缸14,且第二支撑臂22位于第一油缸14的上端,便于调节第二支撑臂22的角度,第一油缸14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撑臂22的下端,第二支撑臂22的一端固定有连接件21,连接件2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臂19,第二支撑臂2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油缸20,且第二油缸20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撑臂19的一侧,方便调节第一支撑臂19的角度,第一支撑臂19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板18,固定板18的一侧固定有支撑板17,支撑板17的上端固定有保护盒16,保护盒16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保护盒16并延伸至保护盒16的一侧,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钻头15,方便进行钻头15进行钻孔,承载板37的上端一侧固定有固定架4,承载板37的上端一侧固定有搅拌箱3,且搅拌箱3的上端贯穿固定架4并延伸至固定架4的上端,搅拌箱3内设有搅拌腔,搅拌箱3的上端固定有第一驱动电机2,第一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贯穿搅拌箱3的上端侧壁并延伸至搅拌腔内,第一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转动杆26,便于带动转动杆26转动,搅拌腔内的一周等间距固定有四个连接杆29,且四个连接杆29的一端共同固定有连接块36,转动杆26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块36的上端,转动杆26的一周等间距固定有多个安装杆27,安装杆27的一端固定有搅拌叶28,方便进行搅拌,搅拌箱3的下端一侧连接有注浆管6,注浆管6的一端连接有注浆喷头10,便于注浆,固定箱9的一侧设有锁紧装置,且注浆喷头10位于锁紧装置内,便于固定注浆喷头10。

本实用新型中,锁紧装置包括固定在固定箱9一侧的两个限位板23,注浆喷头10架设在两个限位板23上,其中一个限位板2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弧形挡板25,弧形挡板25的一端固定有插块,另一个限位板23的一端设有和插块相对应的插槽24,且插块位于插槽24内,方便固定弧形挡板25,承载板37的上端另一侧转动连接有放置板12,承载板37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电动伸缩杆11,且电动伸缩杆1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放置板12的一侧,放置板12的另一侧设有照明灯具13,方便调节照明灯具13的角度,搅拌箱3的上端一侧连接有进料管1,方便进料,进料管1的上端设有封盖,注浆管6上设有砂浆泵5,注浆管6为CCLL-D注浆管,可以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锚索施工应与土方开挖紧密配合,由业主进行协调,安排挖土人员首先开挖,每层锚索工作面开挖深度至设计锚索孔位置下0.3m,锚索施工人员即开始清理工作面,安装钻机和测放锚索孔位置,然后进行锚索施工。每层锚索在未锁定之前,不得开挖下层土方。

⑴锚索施工工序

开挖工作面——钻机就位——钻进成孔——注浆——二次注浆——张拉及锁定。

⑵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a、锚索孔定位

根据基坑开挖情况,使用校验合格的水准仪和钢卷尺,依据设计锚索孔标高位置,进行定位放线,锚索孔桩位使用白灰点内插钢筋作为标记,放线完毕,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及业主人员复核验线并确认。

b、钻机对点就位

钻机对点要求底盘稳固,然后按设计要求调整倾角,使之满足设计要求,成孔前,尺量检查钻头直径,保证成孔直径不小于设计要求,对点合格,由当班施工员下达开孔通知单。

c、钻进成孔

锚索孔直径开孔时使用合金钻头穿透截水帷幕,成孔钻进时,采用泥浆护壁,泥浆比重为1.2,钻至设计深度及时调浆清渣,下入杆体前,要求泥浆比重为1.15—1.20,成孔孔深偏差±100mm,孔位偏差±100mm。穿透帷幕后如遇涌水量较大的情况时,宜采取套管跟进的施工工艺。

d、锚索加工及安放

锚索杆体采用钢绞线,每间隔1.5m设置一组定位支架,保证杆体下入孔内后居中。

在锚索支架中心位置安放PVC管,随同锚索杆体共同下入孔内,作为二次注浆的注浆管,注浆管应在锚杆末端La/4-La/3(La为锚固段)范围内设置注浆孔,孔间距取700mm,每个注浆截面的注浆孔设置2个。锚杆自由段涂覆黄油后套裹波纹管,防止浆液与锚杆粘结。

e、拌制水泥浆并注浆

使用P.O42.5水泥拌制水泥浆,水灰比为0.5,注浆使用BW-250砂浆泵压力注浆,拌制好的水泥浆应始终处于搅拌状态。注浆时,以小于浆面上升的速度缓慢均匀地抽出注浆管,待孔口返出纯水泥浆后,立即封堵孔口,停止注浆,抽出注浆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补浆,保证浆体饱满。

锚杆注浆采用二次注浆工艺。注浆管与杆体钢筋一起送入孔内,二次注浆管进行可灌密封处理。一次注浆后5~10小时,进行二次压力注浆,二次注浆压力不小于2.0MPa,确保浆体与截水帷幕紧密连接。

f、安装腰梁及张拉、锁定

锚杆处使用2根28c工字钢,腰梁安装及张拉、锁定在注浆后注浆体强度达到15MPa或设计强度的75%,约二次注浆后7天后进行。采取隔一拉一的方式进行,可减小锚杆张拉时腰梁的变形对已锁定锚杆的影响。锁定荷载按设计要求进行。锚头采用特制的锚片锁定锚具。张拉使用CQT-60T式穿心千斤顶,分级张拉至锚索锁定值的1.1-1.15倍,稳荷3min后锁定。

g、锚索基本试验

锚索施工时应首先进行基本实验,通过基本试验确定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同一条件下的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锚杆数量不应少于3根。

h、锚索验收试验

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试验

①检测数量不应少于锚索总数的5%,且同一土层中的锚索检测数量不应少于3根;

②检测试验应在锚索的固结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进行;

③检测锚索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

④检测试验的张拉值应按设计图表中取值;

⑤检测试验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的验收试验方法进行;

⑥当检测的锚索不合格时,应扩大检测数量。

⑦锚杆抗拔承载力检测值(轴向拉力标准值的1.4倍):

腰梁

锚索横向设2根28c工字钢作为腰梁。锚索完成二次注浆并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安排进行腰梁的施工。

双工字钢间采用壁厚10mm钢板焊接,焊缝连接采用贴角焊,缀板焊接间距不大于2m,双工字钢间间距应满足锚索张拉锁定要求。工字钢对接时上下工字钢接口应错开,长度不小于50cm。

保证腰梁与桩身及桩间土的全面接触,当有因桩位偏差过大腰梁无法充分接触时应在张拉前采用混凝土充填;间距较小时应将工字钢内侧预割开口,以防止工字钢在张拉过程中扭曲变形。

在操作时,先将履带车体7移动到需要施工的位置,然后伺服电机31的输出轴转动带动螺杆35转动,螺杆35转动带动移动块34移动,移动块34带动滑块32在滑槽33内的移动,移动块34移动带动固定块8的移动,从而调节到合适的距离,然后第一油缸14的活塞杆末端带动第二支撑臂22转动,第二支撑臂22带动第二油缸20转动,第二油缸20的活塞杆带动第一支撑臂19转动,第一支撑臂19带动固定板18转动,固定板18带动保护盒16转动,进而带动钻头15转动,调节到合适的角度,然后通过进料管1将浆料倒入搅拌箱3内,第一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带动转动杆26转动,转动杆26带动安装杆27转动,安装杆27带动搅拌叶28转动,从而对浆料进行搅拌,搅拌后通过注桨管6将浆料输出到注浆喷头10处,注浆喷头10架设在两个限位板23形成的豁口上,然后通过弧形挡板25将注浆喷头10进行固定,光线较弱时,通过电动伸缩杆11带动放置板12转动,从而调节照明灯具13的角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