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坡面专用夯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34138发布日期:2020-02-14 22:2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斜坡面专用夯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程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斜坡面专用夯实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效率越来越高,但人们对斜面进行夯实时,由于传统的夯实设备作业面小,移动不方便,导致斜坡面的夯实效率过低,影响工程进度,而且有些斜坡过长,传统的机械由于结构限制无法夯实,因此有必要设置一种斜坡面专用夯实装置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坡面专用夯实装置,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从而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一种斜坡面专用夯实装置,包括车身以及车身底壁内设置的开口向下的滑动腔,所述滑动腔内可上下滑动的设置的滑动架,所述滑动腔顶壁内设置有带动所述滑动架滑出所述车身的伸出装置,所述滑动架左侧端壁内设置有开口向左的收纳腔,所述收纳腔内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外表面固定设置有内设置空腔的转筒,所述转筒在所述收纳腔右侧端壁内设置的拉线装置作用下可沿斜坡移动,所述转筒沿斜坡移动时所述转筒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转轴外表面铰接连接的中心对称设置的四组连杆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连杆末端固定设置的击打锤击打所述空腔内壁上固定设置的砧头,所述空腔与对所述砧头的击打力通过所述转筒传导至斜坡表面,从而对斜坡进行夯实;

所述伸出装置带动所述滑动架下移过程中能够带动所述车身左侧端壁内设置的刹车装置动作,所述刹车装置带动所述车身前后两侧可转动的设置的所述卡爪摆动插入地面内将所述车身固定在地面上,从而防止所述转筒沿斜坡下移时将所述车身拉下斜坡;

所述车身内设置有蜗轮腔,所述蜗轮腔内设置的移动装置能够带动所述车身移动至任意位置,同时所述移动装置与所述拉线装置共用同一动力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伴随所述滑动架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电机对所述移动装置与所述拉线装置之间的分时驱动。

进一步地,所述伸出装置包括所述滑动腔顶壁内设置的传动腔,所述传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顶部末端动力连接有驱动所述螺纹套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螺纹套底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下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有与所述滑动架固定连接的螺纹杆,所述传动腔内的所述螺纹套外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拉线装置包括所述收纳腔右侧端壁内设置的绕线腔,所述绕线腔与所述收纳腔之间连通设置有穿线孔,所述绕线腔顶壁内可转动的设置有花键轴,所述绕线腔内的所述花键轴外表面固定设置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外表面绕设有贯穿所述穿线孔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的拉线,所述滑动腔与所述滑动腔顶壁内设置的移动腔之间转动设置有花键套,所述花键套底壁内设置有与所述花键轴花键配合连接的花键孔,所述移动腔内的所述花键套末端固定设置有第二锥齿轮,所述收纳腔右侧端壁内前后对称设置有开口向左的第一滑动孔,所述第一滑动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动杆,所述第一滑动杆与所述第一滑动孔右侧端壁间设置有顶压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刹车装置包括所述车身左侧端壁内设置的转动腔,所述转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前后延伸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前后两侧末端伸出所述车身外部且末端固定设置有卡爪,所述转动腔内的所述第二转轴外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蜗轮,所述转动腔与所述传动腔之间转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蜗轮啮合的第一蜗杆,所述传动腔内的所述第一蜗杆末端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三锥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所述车身前后两侧转动设置的左右对称的滚轮,所述蜗轮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前后延伸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前后两侧末端与右侧的前后两个所述滚轮固定连接,所述蜗轮腔内的所述第三转轴外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二蜗轮,所述蜗轮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蜗轮啮合的第二蜗杆,所述第二蜗杆顶部末端伸入所述车身顶壁内设置皮带腔内且末端固定设置的第一带轮。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腔与所述皮带腔之间转动设置的第四转轴,所述皮带腔内的所述第四转轴末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与所述第一带轮之间由皮带传动配合连接,所述移动腔内的所述第四转轴末端固定设置有第四锥齿轮,所述移动腔右侧端壁内设置有开口向左的导滑槽,所述导滑槽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导滑块,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导滑块左侧端壁上,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末端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四锥齿轮啮合的第五锥齿轮,所述导滑槽与所述滑动腔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二滑动孔,所述第二滑动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与所述导滑块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动杆,所述第二滑动杆与所述第二滑动孔端壁间设置有带动所述第二滑动杆复位的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斜坡面专用夯实装置,能够实现斜坡面的夯实,设备利用转筒在斜面滚动时带动内部击打锤击打转筒内部固定设置砧头,从而将力量传递至地面,实现对斜面的夯实,设备移动便利,同时能够在对斜面进行夯实过程中将设备固定在地面上,防止由于转筒过重将设备拉至斜面下方而发生危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斜坡面专用夯实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卡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5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结合附图1-5所述的一种斜坡面专用夯实装置,包括车身10以及车身10底壁内设置的开口向下的滑动腔20,所述滑动腔20内可上下滑动的设置的滑动架21,所述滑动腔20顶壁内设置有带动所述滑动架21滑出所述车身10的伸出装置99,所述滑动架21左侧端壁内设置有开口向左的收纳腔55,所述收纳腔55内设置有固定架58,所述固定架58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转轴59,所述第一转轴59外表面固定设置有内设置空腔51的转筒45,所述转筒45在所述收纳腔55右侧端壁内设置的拉线装置98作用下可沿斜坡移动,所述转筒45沿斜坡移动时所述转筒45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转轴59外表面铰接连接的中心对称设置的四组连杆54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连杆54末端固定设置的击打锤53击打所述空腔51内壁上固定设置的砧头52,所述空腔51与对所述砧头52的击打力通过所述转筒45传导至斜坡表面,从而对斜坡进行夯实;

所述伸出装置99带动所述滑动架21下移过程中能够带动所述车身10左侧端壁内设置的刹车装置97动作,所述刹车装置97带动所述车身10前后两侧可转动的设置的所述卡爪50摆动插入地面内将所述车身10固定在地面上,从而防止所述转筒45沿斜坡下移时将所述车身10拉下斜坡;

所述车身10内设置有蜗轮腔30,所述蜗轮腔30内设置的移动装置96能够带动所述车身10移动至任意位置,同时所述移动装置96与所述拉线装置98共用同一动力第一电机36,所述第一电机36伴随所述滑动架21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电机36对所述移动装置96与所述拉线装置98之间的分时驱动。

有益地,所述伸出装置99包括所述滑动腔20顶壁内设置的传动腔15,所述传动腔15内可转动的设置有螺纹套12,所述螺纹套12顶部末端动力连接有驱动所述螺纹套12转动的第二电机11,所述螺纹套12底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下的螺纹孔13,所述螺纹孔13螺纹连接有与所述滑动架21固定连接的螺纹杆14,所述传动腔15内的所述螺纹套12外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齿轮19。

有益地,所述拉线装置98包括所述收纳腔55右侧端壁内设置的绕线腔24,所述绕线腔24与所述收纳腔55之间连通设置有穿线孔56,所述绕线腔24顶壁内可转动的设置有花键轴25,所述绕线腔24内的所述花键轴25外表面固定设置有绕线轮23,所述绕线轮23外表面绕设有贯穿所述穿线孔56与所述固定架58固定连接的拉线57,所述滑动腔20与所述滑动腔20顶壁内设置的移动腔62之间转动设置有花键套22,所述花键套22底壁内设置有与所述花键轴25花键配合连接的花键孔26,所述移动腔62内的所述花键套22末端固定设置有第二锥齿轮44,所述收纳腔55右侧端壁内前后对称设置有开口向左的第一滑动孔47,所述第一滑动孔47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动杆46,所述第一滑动杆46与所述第一滑动孔47右侧端壁间设置有顶压弹簧48。

有益地,所述刹车装置97包括所述车身10左侧端壁内设置的转动腔60,所述转动腔60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前后延伸的第二转轴61,所述第二转轴61前后两侧末端伸出所述车身10外部且末端固定设置有卡爪50,所述转动腔60内的所述第二转轴61外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蜗轮18,所述转动腔60与所述传动腔15之间转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蜗轮18啮合的第一蜗杆17,所述传动腔15内的所述第一蜗杆17末端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19啮合的第三锥齿轮16。

有益地,所述移动装置96包括所述车身10前后两侧转动设置的左右对称的滚轮27,所述蜗轮腔30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前后延伸的第三转轴28,所述第三转轴28前后两侧末端与右侧的前后两个所述滚轮27固定连接,所述蜗轮腔30内的所述第三转轴28外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二蜗轮29,所述蜗轮腔30内可转动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蜗轮29啮合的第二蜗杆34,所述第二蜗杆34顶部末端伸入所述车身10顶壁内设置皮带腔63内且末端固定设置的第一带轮39。

有益地,所述移动腔62与所述皮带腔63之间转动设置的第四转轴42,所述皮带腔63内的所述第四转轴42末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带轮41,所述第二带轮41与所述第一带轮39之间由皮带40传动配合连接,所述移动腔62内的所述第四转轴42末端固定设置有第四锥齿轮43,所述移动腔62右侧端壁内设置有开口向左的导滑槽38,所述导滑槽38内可滑动的设置有导滑块37,所述第一电机36固定设置于所述导滑块37左侧端壁上,所述第一电机36输出轴末端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四锥齿轮43啮合的第五锥齿轮35,所述导滑槽38与所述滑动腔20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二滑动孔33,所述第二滑动孔33内可滑动的设置有与所述导滑块37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动杆31,所述第二滑动杆31与所述第二滑动孔33端壁间设置有带动所述第二滑动杆31复位的复位装置32。

本实施例所述固定连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螺栓固定、焊接等方法。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滑动架21位于所述滑动腔20内,所述第五锥齿轮35与所述第四锥齿轮43啮合,所述第五锥齿轮35与所述第二锥齿轮44分离,所述复位装置32以及所述顶压弹簧48处于压缩状态。

整个装置的机械动作的顺序:

1、当本发明的设备工作时,启动所述第一电机36带动所述第五锥齿轮35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四锥齿轮43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带轮41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带轮39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蜗轮29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三转轴28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滚轮27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车身10移动,当所述车身10移动至需要夯实的斜坡一侧时,启动所述第二电机11带动所述螺纹套12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螺纹杆14下移,从而带动所述滑动架21下移,与此同时所述螺纹套12转动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19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三锥齿轮16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蜗杆17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蜗杆17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蜗轮18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卡爪50转动插入地表内;

2、所述滑动架21下移后,所述第二滑动杆31失去抵接,所述第二滑动杆31下移从而带动所述导滑块37下移,从而带动所述第五锥齿轮35下移与所述第二锥齿轮44啮合,当所述收纳腔55完全与外部连通时,所述转筒45在所述顶压弹簧48作用下左移,从而向左顶压所述固定架58,此时启动所述第一电机36带动所述第五锥齿轮35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锥齿轮44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花键套22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花键轴25转动,所述花键轴25转动带动所述绕线轮23转动,此时所述绕线轮23外表面绕设的拉线开始释放,此时所述固定架58在所述第一滑动杆46作用下左移,从而将所述转筒45推至斜坡面上,此时所述绕线轮23继续转动,所述转筒45沿斜坡下移,此时所述转筒45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转轴59转动,此时所述第一转轴59外表面铰接连接的连杆54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击打锤53与所述砧头52撞击,此时所述击打锤53与所述砧头52之间的撞击力通过所述转筒45传导至地面,从而对斜坡面进行夯实;

3、反复启动所述第一电机36带动所述第五锥齿轮35正反转,从而带动所述转筒45沿斜坡上上下移动,从而反复对斜坡面进行夯实,待夯实结束后所述第一电机36转动所述第五锥齿轮35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绕线轮23反转,从而将所述固定架58拉入所述收纳腔55内,此时所述固定架58向右顶压所述第一滑动杆46右移压缩所述顶压弹簧48,此时启动所述第二电机11带动所述螺纹套12反向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螺纹杆14上移,从而带动所述滑动架21上移至所述滑动腔20内,同时所述螺纹套12反转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19以及所述第三锥齿轮16反转,从而带动所述卡爪50反向转动移出地面,所述滑动架21上移与所述第二滑动杆31抵接时,所述第二滑动杆31上移,从而带动所述导滑块37上移,从而带动所述第五锥齿轮35上移与所述第二锥齿轮44分离与所述第四锥齿轮43啮合,此时启动所述第一电机36带动所述第一电机36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车身10移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