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压预制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91323发布日期:2020-09-04 11:49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静压预制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基础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静压预制桩。



背景技术:

当地质条件不好,地基承载力较小时,就得采用桩基,将一根一根的桩打入地下,将上面建筑物的重量通过桩基传导下层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如果下层承载力高的土层很深,也可以利用桩基和周围土壤的摩擦力来支撑上部建筑物的重量

现有的静力压桩在一般情况下是采用分段预制,分段压入、逐段接长的方式打入地面以下。每节桩长度取决于桩架高度,通常6m左右.压桩桩长可达30m以上,桩断面为400mm×400mm。接桩方法一般采用硫磺胶泥锚接法等。压桩一般是分节压入,逐段接长。为此,桩需分节预制。当第一节桩压入土中,其上端距地面2m左右时将第二节桩接上,继续压入。对每一根桩的压入,各工序应连续。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每段压桩与每段压桩之间的连接关系紧紧只是存在于两根压桩之间的端面上,在后续使用的过程中,因为桩体本身要承载建筑物的重量,每根压桩与每根压桩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出现松脱开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压预制桩,其具有在承受建筑物重量的时候更加稳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静压预制桩,包括桩体,桩体包括第一压桩和第二压桩,第一压桩的一端设置有用以减小桩体在沉桩过程中阻力的锥形桩头,第一压桩的另一端与第二压桩连接,第一压桩内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压桩内开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在第一压桩与第二压桩连接完成后,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灌注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沉桩的过程中,首先将第一压桩沉入地面以下,并且使得第一压桩在地面上预留一段接桩的长度,将第二压桩一端的端面与第一压桩远离桩头一端的端面采用硫磺胶泥锚接法连接在一起,然后将第二桩体沉入土壤以下,根据需要可以将多根第二压桩连接在一起,进而使得桩体的长度不断加长,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第一通孔以及多个第二通孔相通,在第一通孔和多个第二通孔内灌入混凝土,混凝土冷却后使得第一压桩和多根第二压桩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而使得桩体更加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通孔内设置有固定管,固定管远离第二压桩的一端穿设进第一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第一压桩与第二压桩的时候,可以将第二压桩上的固定管穿设在第一压桩上的第一通孔内,此时第一压桩与第二压桩正好对齐,这样就会使第一压桩与第二压桩连接时,第一压桩与第二压桩的对齐更加方便,同理在加长桩体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增加第二压桩的数量来增加桩体的长度,此时第二压桩上的固定管可以穿设在其下方第二压桩上的第二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通孔内开设有第一阶梯槽,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阶梯槽,所述第二通孔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三阶梯槽,所述固定管的一端固接在第二阶梯槽内,所述固定管的另一端穿设进第一阶梯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管的一端固接在第一阶梯槽内,固定管的另一端穿设进第二阶梯槽内,使得固定管的内周面分别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内周面平齐,在向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灌注混凝土的时候,固定管不会阻碍混凝土的流动。同时在增加桩体长度的时候,第二压桩上的固定管可以穿设在其下方第二压桩上的第三阶梯槽内,此时第二压桩上的固定管与其下方第二压桩上第二通孔的内周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压桩远离第二压桩的一端固接有连接块,连接块内开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桩头固接在连接块上,桩头内开设有与第三通孔连通的锥形空腔,所述连接块包括四个连接板,四个连接板分别与第一压桩铰接,所述桩头包括四个旋转板,四个旋转板分别与四个连接板固接,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穿设有连接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桩体进入到土壤以后,在第一压桩和第二压桩内穿设连接杆,连接杆的端部会将四个转动板顶开,待四个转动板被顶开后,将连接杆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取出,然后向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在桩头位置形成桩塞,桩塞使桩体既可以承受向下的压力,又可以承受向上的拉力,进而使得桩体更加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通孔内开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杆上开设外螺纹,所述连接杆与第一通孔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拧的方式使连接杆将四个旋转板顶开,与采用直接向下压连接杆使连接杆将四个转动板顶开的方式相比,通过旋拧连接杆更加的省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多根方便连接杆转动的受力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连接杆的受力点,使得连接杆在旋转时更加的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多根受力杆分别穿设在固定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受力杆与连接杆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便了连接杆的运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上固接有锥形的顶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连接杆与四个连接板的接触面积,使得连接杆更容易将四个转动板顶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第一压桩上开设第一通孔,在第二压桩上开设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在沉桩的过程中,首先将第一压桩沉入地面以下,并且使得第一压桩在地面上预留一段接桩的长度,将第二压桩一端的端面与第一压桩远离桩头一端的端面采用硫磺胶泥锚接法连接在一起,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灌入混凝土,混凝土冷却后使得第一压桩和第二压桩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而使得桩体更加的稳定;

2.通过在第二通孔内设置固定管,在连接第一压桩与第二压桩的时候,将第二压桩上的固定管穿设在第一压桩上的第一通孔内,此时第一压桩与第二压桩正好对齐,这样就会使第一压桩与第二压桩连接时,第一压桩与第二压桩的对齐更加方便;

3.通过在第一压桩上固接连接块,连接块内开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三通孔,桩头固接在连接块上,桩头内开设有与第三通孔连通的锥形空腔,连接块包括四个连接板,四个连接板分别与第一压桩铰接,桩头包括四个转动板,四个转动板分别与四个连接板固接,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穿设有连接杆,待桩体进入到土壤以后,用连接杆的端部将四个转动板顶开,向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在桩头位置形成桩塞,桩塞使桩体既可以承受向下的压力,又可以承受向上的拉力,进而使得桩体更加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凸显桩头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

图3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压桩、连接块和桩头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第二压桩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桩体;11、第一压桩;111、第一通孔;112、第一阶梯槽;12、第二压桩;121、第二通孔;122、固定管;123、第二阶梯槽;124、第三阶梯槽;13、桩头;131、锥形空腔;132、转动板;14、连接块;141、第三通孔;142、连接板;2、连接杆;21、固定孔;22、顶块;3、受力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静压预制桩,包括矩形的桩体1,桩体1包括矩形的第一压桩11和多根矩形的第二压桩12。

如图3、图4所示,第一压桩11的内部开设有圆柱形的第一通孔111,第一通孔111沿第一压桩11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压桩11的一端设置有用以减小桩体1在沉桩过程中阻力的桩头13,桩头13为四棱锥,第二压桩12的内部开设有圆柱形的第二通孔121,第二通孔121沿第二压桩12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压桩11上远离桩头13一端的端面与第二压桩12一端的端面相贴,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21的直径相同,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21同轴设置,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21相通。根据需要可以继续将多根第二压桩12连接在一起,并且保证多根第二压桩12上的第二通孔121同轴设置且依依连通。

在沉桩的过程中,首先将第一压桩11沉入地面以下,并且使得第一压桩11在地面上预留一段接桩的长度,将第二压桩12一端的端面与第一压桩11远离桩头13一端的端面采用硫磺胶泥锚接法连接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21相通,然后将第二桩体1沉入土壤以下,然后根据需要将多根第二压桩12依次连接在一起,保证多根第二压桩12上的第二通孔121同轴设置且依依连通,在第一通孔111和多个第二通孔121内灌入混凝土,混凝土冷却后使得第一压桩11和多根第二压桩12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如图3、图4所示,第一压桩11和第二压桩12在对齐的过程中,因为第一压桩11和第二压桩12之间缺少定位装置,使得第一压桩11与第二压桩12之间在对齐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的校对位置,很浪费时间,为了使第一压桩11与第二压桩12在连接的时候可以快速对齐,第二压桩12与第一压桩1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圆柱形的固定管122,固定管122与第二压桩12上的第二通孔121同轴设置,固定管122的一端穿设进第二通孔121内,固定管122的另一端穿设进第一通孔111内。在第一压桩11与第二压桩12连接的时候,将固定管122穿设进第一通孔111内,此时第一压桩11与第二压桩12正好对齐。一根第二压桩12上的固定管122穿设到另一根第二压桩12上的第二通孔121内,实现桩体1的不断加长。

如图3、图4所示,如果固定管122直接固接在第一通孔111内,在向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内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固定管122会对混凝土的流动形成阻碍,为了避免固定管122阻碍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内混凝土的运动,第二通孔121朝向第一压桩11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阶梯槽123,固定管122固定在第二阶梯槽123内,并且固定管122的内周面与第二通孔121的内周面平齐。第一通孔111朝向第二压桩12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阶梯槽112,固定管122穿设进第一通孔111后进入第一阶梯槽112内,此时第一通孔111的内周面与固定管122的内周面平齐。第二通孔121远离第一通孔111的一端开设有第三阶梯槽124,当第一压桩11与第一个第二压桩12固定好以后,可以将另外的第二压桩12上的固定管122穿设在第三阶梯槽124内,依次类推,从而使得桩体1可以不断的被加长。

如图2、图3所示,为了使得桩体1在土壤中更加的稳定,第二压桩12远离第一压桩11的一端固接有矩形的连接块14,连接块14内开设有圆形的第三通孔141,第三通孔141与第一通孔111同轴设置且大小相同,第一通孔111与第三通孔141连通,桩头13固接在连接块14上远离第一压桩11的一端,桩头13内设置有锥形空腔131,锥形空腔131与第三通孔141连通,桩头13包括四个三角形的转动板132,四个转动板132组成一个四棱锥,连接块14包括四个连接板142,四个连接板142分别与四个转动板132连接,连接板142远离转动板132的一端与第一压桩11铰接,待桩体1进入到土壤以后,在第一压桩11和第二压桩12内穿设连接杆2,连接杆2的端部会将四个转动板132顶开,待四个转动板132被顶开后,将连接杆2从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内取出,然后向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内灌注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在桩头13位置形成桩塞,使得桩体1既可以承受向下的压力,又可以承受向上的拉力,进而使得桩体1更加的稳定。在桩头13向下压的过程中,先将四块转动板132组合成一个四棱锥,然后将桩头13与地面接触,桩头13会受到地面给他的一个向上的力,此时在桩头13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桩头13不会散开。

如图3、图5所示,为了使得连接杆2在将转动板132顶开的时候可以更加的省力,第一通孔111内靠近桩头13的一端开设有内螺纹,连接杆2上开设有外螺纹,将连接杆2伸入到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内,待连接杆2上的外螺纹与第一套筒内的内螺纹接触的时候,可以旋拧连接杆2,使连接杆2逐渐向下运动,连接杆2的端部与转动板132接触后,继续旋拧连接杆2,使连接杆2逐渐将四个转动板132顶开。

如图5所示,因为连接杆2上缺乏相应的受力点,使得连接杆2在旋转的时候,不容被转动,为了增加连接杆2上的受力点,连接杆2位于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外部的一端设置有多个受力杆3,多个受力杆3沿连接杆2的外周面均匀分布。

为了方便受力杆3与连接杆2的运输,连接杆2位于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外部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固定孔21,多个固定孔21沿连接杆2的外周面均匀分布,受力杆3的一端插设进固定孔21内。

连接杆2位于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内的一端在与转动板132接触后,因为连接杆2与转动板132之间的受力点较小,连接杆2不容易将转动板132顶开,为了使得连接杆2可以更容易的将多个转动板132顶开,连接杆2位于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内的一端固接有锥形的顶块22,顶块22的大小与桩头13内部的锥形空腔131大小相同。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沉桩的时候,将第一压桩11与地面接触,将第一压桩11上的桩头13保持四棱锥形与地面抵触,然后开始沉桩,待第一压桩11基本进入土层但是其远离桩头13的一端还预留有一端长度时,开始在第一压桩11上接上第二压桩12,在第一压桩11与第二压桩12对齐的过程中,将第二压桩12上的固定管122伸入到第一压桩11上的第一阶梯槽112内,然后用硫磺胶泥将第一压桩11与第二压桩12接在一起,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将多根第二压桩12连接在一起。

当桩体1完成沉桩以后,在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内伸入连接杆2,当连接杆2上外螺纹与第一通孔111内的内螺纹接触的时候,将多根受力杆3插入到连接杆2上的固定孔21内,然后开始旋转连接杆2使得连接杆2逐渐向下运动,连接杆2的顶块22将桩头13顶开,然后将连接杆2从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内取出,随后向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内灌注混凝土,使桩体1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并且混凝土在桩头13处形成桩塞,进而使得桩体1既可以承受向上的拔力,又可以承受向下的压力。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