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绿化带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3283发布日期:2020-05-15 16:00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道路绿化带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绿化带净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一些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非常严重。雨水作为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在构建城市可持续水循环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对城市雨洪实施有效的控制利用已成为环境、市政、规划、建筑、景观、水利等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5669229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市政园林用雨水收集装置,包括设置于两树木中间的雨水收集板和设置于雨水收集板两侧的蓄水箱,所述雨水收集板上设有一雨水收集槽,所述雨水收集板两侧均固定安装一进水管,该进水管均呈竖向设置,所述进水管上端均穿过雨水收集板的外壁,延伸至雨水收集板的雨水收集槽内,所述进水管下端分别延伸至相对应的蓄水箱内,所述蓄水箱下端均设有一出水口,所述蓄水箱位于出水口下端均均固定连接一出水管,该出水管下端固定安装一喷头。

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雨水在经过冲刷后会有杂质,会对雨水造成污染,从而在使用收集的雨水后,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绿化带净水系统,对收集的雨水进行过滤,保证了雨水的清洁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市政道路绿化带净水系统,包括绿化带雨水渗透、埋设于绿化带的收集管收集雨水、雨水进入过滤井过滤为净化水,过滤井过滤雨水后进入沉淀池沉淀,所述过滤井与所述沉淀池之间通过输送管连通,所述过滤井中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与所述过滤井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一凸边、放置在所述第一凸边上方的过滤件、位于所述第一凸边下方且与所述过滤井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凸边、放置在所述第二凸边上方的过滤盒、位于所述过滤井底部且出水口与所述输送管连通的水泵;所述过滤件由四块过滤板相互连接组成为梯台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通过收集管收集至过滤井后,雨水通过过滤件进行初次过滤,再通过过滤盒进行二次过滤,雨水在经过两次过滤后,会由水泵抽至沉淀池内,过滤后的雨水会在沉淀池中进行沉淀,最后再进行使用,从而收集的雨水会进行多次过滤和沉淀,保证了雨水的清洁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盒包括石英砂过滤层和活性炭过滤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石英砂层中的石英砂和活性炭层中的活性炭,可以使得雨水在初次过滤后将雨水中的细微物质进行过滤,进一步提高了雨水的清洁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淀池中设置有指示机构,所述指示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沉淀池侧壁上的滑轨、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的滑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块上的漂浮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漂浮板朝向所述沉淀池一面的指示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沉淀池埋设于地下,当水泵将过滤井中的雨水抽至沉淀池中时,漂浮板随着雨水在沉淀池中水平面的上升而上升,进而指示杆会进行上升,从而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指示杆判断沉淀池中的水量,进而保证沉淀池中的水不会溢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管上安装有阀门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过滤井中的过滤件和过滤盒进行清洗时,可以通过关闭阀门一阻碍收集管的雨水进入沉淀池,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对过滤井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过滤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过滤件从过滤井中拿出进行清理时,利用拉钩杆勾住拉环即可将过滤件提出,便于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件侧边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过滤井侧壁抵接的挡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过滤件对流入过滤井中的雨水进行过滤时,会有杂物从过滤件流下并滞留在挡板和过滤件之间,进而在将过滤井拿出过滤井时,可以减少杂物从过滤件上掉落,减少了对过滤井清理过程中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送管上安装有阀门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沉淀池进行沉淀时,可以通过关闭阀门二阻碍过滤井中的雨水进入沉淀池,减少在沉淀过程中雨水进行破坏,保证沉淀过程始终保持平静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盒的长度和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凸边的宽度和长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过滤盒的长度和宽度小于第一凸边的宽度和长度,便于过滤盒可以穿过第一凸边,便于操作人员将过滤盒从过滤井拿出并进行清理或者更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过滤井中的过滤装置和沉淀池,雨水通过过滤件进行初次过滤,在通过过滤盒进行二次过滤,雨水在经过两次过滤后,会右水泵抽至沉淀池内,过滤后的雨水会在沉淀池中进行沉淀,最后再进行使用,从而收集的雨水会进行多次过滤和沉淀,保证了雨水的清洁度。

2.通过设置指示机构,当水泵将过滤井中的雨水抽至沉淀池中时,漂浮板随着雨水在沉淀池中水平面的上升而上升,进而指示杆会进行上升,从而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指示杆判断沉淀池中的水量,进而保证沉淀池中的水不会溢出。

3.通过设置拉环,当需要将过滤件从过滤井中拿出进行清理时,利用拉钩杆勾住拉环即可将过滤件提出,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雨水过滤的流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过滤井和沉淀池的整体构造;

图3是图2中过滤井的剖面示意图,主要示意过滤装置的构造;

图4是图2中沉淀池的剖面示意图,主要示意指示机构的构造。

附图标记:1、收集管;11、阀门一;2、过滤井;3、沉淀池;31、指示机构;311、滑轨;312、滑块;313、漂浮板;314、指示杆;4、输送管;41、阀门二;5、过滤装置;51、第一凸边;52、过滤件;521、拉环;522、挡板;53、第二凸边;54、过滤盒;541、石英砂过滤层;542、活性炭过滤层;55、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市政道路绿化带净水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预先经过绿化带雨水渗透,在通过埋设在绿化带中的收集管1收集雨水,雨水会通过收集管1输送至过滤井2进行过滤,过滤后的雨水会输送至沉淀池3进行最后的沉淀,且过滤井2和沉淀池3之间通过输送管4连通,收集的雨水会过滤和沉淀,保证了雨水的清洁度。

如图3所示,过滤井2中设置有过滤装置5,且收集管1与过滤井2连通的位置靠近过滤井2的顶部。过滤装置5包括第一凸边51、过滤件52、第二凸边53、过滤盒54、水泵55,第一凸边51固定连接在过滤井2的内壁上,且第一凸边51靠近过滤井2的顶部;过滤件52由四块相互连接的过滤板组成为梯台状,且过滤件52的下表面抵接在第一凸边51的上表面,并过滤件52各个侧边固定连接有与过滤井2内壁抵接的挡板522,且挡板522位于过滤件52位于第一凸边51的一侧,过滤件52的顶部还固定连接有拉环521,在将过滤井2通过拉环521拿出过滤井2时,可以将从过滤件52流下的杂物滞留在挡板522和过滤件52之间,减少杂物从过滤件52上掉落,进而减少了对过滤井2清理过程中的难度;第二凸边53固定连接在过滤井2的内壁上,且第二凸边53位于第一凸边51的下方;过滤盒54抵接在第二凸边53靠近第一凸边51的一面,过滤盒54包括石英砂层和活性炭层,且过滤盒54的长度和宽度小于第一凸边51的宽度和长度,利用石英砂层中的石英砂和活性炭层中的活性炭,可以使得雨水在初次过滤后将雨水中的细微物质进行过滤,进一步提高了雨水的清洁度;水泵55位于过滤井2的底部,且水泵55的出水口与输送管4位于过滤井2中的一端连通。当雨水通过收集管1收集至过滤井2后,雨水通过过滤件52进行初次过滤,在通过过滤盒54进行二次过滤,最后通过水泵55抽至沉淀池3中,从而雨水会进行多次过滤,保证了雨水的清洁度。

如图4所示,沉淀池3中还设置有指示机构31,指示机构31包括滑轨311、滑块312、漂浮板313、指示杆314,滑轨311竖直固定连接在沉淀池3其中的一个内壁上,且靠近沉淀池3的顶部;滑块312滑动连接在滑轨311上;漂浮板313在粘接在滑轨311上;指示杆314竖直固定连接在漂浮板313上,且位于指示杆314上方的沉淀池3顶部开设有开口,便于指示杆314伸出沉淀池3。由于沉淀池3埋设于地下,当水泵55将过滤井2中的雨水抽至沉淀池3中时,漂浮板313随着雨水在沉淀池3中水平面的上升而上升,进而指示杆314会进行上升,从而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指示杆314判断沉淀池3中的水量,进而保证沉淀池3中的水不会溢出。

如图1所示,收集管1上安装有阀门一11,当需要对过滤井2中的过滤件52和过滤盒54进行清洗时,可以通过关闭阀门一11阻碍收集管1的雨水进入沉淀池3,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对过滤井2进行清理。进一步的,输送管4上安装有阀门二41,在沉淀池3进行沉淀时,可以通过关闭阀门二41阻碍过滤井2中的雨水进入沉淀池3,减少在沉淀过程中雨水进行破坏,保证沉淀过程始终保持平静的状态。

具体工作原理:当雨水通过收集管1收集至过滤井2后,雨水通过过滤件52进行初次过滤,初次过滤后的雨水会留落在过滤盒54上,过滤盒54中的石英砂层和活性炭层对雨水进行二次过滤,雨水在经过两次过滤后,会由水泵55抽至沉淀池3内,过滤后的雨水会在沉淀池3中进行沉淀,最后再进行使用,从而收集的雨水会进行多次过滤和沉淀,保证了雨水的清洁度。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