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墙上装饰砖的铺装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1292发布日期:2019-06-11 22:53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挡墙上装饰砖的铺装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河道修护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挡墙上装饰砖的铺装工艺。



背景技术:

为了巩固河道堤岸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通常在河道堤岸处建筑挡墙对土壤进行阻挡。传统的堤岸挡墙通常为混凝土制成的砌块或者石材砖块。在城市中的河道处堆砌的挡墙朝向河水的一侧一般与水面垂直,并且在挡墙的上侧安装围栏,以防止行人进入河道中。

在实际的建造中,有时需要在挡墙的朝向河道的一侧铺装装饰用的装饰砖,让挡墙更为美观,形象,当行人在河道旁休息时,看见挡墙上布置的装饰砖,会让行人的心情更好。其中,装饰砖铺设的位置位于挡墙的顶部水位的变幅区,使得铺设的装饰砖在水位发生变化时装饰砖的下侧不会脱出水面。

如图1所示,由混凝土堆砌而成的挡墙1上开设有作为铺装装饰砖的预留区2,预留区2的底部设置在水位变动区之下,装饰砖3布置在预留区2中,并且用混凝土将装饰砖3粘接在挡墙1上。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装饰砖3通过混凝土粘接的方式与挡墙1固定连接在一起,用于粘接的混凝土填充在装饰砖3与挡墙1之间,使得装饰砖3与挡墙1之间存在由混凝土形成的缝隙,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一旦用于粘接的混凝土出现失效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装饰砖3与挡墙1之间的连接发生松动,甚至是装饰砖3从挡墙1上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挡墙上装饰砖的铺装工艺,其具有让装饰砖与挡墙之间连接更牢固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挡墙上装饰砖的铺装工艺,所述挡墙上开设有作为铺装装饰砖的预留区,预留区的底部设置在水位变动区之下,装饰砖布置在预留区中;

所述挡墙分两部分建造;挡墙分为位于预留区下侧的第一分墙和位于预留区上侧的第二分墙上下两部分;

在进行装饰砖的铺装工作时,分为以下步骤:

s1、建造第一分墙;

工作人员用砖石和混凝土堆砌出第一分墙,并且在第一分墙成型后,工作人员在第一分墙的表面涂装混凝土,在建筑第一分墙时,将第一分墙朝向河水一侧的面设置为与水面垂直;

s2、铺装装饰砖;

在第一分墙堆砌完成后,且在第一分墙上的混凝土未凝固时,将装饰砖布置在第一分墙的上表面上,并且在布置装饰砖时,将装饰砖朝向河水一侧的面与第一分墙上朝向河水一侧的面对齐;

s3、建造第二分墙;

在第一分墙上布置装饰砖之后,工作人员在第一分墙的上表面上堆砌混凝土和砖石,将第二分墙建造在第一分墙上,并且在建造第二分墙时,将第二分墙与装饰砖直接用混凝土浇筑在一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上述方法将装饰砖布置在挡墙上,相比于在将挡墙完全制成后在进行装饰砖的安装,挡墙与装饰砖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使得第二分墙与装饰砖之间不会在填充用于粘接的混凝土,让第二分墙与装饰砖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从而让装饰装的布置更为牢固,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其中,在布置不同高度的装饰砖时,可以边浇筑混凝土边搭接装饰砖。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将装饰砖布置在第一分墙上时,在装饰砖与第一分墙之间涂装混凝土进行暂时粘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减小装饰砖布置在第一分墙上时发生倾斜偏位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将装饰砖布置在第一分墙上时,在第一分墙上开设有沿第一分墙长度方向布置的容纳槽,容纳槽设置在第一分墙上表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布置装饰砖时,工作人员将装饰砖的部分嵌入容纳槽中,使得当装饰砖与第一分墙固定连接在一起时,装饰砖的部分经由容纳槽嵌入第一分墙中,让装饰砖保持与竖直,在装饰砖受到混凝土的冲击时,装饰砖的底部嵌入容纳槽中,使容纳槽对装饰砖的布置进行限制,装饰砖在第一分墙上的布置更为稳定,在受到冲击时,不易发生倾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布置装饰砖之前,在装饰砖上与第一分墙接触的面上打磨出一个插入容纳槽中的插块;

在将装饰砖布置在第一分墙上时,工作人员将插块插入第一分墙上的容纳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装饰砖布置在第一分墙上时,工作人员将插块插入第一分墙上的容纳槽中,而插块是在装饰砖上打磨出的,与装饰砖为一体成型制成,使得在插块插入容纳槽中时,装饰砖与第一分墙连接的更牢固,而且通过工作人员对装饰砖进行打磨,使得在插块插入容纳槽中时,装饰砖朝向河水一侧的面与第一分墙朝向河水一侧的面平齐。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第一分墙上开设容纳槽时,容纳槽中设置有多个挡板,多个挡板在容纳槽中沿容纳槽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装饰砖插入容纳槽中时,相邻的两个装饰砖由挡板分开,使得同一高度的多个装饰砖之间存在间隙,能够有效的避免热胀冷缩对于装饰砖的影响,让工作人员在布置装饰砖时更为方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布置装饰砖时,在相邻两个装饰砖之间布置有弹性填充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填充条受到相邻两个装饰砖的夹紧,更容易填充在两个装饰砖之间,将两个装饰砖之间的空隙填满,并且弹性填充条具有弹性,在装饰砖发生热胀冷缩现象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填充条受到相邻两个装饰砖的夹紧,更容易填充在两个装饰砖之间,将两个装饰砖之间的空隙填满,并且弹性填充条具有弹性,在装饰砖发生热胀冷缩现象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填充条设置为t型条,分为横条和垂直于横条的竖条,在将弹性填充条填充在相邻两个装饰砖之间时,竖条填充在相邻两个装饰砖之间;横条与两个装饰砖与混凝土接触的面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混凝土对弹性填充条进行冲击时,弹性填充条上的横条与装饰砖和混凝土接触的面贴合,对混凝土的冲击进行减缓。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建造第二分墙的混凝土未凝固时,在第二分墙上与河水平行的面上铺设横向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横向砖能够快速的布置在第二分墙上,加快工作人员的布置,而且在第二分墙上布置的相邻横向砖之间也填充有弹性填充条,让工作人员能够更快的完成布置工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布置横向砖时,将横向砖与装饰砖对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横向砖的部分压在装饰砖上,当行人站在挡墙的边缘处时,只会与横向砖发生接触,不会直接与挡墙接触,从而降低对于挡墙的磨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将横向砖和纵向砖对齐时,将装饰砖与横向砖相接处的位置切去一个45°的斜角,在装饰砖和横向砖上分别形成一个斜面,然后将装饰砖和横向砖上的斜面对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齐的边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让横向砖与装饰砖之间的布置更为整齐。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将装饰砖与建筑挡墙的混凝土浇筑在一起,使得挡墙与装饰砖之间不会在填充用于粘接的混凝土,让挡墙与装饰砖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从而让装饰装的布置更为牢固,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2.通过在第一分墙上开设容纳槽,让装饰砖的布置更为牢固;

3.通过设置弹性填充条,能够有效的防止混凝土从相邻装饰砖之间溢出。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装饰砖铺装在挡墙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装饰砖铺装在挡墙上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装饰砖铺装在挡墙上的工艺流程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挡墙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装饰砖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弹性填充条的示意图。

图中,1、挡墙;11、第一分墙;12、第二分墙;2、预留区;3、装饰砖;31、插块;4、容纳槽;5、挡板;6、弹性填充条;61、横条;62、竖条;7、横向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挡墙,将挡墙1分为两部分建造。挡墙1分为位于预留区2下侧的第一分墙11和位于预留区2上侧的第二分墙12上下两部分。

如图3所示,在进行装饰砖3的铺装工作时,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s1、建造第一分墙11;

工作人员用砖石和混凝土堆砌出第一分墙11,并且在第一分墙11成型后,工作人员在第一分墙11的表面涂装混凝土,在建筑第一分墙11时,将第一分墙11朝向河水一侧的面设置为与水面垂直。

s2、铺装装饰砖3;

在第一分墙11堆砌完成后,且在第一分墙11上的混凝土未凝固时,将装饰砖3布置在第一分墙11的上表面上,并且在布置装饰砖3时,将装饰砖3朝向河水一侧的面与第一分墙11上朝向河水一侧的面对齐。为了防止装饰砖3布置在第一分墙11上时发生倾斜偏位,在装饰砖3与第一分墙11之间涂装混凝土进行暂时粘接。

s3、建造第二分墙12;

在第一分墙11上布置装饰砖3之后,工作人员在第一分墙11的上表面上堆砌混凝土和砖石,将第二分墙12建造在第一分墙11上,并且在建造第二分墙12时,将第二分墙12与装饰砖3直接用混凝土浇筑在一起,整体为一体成型制成,让第二分墙12与第一分墙11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

在使用上述方法将装饰砖3布置在挡墙1上,相比于在将挡墙1完全制成后在进行装饰砖3的安装,挡墙1与装饰砖3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使得第二分墙12与装饰砖3之间不会在填充用于粘接的混凝土,让第二分墙12与装饰砖3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从而让装饰装的布置更为牢固,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其中,在布置不同高度的装饰砖3时,可以边浇筑混凝土边搭接装饰砖3。

参照图2、图4,在将装饰砖3布置在第一分墙11上时,在第一分墙11上开设有沿第一分墙11长度方向布置的容纳槽4,容纳槽4设置在第一分墙11上表面上,而且位于第一分墙11朝向河水的一侧。在布置装饰砖3时,工作人员将装饰砖3的部分嵌入容纳槽4中,使得当装饰砖3与第一分墙11固定连接在一起时,装饰砖3的部分经由容纳槽4嵌入第一分墙11中。

而且在堆砌浇筑第二分墙12时,建造第二分墙12的混凝土会对装饰砖3进行冲击,还需要工作人员在建造第二分墙12时,对装饰砖3进行支撑,防止装饰砖3在受到混凝土的冲击时发生倾斜,影响装饰砖3的布置。在第一分墙11上开设容纳槽4,并将装饰砖3的部分嵌入容纳槽4中,让装饰砖3保持与竖直,在装饰砖3受到冲击时,装饰砖3的底部嵌入容纳槽4中,使容纳槽4对装饰砖3的布置进行限制,装饰砖3在第一分墙11上的布置更为稳定,在受到冲击时,不易发生倾斜。

在装饰砖3的实际布置中,装饰砖3朝向河水一侧的面还需要与第一分墙11朝向河水一侧的面对齐,使得布置有装饰砖3的挡墙1朝向河水一侧的面更为整齐。为了让装饰砖3在插入容纳槽4中时,装饰砖3朝向河水一侧的面与第一分墙11上朝向河水一侧的面对齐,可以对装饰砖3进行修整,参照图5,在装饰砖3上与第一分墙11接触的面上打磨出一个插入容纳槽4中的插块31。在将装饰砖3布置在第一分墙11上时,工作人员将插块31插入第一分墙11上的容纳槽4中,而插块31是在装饰砖3上打磨出的,与装饰砖3为一体成型制成,使得在插块31插入容纳槽4中时,装饰砖3与第一分墙11连接的更牢固,而且通过工作人员对装饰砖3进行打磨,使得在插块31插入容纳槽4中时,装饰砖3朝向河水一侧的面与第一分墙11朝向河水一侧的面平齐。

在实际的建造中,一般在挡墙1上布置多块装饰砖3,多块装饰砖3形成一个平面,为了防止热胀冷缩对于装饰砖3的影响,在布置装饰砖3时,在相邻装饰砖3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为了让同一高度的装饰砖3在布置时,相邻两个装饰砖3之间的空隙便于工作人员预留,参照图2、图4,在容纳槽4中设置有多个挡板5,多个挡板5在容纳槽4中沿容纳槽4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而且相邻挡板5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不小于装饰砖3的长度,使得装饰砖3能够插入设置有挡板5的容纳槽4中,相邻的两个装饰砖3由挡板5分开,使得同一高度的多个装饰砖3之间存在间隙,让工作人员在布置装饰砖3时更为方便。为了让不同高度的装饰砖3在布置时,相邻两个装饰砖3之间的间隙便于布置,工作人员在相邻两个装饰砖3之间布置有弹性填充条6,弹性填充条6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橡胶、硅胶等,弹性填充条6受到相邻两个装饰砖3的夹紧,更容易填充在两个装饰砖3之间,将两个装饰砖3之间的空隙填满,并且弹性填充条6具有弹性,在装饰砖3发生热胀冷缩现象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

在同一高度的相邻两个装饰砖3之间也填充有弹性填充条6,将同一高度的相邻两个装饰砖3之间的空隙填满,使得布置的装饰砖3之间更为紧密,在建造第二分墙12时,第二分墙12上的混凝土会受到弹性填充条6的阻挡,不会从装饰砖3之间的空隙流出。

在建筑第二分墙12时,第二分墙12上的混凝土会对装饰砖3进行冲击,为了让弹性填充条6在相邻两个装饰砖3之间的布置更为牢固,不会让弹性填充条6在受到混凝土的冲击时从两个装饰砖3之间脱出,参照图6,将弹性填充条6设置为t型条,分为横条61和垂直于横条61的竖条62,在将弹性填充条6填充在相邻两个装饰砖3之间时,竖条62填充在相邻两个装饰砖3之间,横条61与两个装饰砖3背离河水一侧的面贴合,当混凝土对弹性填充条6进行冲击时,弹性填充条6上的横条61与装饰砖3和混凝土接触的面贴合,对混凝土的冲击进行减缓。

如图2所示,在建造完第二分墙12后,还需要在第二分墙12上与河水平行的面上铺设横向砖7,横向砖7与装饰砖3的大小相同,而且横向砖7也是一种装饰用砖。为了让横向砖7更容易铺设,在建造第二分墙12的混凝土未凝固时就将横向砖7铺设在第二分墙12上,使得横向砖7能够快速的布置在第二分墙12上,加快工作人员的布置,而且在第二分墙12上布置的相邻横向砖7之间也填充有弹性填充条6,让工作人员能够更快的完成布置工作。

在挡板5建造完毕后,一般在横向砖7与装饰砖3之间交叉处的边角为混凝土边角,当行人站在挡墙1的边缘处时,有时会用鞋底摩擦挡墙1的边角,在经过多次摩擦后,会导致挡墙1的边角发生破损,从而使得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挡墙1的边角进行修复。

为了减少挡墙1的磨损,工作人员在布置横向砖7时,将横向砖7朝向河水一侧的面与装饰砖3朝向河水一侧的面对齐,使得横向砖7的部分压在装饰砖3上,当行人站在挡墙1的边缘处时,只会与横向砖7发生接触,不会直接与挡墙1接触,从而降低对于挡墙1的磨损。

为了让横向砖7与装饰砖3之间的布置更为整齐,先将装饰砖3与横向砖7相接处的位置切去一个45°的斜角,在装饰砖3和横向砖7上分别形成一个斜面,然后将装饰砖3和横向砖7上的斜面对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齐的边角。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第一分墙11上布置装饰砖3之后,工作人员在第一分墙11的上表面上堆砌混凝土和砖石,将第二分墙12建造在第一分墙11上,并且在建造第二分墙12时,将第二分墙12与装饰砖3直接用混凝土浇筑在一起,整体为一体成型制成,让第二分墙12与第一分墙11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