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水清淤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8325发布日期:2019-01-22 22:30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深水清淤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利疏浚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深水清淤车。



背景技术:

由于灌溉、强降雨以及工业排水等原因,河道、水坝及其他水系中的淤泥会逐日增加,而淤泥堆积会导致河床抬高,过水断面减小,影响行洪河道功能发挥,同时沉积淤泥累积了大量污染物,随着时间推移释放到水体中容易形成二次污染。出于防洪和环保的因素,需要经常人为的要对沉积淤泥进行疏浚。目前,常用的疏浚方式有挖泥船、链斗式挖泥船和泵吸式挖泥船等,都是依靠船载设备进行工作,此类设备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使用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且适应性差,疏浚受限制的情况较多;此类设备的疏浚方式在疏浚同时并不注重对水体的影响,因此对水底环境的扰动大,对水体影响的范围较大且持续时间长;并且现有的河道作业水深一般最深在50m左右,此类设备很难对这种深水区域的淤泥进行清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作业深度大、清淤率高、覆盖范围广和扰动小的深水清淤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深水清淤车,包括车体、行走装置和搅吸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固定于车体上并能带动车体移动,所述搅吸装置一端铰接于车体上并能在水平面上绕铰接端周向转动,另一端设有搅吸头,所述搅吸装置可伸展或收缩带动搅吸头上移或下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搅吸装置上设有第一螺旋桨,所述车体后部设有第二螺旋桨。

所述搅吸装置还包括筒瓦状的防泥罩,所述防泥罩围设于搅吸头的外部,且开口朝向地面。

所述搅吸装置还包括搅吸管和输泥管道,所述搅吸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搅吸头,另一端连接输泥管道,所述输泥管道的末端通向车体内。

所述搅吸装置还包括回转台和摆臂,所述摆臂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搅吸管上,另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回转台上,所述回转台铰接于车体上。

所述搅吸管和第一连杆之间设有伸缩驱动件,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设有伸缩驱动件,所述第二连杆和回转台之间设有伸缩驱动件。

所述车体的内部设有排泥泵,所述输泥管道的端部与所述排泥泵相连接,并通向排泥泵上连接的提升管道。

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履带,所述履带设置于车体的两侧。

所述车体的内部设有自动压力补偿器。

所述车体的内部设有导航定位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深水清淤车,包括可在水下行走的车体,可以自行实现水下的清淤工作,而不依靠船载设备,因此不会受水面环境限制,并且整体结构较现有的清淤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深水清淤车还包括搅吸装置,搅吸装置一端铰接于车体上并能在水平面上绕铰接端周向转动,同等清淤路程中清淤面积更大,可以高效、全面和快速的清除淤泥,搅吸装置另一端可伸展或收缩带动搅吸头上移或下移,可以调节清淤深度,更彻底的清除淤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深水清淤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深水清淤车中搅吸装置周向回转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深水清淤车中搅吸装置伸展和收缩的示意图。

图例说明:1、车体;11、第二螺旋桨;12、排泥泵;121、提升管道;13、自动压力补偿器;2、行走装置;21、履带;3、搅吸装置;31、搅吸头;32、第一螺旋桨;33、防泥罩;34、搅吸管;35、输泥管道;36、回转台;37、摆臂;371、第一连杆;372、第二连杆;4、液压站;5、水下动力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文实用新型做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深水清淤车,包括车体1、行走装置2和搅吸装置3,行走装置2固定于车体1上并能带动车体1移动,使深水清淤车可以自行实现水下的清淤工作,而不依靠船载设备,因此不会受水面环境限制,并且整体结构较现有的清淤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搅吸装置3一端铰接于车体1上并能在水平面上绕铰接端周向转动,使同等清淤路程中清淤面积更大,可以高效、全面和快速的清除淤泥,搅吸装置3另一端设有搅吸头31,搅吸装置3可伸展或收缩带动搅吸头31上移或下移,可以调节清淤深度,更彻底的清除淤泥。

本实施例中,搅吸装置3上设有第一螺旋桨32,车体1后部设有第二螺旋桨11。在水面下方进行清淤工作时,清淤车受到向上的浮力,因此清淤车底面与水底地面的静摩擦力减小,所以搅吸装置3在转动和伸展时可能会带动车体1本身产生轻微的移动,导致清淤车整体不稳定,设置第一螺旋桨32和第二螺旋桨11可以有效的辅助调整搅吸装置3和车体1的相对运动,让车体1保持稳定,使搅吸装置3的转动和伸展更容易;并且第二螺旋桨11还能加快车体1运动速度,在清淤车下放和行走过程中调整车体1姿态,提高清淤效率。

本实施例中,搅吸装置3还包括筒瓦状的防泥罩33、搅吸管34和输泥管道35,防泥罩33围设于搅吸头31外部,且开口朝向地面;搅吸管34一端固定连接搅吸头31,另一端连接输泥管道35;输泥管道35末端通向车体1内,车体1内部设有排泥泵12,输泥管道35的端部与排泥泵12相连接,并通向排泥泵12上连接的提升管道121。在防泥罩33的遮挡作用下,搅吸头31在工作时翻出的淤泥的扩散范围和速度都大大降低,并可以由搅吸管34快速运送至输泥管道35中,减小了水底扰动范围和淤泥扩散程度。

本实施例中,搅吸装置3还包括回转台36和摆臂37,摆臂37包括第一连杆371和第二连杆372,第一连杆371的一端铰接于搅吸管34上,另一端和第二连杆372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372的另一端铰接于回转台36上,回转台36铰接于车体1上;搅吸管34和第一连杆371之间设有伸缩驱动件,第一连杆371和第二连杆372之间设有伸缩驱动件,第二连杆372和回转台36之间设有伸缩驱动件。如图3所示,当需要清除较厚或者较高处的淤泥时,可以依次调节各伸缩驱动件使摆臂37伸展,带动搅吸头31上升进行搅吸,当需要清除的淤泥位于较低处或者较薄时,可以依次调节各伸缩驱动件使摆臂37收缩,带动搅吸头31下降进行搅吸。本实施例中的伸缩驱动件可以为气缸、油缸或机械推杆等装置。

本实施例中,行走装置2包括履带21,履带21设置于车体1的两侧,履带21主要由宽履带板和倒三角形履齿构成,能极大地提高履带21与水下地面的接触面积,不仅降低清淤车对淤泥的接地比压,可以容易的带动清淤车进行水下行走,还能减少对水体的扰动,本实施例的履带21可以很好的适应稀软的水下地面,防止清淤车陷入淤泥中。

本实施例中,车体1内部设有液压站4、水下动力箱5、自动压力补偿器13和导航定位装置,液压站4可驱动行走装置2和各个伸缩驱动件,为清淤车行走和清淤提供动力;水下动力箱5为整车提供动力来源;自动压力补偿器13对车内各装置压力的调节,使清淤车能够适应于不同水深环境的清淤工作;导航定位装置用于对清淤车行走路径的观测与控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前提下所得到的改进和变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