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塔粧基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1936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收塔粧基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塔粧基础,包括多个粧、设置在多个所述粧的上方用于支撑吸收塔的梁板式承台,所述梁板式承台包括顶板和与所述顶板固定的支撑梁,多个所述粧的顶部与所述支撑梁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顶板和支撑梁来支撑吸收塔,使得吸收塔基础占用空间小,土方开挖量少,粧头破除工作量小,节省了工程费用和工时,并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吸收塔基础具有较大的承载冗余弊端。
【专利说明】一种吸收塔粧基础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承台基础,特别涉及一种吸收塔桩基础。

【背景技术】
[0002]火力发电厂燃煤脱硫技术主要有燃烧前煤脱硫技术、燃烧中煤脱硫技术、燃烧后烟气脱硫技术。燃烧后烟气脱硫技术主要有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石灰石一石膏法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是我国火力发电厂脱硫技术的主流技术。在石灰石一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中,吸收塔是脱硫FGD技术的核心设备,脱硫反应在该系统中运打。
[0003]我国脱硫技术在初试阶段是引进外资技术,其吸收塔基础一直采用大块式基础并沿用至今。
[0004]在以往的吸收塔基础设计当中,对于300丽容量的机组而言,吸收塔基础一般宽出吸收塔塔壁500_,基础厚度一般约2m,基础内配置梅花型钢筋,吸收塔基础混凝土量及土方开挖量都比较大。
[0005]根据以往吸收塔基础设计形式,对于地基较差的区域,吸收塔基础需要桩基处理,其做法是在约2m厚的吸收塔基础下设置桩基,然而2m厚的吸收塔基础本身的抗剪切能力远大于其上部的荷载,吸收塔基础下方的桩基承载力一般也大于上部荷载,可以说在地基较差的情况下,目前的设计形式具有较大的承载冗余弊端。
[0006]并且在桩基施工当中,桩基往往是在开挖前施工,在施工吸收塔基础前需要进行土方开挖,土方开挖时,还要额外将无效桩头破除,目前这种吸收塔基础模式急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费用低、工期短的吸收塔桩基础。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9]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包括多个桩、设置在多个所述桩的上方用于支撑吸收塔的梁板式承台,所述梁板式承台包括顶板和与所述顶板固定的支撑梁,多个所述桩的顶部与所述支撑梁固定。
[0010]进一步,支撑梁包括两条通梁和多条环梁、次梁,两条所述通梁呈十字形固定在所述顶板上,多条所述环梁以两条通梁的交叉点为圆心设置并且环梁的直径由内向外逐条变大,多条所述环梁之间通过多条所述次梁连接,多个所述桩的顶部与所述通梁和环梁固定。
[0011]进一步,在两条通梁的交叉点上固定一个桩,其余的桩均与所述环梁固定。
[0012]进一步,各所述次梁分别连接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环梁。
[0013]进一步,各所述环梁之间间距相等。
[0014]进一步,桩、顶板、通梁、环梁和次梁采用C30混凝土材料。
[0015]进一步,在每个所述桩的顶部与所述通梁或环梁固定的位置浇筑柱帽。
[0016]进一步,每个所述桩的钢筋插入所述通梁或环梁内。
[0017]进一步,顶板的厚度为150_250mm。
[0018]进一步,在所述顶板的上表面设置一层用于保证顶板平整度的表面层。
[0019]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吸收塔桩基础,通过设置顶板和支撑梁来支撑吸收塔,使得吸收塔基础占用空间小,土方开挖量少,桩头破除工作量小,节省了工程费用和工时,并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吸收塔基础具有较大的承载冗余弊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实用新型吸收塔基础的平面示意图;
[0021]图2是实用新型吸收塔基础的剖面示意图。
[0022]如图1和图2所示,桩1,顶板2,通梁3、环梁4、次梁5、柱帽6、回填土 7、基土 8、吸收塔9。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包括若干个桩1、设置在桩I顶部用于支撑吸收塔9的梁板式承台,梁板式承台包括顶板2和支撑梁,支撑梁包括通梁3、环梁4和次梁5,其中桩1、顶板2、通梁3、环梁4和次梁5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材料,顶板2与通梁3、环梁4和次梁5浇筑固定,桩I与通梁3或环梁4浇筑固定。
[0025]顶板2为圆盘形,其厚度为150-250mm,在本实施例中采用200mm,顶板2采用厚板的形式使其与通梁3、环梁4和次梁5能够达到足够的刚度,从而达到较小挠度的效果,避免因挠度大使顶板2的平整度不符合吸收塔9设备的要求。
[0026]通梁3和次梁5为长条形,环梁4为圆环形,支撑梁包括两条通梁3、多条环梁4和次梁5,环梁4和次梁5的条数以顶板2的尺寸为依据设置,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环梁4为四条,次梁5为十二条。两条通梁3十字交叉设置,其交叉点为顶板2的圆心,每条环梁4的直径各不同,环梁4以两条通梁3的交叉点为圆心设置,靠近交叉点的环梁4直径小,越远离交叉点的环梁4直径越大,各环梁4之间的间距相等。各环梁4之间通过次梁5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八条次梁5连接最外侧的两条环梁4,四条次梁5连接外侧的三条环梁4,每条次梁5之间等间距设置。通梁3、环梁4和次梁5尽量将顶板2均匀分割,以使顶板2的受力更多的传递到支撑梁上。
[0027]在两条通梁3的交叉点上浇筑固定一个桩1,其余的桩I均与环梁4浇筑固定,每个桩I的钢筋插入通梁3或环梁4内。在每个桩I的顶部与通梁3或环梁4固定的位置浇筑一个柱帽6,以使桩I的上部载荷更好的传递给桩1,柱帽6的倾角按不小于45°设计。
[0028]在顶板2的上表面设置表面层,用于保证顶板2的平整度符合吸收塔9设备的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对顶板2进行二级灌浆浇筑,采用高一标号的混凝土材料,即C35细石混凝土材料进行二级灌浆,以保证顶板2的表面平整度。
[0029]在施工时,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桩I规格型号以及桩长和单桩承载力,再根据吸收塔9设备方案以及其载荷大小,确定桩I的布置形式,之后在基土 8上进行打桩。打桩结束后进行土方开挖,土方开挖为浅挖,挖至环梁4的底部所在位置即可,之后对所有桩I进行统一桩头破除。在土方开挖和桩头破除结束后,进行梁板式承台的钢筋绑扎和支模板,桩I的钢筋伸入通梁3和环梁4内,同时进行土方回填,回填土 7需要分层夯实处理,回填至顶板2底部结束,回填土 7作为防止顶板2挠度过大的一种反力措施。之后进行浇筑步骤,顶板2浇筑结束后还需进行二次浇筑,以确保表面平整度。
[003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吸收塔桩基础,通过设置顶板2和支撑梁来支撑吸收塔9,使得吸收塔9基础占用空间小,土方开挖量少,桩头破除工作量小,节省了工程费用和工时,其工费节省约42.8%,并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吸收塔基础具有较大的承载冗余弊端。
[0031]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桩(I)、设置在多个所述桩(I)的上方用于支撑吸收塔(9)的梁板式承台,所述梁板式承台包括顶板(2)和与所述顶板(2)固定的支撑梁,多个所述桩(I)的顶部与所述支撑梁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包括两条通梁(3)和多条环梁(4)、次梁(5),两条所述通梁(3)呈十字形固定在所述顶板(2)上,多条所述环梁(4)以两条通梁(3)的交叉点为圆心设置并且环梁(4)的直径由内向外逐条变大,多条所述环梁(4)之间通过多条所述次梁(5)连接,多个所述桩(I)的顶部与所述通梁(3)或环梁⑷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其特征在于:在两条通梁(3)的交叉点上固定一个桩(I),其余的桩(I)均与所述环梁(4)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次梁(5)分别连接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环梁(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环梁(4)之间间距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桩(I)、顶板(2)、通梁(3)、环梁(4)和次梁(5)采用C30混凝土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桩(I)的顶部与所述通梁(3)或环梁(4)固定的位置浇筑柱帽(6)。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桩(I)的钢筋插入所述通梁(3)或环梁(4)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的厚度为150_25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收塔桩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板(2)的上表面设置一层用于保证顶板(2)平整度的表面层。
【文档编号】E02D27/42GK204023602SQ201420455898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3日
【发明者】曹东, 马晓明 申请人:大唐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