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积水排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6956发布日期:2019-07-10 09:13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积水排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积水排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积水排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对于住房的要求已不再是仅仅能遮风挡雨,人们不仅要求住房稳固、舒适,更要求住房美观、具有特色。排水功能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整个房屋是否实用和美观,现在的卫生间或阳台的防水层与装修层之间长期有积水,容易引起渗漏,以及墙根返潮,甚至由于长期积水,湿气进入房间的装饰层与结构层之间,使室内空气潮湿,家具受损,影响人体健康。

现有技术防水施工及蓄水试验都较为困难,现有技术过滤填充物过多造成浪费、上承插口深度偏小以及需要在现场加工制作孔洞,并且现有技术对已完工项目进行改造非常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防水施工及蓄水试验困难,过滤填充物过多造成浪费、上承插口深度偏小、需要在现场加工制作孔洞、并且对已完工项目进行改造非常困难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积水排泄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功能积水排泄结构,包括预埋杯体、排水塞头A、排水塞头B,所述预埋杯体预埋于楼板内,所述排水塞头A、排水塞头B分别为偏心环,楼板上面的排水管件接入所述排水塞头A内环,所述排水塞头A置于所述排水塞头B内环,所述排水塞头B置于所述预埋杯体的上承插口内。

楼板施工时,将预埋杯体埋在楼板内,管道系统安装时,楼板上面的排水管件接入排水塞头A内环,排水塞头A套接在排水塞头B内环,组合件套接于预埋杯体的上承插口内,楼板下面的排水管件从下承插口接入预埋杯体,渗透水经防水层导入集水口内,再流入锥状腔室,过滤后从排水孔流入预埋杯体内,最后进入楼板下面的排水管,从而排除积水,预防渗漏。

进一步地,所述预埋杯体头部为集水口,所述集水口向外倾斜与防水层顺接,防止楼板与预埋杯体之间渗水,方便积水的排走;所述集水口下面为上承插口,所述排水塞头B外环的直径与上承插口匹配并安装在上承插口内,所述上承插口下面为斜向下的水流滑道,所述水流滑道下面为下承插口,所述水流滑道与下承插口连接处设置有内凸环一,内凸环一可以增强管体的强度,方便下排水管的固定,确保排水管插入的长度,同时防止预埋杯体与下排水管接口处的渗漏;楼板下面的排水管从下承插口接入预埋杯体内并抵紧在内凸环一的下侧。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塞头A、排水塞头B的较大空间一侧设有锥状腔室,锥状腔室底部为长条形排水过滤孔,锥状腔室下半部内填充有过滤芯体;所述排水塞头A的内环底部设置有内凸环二,所述排水塞头B的内环底部设置有内凸环三,排水管件从上方接入排水塞头A内并抵紧在内凸环二的上侧,所述排水塞头A接入排水塞头B内并抵紧在内凸环三的上侧。

使用时,渗透水经防水层汇集入集水口,再流入排水塞头A、排水塞头B的锥状腔室,经过芯体过滤后从底部的排水孔进入排水管道,过滤芯体阻挡废弃物进入排水管,排水管件从上方接入排水塞头A内并抵紧在内凸环二的上侧,排水塞头A接入排水塞头B内并抵紧在内凸环三的上侧,通过内凸环的设置,增强强度的同时方便排水塞头A和排水管的固定,确保排水塞头A和排水管插入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预埋杯体的底部外周设置有环形连接板,所述环形连接板上设有若干固定孔。通过设置环形连接板和固定孔,方便提前埋预埋杯体,以确保预埋杯体的位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锥形橡胶塞,所述锥形橡胶塞与所述锥状腔室大小对应,在安装时,锥形橡胶塞塞住锥状腔室,以便进行蓄水试验,在回填时拔出锥形橡胶塞并铺设中粗砂。

进一步地,所述下承插口的外周设置有外凸环,增强了预埋杯体的强度,并且具有防渗的作用,使楼板与预埋杯体之间结合更紧密。

进一步地,所述预埋杯体上承插设置有向上凸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上部倾斜设置的集水口,使防水层可延伸到杯体内,锥状橡胶塞方便进行蓄水试验;现有技术上承插口深度偏小,本实用新型预埋杯体集水口底部增加向上凸缘;本结构均可在工厂制作完成,质量可靠;本实用新型仅在锥状腔室内设置过滤物,避免过滤填充物过多造成浪费;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塞头,改造已完工项目非常方便,并且成本低,质量可靠。

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多个凸环,增强强度的同时具有防渗的作用,使楼板与预埋杯体之间结合更紧密,以及设置环形连接板和固定孔,方便提前埋预埋杯体,以确保预埋杯体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预埋杯体沿竖切面的剖视图;

图3为排水塞头A的俯视图;

图4为排水塞头A沿竖切面的剖视图;

图5为排水塞头B的俯视图;

图6为排水塞头B沿竖切面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1-预埋杯体,11-集水口,12-上承插口,13-水流滑道,14-下承插口,141-外凸环,15-内凸环一,16-环形连接板,161-固定孔,2-排水塞头A,21-内凸环二,3-排水塞头B,31-内凸环三,4-锥状腔室,41-排水过滤孔,42-过滤芯体,43-锥形橡胶塞,17-凸缘,18-排水管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实施例1

一种多功能积水排泄结构,包括预埋杯体1、排水塞头A2、排水塞头B3,所述预埋杯体1预埋于楼板内,所述排水塞头A2、排水塞头B3分别为偏心环,楼板上面的排水管件接入所述排水塞头A2内环,所述排水塞头A2置于所述排水塞头B3内环,所述排水塞头B3置于所述预埋杯体1的上承插口12内。

楼板施工时,先将预埋杯体1埋在楼板内,安装管道系统时,楼板上面的排水管件18接入排水塞头A2内环,排水塞头A2套接在排水塞头B3内环,组合件套接于预埋杯体1的上承插口12内,楼板下面的排水管件从下承插口14接入预埋杯体1,渗透水经防水层导入集水口11内,再流入锥状腔室,过滤后从排水孔流入预埋杯体1内,最后进入楼板下面的排水管,从而排除积水,预防渗漏,并且可以直接预埋,不需要再做洞口二次混凝土灌注施工。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预埋杯体1头部为集水口11,所述集水口11向外倾斜与楼板防水层顺接,所述集水口11下面为上承插口12,所述排水塞头B3外直径与上承插口12内直径匹配并安装在上承插口12内,所述上承插口12下面为斜向下的水流滑道13,所述水流滑道13下面为下承插口14,所述水流滑道13与下承插口14连接处设置有内凸环一15,从下承插口14插入预埋杯体1内的管道抵紧在内凸环一15的下侧。

使用时,渗透水经地板防水层汇集入集水口11,经排水塞头向下流,从而进入楼板下面的排水管流走,集水口11的上端外沿向外倾斜且与楼板防水层顺接,防止楼板与预埋杯体1之间渗水,方便积水的排走,楼板下面排水管从下承插口14插入预埋杯体1内并抵紧在内凸环一15的下侧,内凸环一15可以增强管体的强度,方便楼板下面排水管的固定并确保插入的长度。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排水塞头A2、排水塞头B3较大空间一侧设有锥状腔室4,锥状腔室4底部为长条形排水过滤孔41,锥状腔室4下半部内填充有过滤芯体42;所述排水塞头A2的内环底部设置有内凸环二21,所述排水塞头B3的内环底部设置有内凸环三31,排水管件18从上方接入排水塞头A2内并抵紧在内凸环二21的上侧,所述排水塞头A2接入排水塞头B3内并抵紧在内凸环三31的上侧。

使用时,积水经防水层汇集入集水口11,再流入排水塞头A2、排水塞头B3上的锥状腔室4,经过过滤芯体42过滤后从底部的排水孔41进入排水管道,过滤芯体42防止废弃物进入排水管,排水管件18从上方接入排水塞头A2内并抵紧在内凸环二21的上侧,排水塞头A2接入排水塞头B3内并抵紧在内凸环三31的上侧,通过内凸环的设置,增强强度的同时方便排水塞头A2和排水管18的固定,确保排水塞头A2和排水管18插入的长度。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预埋杯体1的底部外周设置有环形连接板16,所述环形连接板16上设有若干固定孔161。通过设置环形连接板16和固定孔161,方便提前埋预埋杯体1,以确保预埋杯体1的位置。还包括锥形橡胶塞43,所述锥形橡胶塞43与所述锥状腔室4大小对应,在安装时,锥形橡胶塞43塞住锥状腔室4,以便进行蓄水试验,在回填时拔出锥形橡胶塞43并铺设中粗砂。所述下承插口14的外周设置有外凸环141,增强了预埋杯体1的强度,并且具有防渗的作用,使楼板与预埋杯体1之间结合更紧密。所述预埋杯体1集水口11底部设置有向上凸缘17。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做若干的更改和修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