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以及具有该桩基础的木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2891发布日期:2019-03-08 18:28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桩基础以及具有该桩基础的木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绿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桩基础以及具有该桩基础的木平台。



背景技术:

桩基础是一种承载能力高、适用范围广、历史久远的基础形式。桩是将建筑物的全部或部分荷载传递给地基土并具有一定刚度和抗弯能力的传力构件,其横截面尺寸远小于其长度。而桩基础是由埋设在地基中的多根桩(称为桩群)和把桩群联合起来共同工作的桩台(称为承台)两部分组成。桩基础的作用是将荷载传至地下较深处承载性能好的土层,以满足承载力和沉降的要求。桩基础的承载能力高,能承受竖直荷载,也能承受水平荷载,能抵抗上拔荷载也能承受振动荷载,是应用最广泛的深基础形式。

木平台,木质平台一般为全木结构,也有混凝土或金属、石材、人造合成材料等混合搭建的建筑体,平台表面水平,并且多高出所建地。木平台,古时多为人们晾晒、娱乐(戏台、帝王等的乐舞场所)、码头、军用(演兵场的指挥台、观看台)等用途的建筑体。现代多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如亲水平台等)和个人庭院休闲的场所。

而在现有技术中,木平台一般用于作为亲水平台的构成,因此建造于湖水边,而一般的桩基础在建造固定的时候,会造在同一基础表层上,覆盖在基础表层上的土地,越靠近湖水,堆积得便会越少,所以越靠近湖水的桩基础,就会越容易在受到水浪冲击的时候,失去稳定性。在该方面,仍然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桩基础,具有稳定性高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桩基础,包括设置在桩基础底部的桩基础底座以及桩柱,所述桩基础底座底面设有素混凝土垫层,所述素混凝土垫层下设置有老土持力层,所述素混凝土垫层上覆盖有掩埋桩基础底座的泥土层,所述老土持力层距离地表面不小于1300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土地挖至老土层,使用老土作为持力层,老土更为坚实,作为基层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之后在老土持力层上设置素混凝土垫层,不仅能起到铺平老土层的作用,并且采用混凝土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的稳定性,桩基础底座设置在素混凝土垫层表面,在素混凝土垫层上覆盖有泥土层,泥土层将桩基础覆盖掩埋,进而使得设置在素混凝土垫层上的桩基础底座以及桩柱更稳定,而地表面与老土持力层的距离不小于1300mm,以确保桩基础埋在地里的深度,使得桩基础接受到泥土以及基层的挤压力,使得桩基础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优选的,所述桩基础底座为混凝土实心底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实心的混凝土结构,增加了底座的重量,使得桩体不容易出现摇动。

优选的,所述桩基础底座内设有第一钢筋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心的混凝土底座中设置有第一钢筋网,加强了混凝土的强度。

优选的,所述桩柱内设置有竖直的钢筋,所述钢筋与第一钢筋网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桩柱内设置有钢筋,能增强桩柱的抗弯曲强度,同时与第一钢筋网固定连接,能增强桩柱与桩基础底座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所述钢筋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钢筋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二钢筋网与钢筋相连,大大提高钢筋之间的结构稳定性,使得桩柱更稳固。

优选的,所述第一钢筋网设置在桩基础底座的底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钢筋网设置在桩基础底座的底部,使得钢筋对于桩基础整体来说覆盖得更全面,提高其桩基础整体的稳定与稳固。

优选的,所述素混凝土垫层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桩基础底座脱离素混凝土垫层的锁定机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浇注混凝土对桩基础进行固定之前,加入锁定机构来对桩基础进行一个预固定,使桩基础在浇注之前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令浇注混凝土作为一个加强稳定性的手段来提高桩基础的整体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素混凝土垫层上呈“L”形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包括竖直段以及位于竖直段顶部的水平段,竖直段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素混凝土垫层上,水平段底部与素混凝土垫层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钢筋网中钢筋单元的直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设置在桩基础底座的第一钢筋网通过限位块锁定,从而令桩基础底座限制在与素混凝土垫层贴合的状态,使得桩基础无法轻易脱离素混凝土垫层,进而起到预固定作用。

优选的,所述水平段远离竖直段的一端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远离限位块的一侧面设有斜面,所述斜面沿竖直向下的方向朝向限位块倾斜延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条先挤压滑块的斜面,进而滑块上滑,令第一钢筋网能挤入限位块与滑块之间的位置,之后滑块通过重力作用,恢复至初始状态,令桩基础被锁定在素混凝土垫层上,完成预固定工作,使得第一钢筋网不能轻易脱离限位块,增强预固定的强度。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木平台,具有稳定性高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木平台,包括上述的桩基础、固定在桩基础上的龙骨以及固定连接在龙骨上的木平台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木平台的桩基础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使木平台在收到水浪冲刷的时候,由于其桩基础的稳定结构,令木平台能更好地承受水浪的冲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桩基础的基底由老土持力层与素混凝土垫层组成,降低了基层松动而影响桩基础稳定性的可能;

2.桩基础内设置有多组交叉设置的钢筋,大大增强了桩柱与桩基础底座的抗弯曲强度;

3.桩基础与素混凝土垫层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作预固定,使得桩基础在完全固定在素混凝土垫层上之前亦能有一定的稳定性;

4.木平台使用上述的桩基础,使木平台在收到水浪冲刷或者遇到一些特定情况的时候,由于其桩基础的稳定结构,令木平台能更好地承受水浪的冲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桩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示意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示意桩基础安装完毕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木平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桩柱;11、钢筋;12、第二钢筋网;2、桩基础底座;21、第一钢筋网;3、素混凝土垫层;4、老土持力层;5、锁定机构;51、限位块;511、竖直段;512、水平段;52、滑块;53、斜面;54、凸条;6、弹性件;61、弹簧;7、泥土层;8、木平台;81、龙骨;82、木平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桩基础,参照图1所示,包括桩基础底座2以及桩柱1,桩基础底座2底面设置有素混凝土垫层3,素混凝土垫层3下固定连接有老土持力层4,老土持力层4为工程开挖土地一定深度所得,用于作为基底,地表面与老土持力层4之间的距离为1300mm。素混凝土垫层3强度为C15。

桩柱1壁内沿桩柱1周向方向均布设置有若干钢筋11,钢筋11的长度方向与桩柱1的轴向平行,在本实施例中钢筋共8根。在钢筋11之间固定有第二钢筋网12,第二钢筋网12沿桩柱1的轴向设置有若干个。桩柱1直径为400mm,第二钢筋网12的钢筋单元的直径为8mm,并且相邻钢筋单元之间的间距为100mm。

桩基础底座2由混凝土实心浇注而成,在桩基础底座2的底部凹陷有容纳槽,容纳槽沿水平方向与外界连通,容纳槽内固定连接有第一钢筋网21,桩基础底座2的长与宽相等并且为1300mm,高度为300mm,用于浇注的混凝土为C30P6的抗渗混凝土。第一钢筋网21的钢筋单元的直径为12mm,并且相邻钢筋单元之间的间距为150mm。

参照图4所示,素混凝土垫层3上覆盖有掩埋桩基础底座2的泥土层7,桩基础底座2被全部覆盖在泥土层7内,桩柱1顶部露出在泥土层7表面。

本实施例的工况及原理如下:

在安装的时候,首先开挖土地至老土层,老土层与地表面的距离为1300mm,老土较为坚硬、结实,更适合作为基底来建造桩基础,因此将老土层作为基底的老土持力层4,之后在老土持力层4上铺设一层素混凝土垫层3,既能铺平老土持力层4由于开挖而不平整的表面,同时还能对基底进一步加固,提高稳定性。然后将桩基础放置在素混凝土垫层3上,使得桩基础底座2的底部抵接在素混凝土垫层3上,然后往容纳槽内注入混凝土浆液,静置风干后覆盖泥土层7至素混凝土垫层3表面,将桩基础底座2覆盖,并压实,完成安装。

通过将桩基础底座2使用混凝土浇注至实心,使得底座的重量增加,降低摇晃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桩基础整体的稳定性。

通过在桩基础底座2内固定连接有第一钢筋网21,使得桩基础底座2的整体结构增强,提升了桩基础底座2的稳定性。

通过钢筋11与第一钢筋网21固定相连,使得桩柱1与桩基础底座2之间的结构连接更加紧密,同时能提高桩柱1的抗弯曲强度,降低折断的可能性,提高整体稳定性。

通过在桩柱1内连接多个第二钢筋网12,提高桩柱1的结构稳定性。

实施例2:

一种桩基础,参照图2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素混凝土垫层3上设置有锁定机构5,使得桩基础与素混凝土垫层3之间具有预固定的效果。

参照图3所示,锁定机构5包括固定连接在素混凝土垫层3上的限位块51,限位块51形状呈“L”型,限位块51包括竖直段511以及固定在竖直段511顶部的水平段512,水平段512的底部距离素混凝土垫层3上表面的距离与第一钢筋网21的钢筋单元的直径一致。

竖直段511底部固定连接在素混凝土垫层3上,水平段512远离竖直段511的一端滑动连接有滑块52。滑块52上开设有T型槽(图中未示意),水平段512远离竖直段51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条,固定条上固定有竖直的凸条54,凸条54的水平截面呈T型,凸条卡接在T型槽内,滑块52沿凸条54的长度方向滑动。

滑块52远离限位块51的一侧面有一个沿竖直向下的方向朝向限位块51倾斜延伸的斜面53,斜面53最高处的高度与水平段512的底部高度一致。滑块52顶面固定连接有用于驱使滑块52向下滑动的弹性件6,固定条顶部沿水平方向朝向滑块延伸有卡条,本实施例中,弹性件6为弹簧61。弹簧61远离滑块52的一端与卡条底部固定连接。锁定机构5有多个且在素混凝土层3上均布。

本实施例的工况及原理如下:

在安装的时候,首先开挖土地至老土层,老土层与地表面的距离不小于1300mm,老土较为坚硬、结实,更适合作为基底来建造桩基础,因此将老土层作为基底的老土持力层4,之后在老土持力层4上铺设一层素混凝土垫层3,既能铺平老土持力层4由于开挖而不平整的表面,同时还能对基底进一步加固,提高稳定性。

然后在老土持力层4上铺设一层素混凝土垫层3,既能铺平老土持力层4由于开挖而不平整的表面,同时还能对基底进一步加固,提高稳定性。

然后将桩基础放置在素混凝土层3上,将桩基础底座2内的第一钢筋网21与滑块52斜面53相抵,水平移动桩基础以挤压滑块52,从而使滑块52向上滑动,从而使得第一钢筋网21嵌入限位块51内,滑块52在第一钢筋网21完全嵌入限位块51内之后,由于将滑块52顶起的力消失,从而在弹簧61的作用下下滑,从而阻挡第一钢筋网21从限位块51中脱离。

然后往容纳槽内注入混凝土浆液,静置风干后覆盖泥土层7至素混凝土垫层3表面,将桩基础底座2完全覆盖,并压实,完成安装。

通过在滑块52上开设T型槽,在固定条上固定有卡接在T型槽内的凸条54,使得滑块52在滑动的时候,难以从限位块51上脱出。

实施例3:

一种木平台8,参照图5所示,包括使用实施例2的桩基础,在桩基础顶端固定有龙骨81,桩基础有若干个,若干桩基础的桩柱1通过龙骨81连接,龙骨81位于桩柱1的顶部,在龙骨81顶面,固定连接有木平台板82。

通过桩基础支撑木平台板82,提高木平台的结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