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直径高强特种镇定钢筋锚固连接法基桩抗拔施工工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7285发布日期:2020-09-25 18:35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直径高强特种镇定钢筋锚固连接法基桩抗拔施工工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抗拔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直径高强特种镇定钢筋锚固连接法基桩抗拔施工工法。



背景技术:

抗拔桩广泛应用于大型地下室抗浮、高耸建筑物抗拔、海上码头平台抗拔、悬索桥和斜拉桥的锚桩基础,大型船坞底板的桩基础和静荷载试桩中的锚桩基础等,指当建筑工程地下结构如果有在低于周边土壤水位的部分时,为了抵消土壤中水对结构产生的上浮力而打的桩,抗拔桩的主要作用机理是依靠桩身与土层的摩擦力来抵抗轴向拉力,如锚桩和抗浮桩等,一般来讲,桩的设计主要是承受压力,对于抗拔桩,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它的抗拔出的能力,这种情况一般都是针对风荷载和地政何在和地震荷载来考虑的,这是一个设计单位考虑的问题,对于施工单位来讲,只要是严格的按图施工就可以了,对于造价没有什么影响,承受竖向抗拔力的桩称为抗拔桩,破坏的分类,非整体破坏,当承台下桩数较少、桩距较大时,抗拔桩的破坏形式,整体破坏:当单桩拔出破坏较多、桩距较小时,桩和土常作为一个整体上拔而破坏。

目前的抗拔桩在进行检测时首先会对桩头进行破除,将桩头内部的钢筋进行剥开,通过将钢板锚固架进行焊接,进行测试,导致抗拔桩在检测时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并且在破开桩头时会对抗拔桩造成损坏,以及对周围的土地造成震动,导致抗拔测试不准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大直径高强特种镇定钢筋锚固连接法基桩抗拔施工工法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大直径高强特种镇定钢筋锚固连接法基桩抗拔施工工法,它具有无需破开桩头,可以直接进行测试的优点,解决了破开抗拔桩测试不准确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直径高强特种镇定钢筋锚固连接法基桩抗拔施工工法,包括定位销、钢板、抗拔桩、主筋架、通孔、基座和基坑,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基坑,所述基坑的内部放置有抗拔桩,所述抗拔桩的内部固定镶嵌有主筋架,所述主筋架的顶端贯穿抗拔桩并延伸至抗拔桩的上方,所述抗拔桩的上方放置有两个钢板,每个所述钢板的上表面均开设有两组通孔,所述主筋架的顶端均依次贯穿两个通孔并延伸至通孔的上方,所述主筋架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定位销,工程概况,钢板检测,支撑平台搭建,钢板平撑,千斤顶顶升,数据记录。

进一步的,所述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需要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方法,慢速维持荷载法的加卸载分级、试验方法及稳定标准同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检测,并仔细观察桩身混凝土开裂情况,当需要考虑循环荷载对于工程桩的影响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载卸载法进行试验,从整体上看,除了施加荷载的方向外,抗拔试验的其它方面与桩的竖向抗压试验相同试验目的,采用接近于竖向抗拔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试验加载装置:一般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千斤顶的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应尽量利用工程桩为支座反力,抗拔试桩与支座桩的最小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分别在桩顶逐级施加轴向压力、轴向上拔力或在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处施加水平力,观测桩的相应检测点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拔位移或水平位移,根据荷载与位移的关系判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或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进一步的,所述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模拟桩竖向受力的工作情况,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将油压千斤顶放置在试桩顶部,用静力载荷测试仪控制,由千斤顶、油泵及压力传感器组成的加压系统对试桩桩顶施加竖向荷载,用位移传感器自动测定随时间变化的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在加荷过程中,同时用高精密压力表校核荷载值,根据试验数据及成果曲线,按相应规范标准确定出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进一步的,所述将两个钢板分开,使定位销与钢板进行接触,确保主筋受力均匀为了建成文明施工工地,体现员工的积极,上进的精神面貌,建立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实行文明施工岗位责任制,日常工作由兼职人员负责,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文明施工规定进行,确保文明施工达标,项目部根据工程情况,施工现场内的各种机械设备,临时设施不随意摆放,加强施工现场用水、电管理,严禁乱拉乱接电线,无常流水、常明灯工作费力,当试验开始的时候,从桩的顶部对箱盖和箱底之间的空间添加压力,伴随着压力的增加,箱盖和箱底之间将会被推开,从而形成调动桩柱两侧的阻力和桩柱底部向上的阻力,因为两股阻力之间互相为相反的作用力,所以,桩柱两侧的阻力和桩柱顶端的阻力就会逐渐的消失直到被破坏。根据具体的试验数据表明,在地面使用油泵对桩柱进行施加压力,桩柱向下和向上位移都经过电子仪器传输到采集仪上,最后的信后经过转换之间传输到计算机上面,并且计算机会生成图形进行分析,自平衡法静载试验还可以同时对多根桩柱进行测试。

进一步的,所述将千斤顶对载荷板进行顶升,千斤顶加载产生的抬升力由钢梁传递给抗拔桩的钢筋笼,桩顶位移用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测量。

进一步的,所述通过计算机控制千斤顶,使千斤顶顶升,将顶升数据进行记录,确保抗拔桩的抗拔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定位销;2、钢板;3、抗拔桩;4、主筋架;5、通孔;6、基座;7、基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大直径高强特种镇定钢筋锚固连接法基桩抗拔施工工法,包括定位销1、钢板2、抗拔桩3、主筋架4、通孔5、基座6和基坑7,基座6的上表面开设有基坑7,基坑7的内部放置有抗拔桩3,抗拔桩3的内部固定镶嵌有主筋架4,主筋架4的顶端贯穿抗拔桩3并延伸至抗拔桩3的上方,抗拔桩3的上方放置有两个钢板2,每个钢板2的上表面均开设有两组通孔5,主筋架4的顶端均依次贯穿两个通孔5并延伸至通孔5的上方,主筋架4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定位销1,工程概况,钢板检测,支撑平台搭建,钢板平撑,千斤顶顶升,数据记录。

进一步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需要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方法,慢速维持荷载法的加卸载分级、试验方法及稳定标准同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检测,并仔细观察桩身混凝土开裂情况,当需要考虑循环荷载对于工程桩的影响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载卸载法进行试验,从整体上看,除了施加荷载的方向外,抗拔试验的其它方面与桩的竖向抗压试验相同试验目的,采用接近于竖向抗拔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试验加载装置:一般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千斤顶的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应尽量利用工程桩为支座反力,抗拔试桩与支座桩的最小间距。

进一步的,分别在桩顶逐级施加轴向压力、轴向上拔力或在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处施加水平力,观测桩的相应检测点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拔位移或水平位移,根据荷载与位移的关系判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或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进一步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模拟桩竖向受力的工作情况,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将油压千斤顶放置在试桩顶部,用静力载荷测试仪控制,由千斤顶、油泵及压力传感器组成的加压系统对试桩桩顶施加竖向荷载,用位移传感器自动测定随时间变化的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在加荷过程中,同时用高精密压力表校核荷载值,根据试验数据及成果曲线,按相应规范标准确定出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进一步的,将两个钢板分开,使定位销与钢板进行接触,确保主筋受力均匀为了建成文明施工工地,体现员工的积极,上进的精神面貌,建立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实行文明施工岗位责任制,日常工作由兼职人员负责,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文明施工规定进行,确保文明施工达标,项目部根据工程情况,施工现场内的各种机械设备,临时设施不随意摆放,加强施工现场用水、电管理,严禁乱拉乱接电线,无常流水、常明灯工作费力,当试验开始的时候,从桩的顶部对箱盖和箱底之间的空间添加压力,伴随着压力的增加,箱盖和箱底之间将会被推开,从而形成调动桩柱两侧的阻力和桩柱底部向上的阻力,因为两股阻力之间互相为相反的作用力,所以,桩柱两侧的阻力和桩柱顶端的阻力就会逐渐的消失直到被破坏。根据具体的试验数据表明,在地面使用油泵对桩柱进行施加压力,桩柱向下和向上位移都经过电子仪器传输到采集仪上,最后的信后经过转换之间传输到计算机上面,并且计算机会生成图形进行分析,自平衡法静载试验还可以同时对多根桩柱进行测试。

将千斤顶对载荷板进行顶升,千斤顶加载产生的抬升力由钢梁传递给抗拔桩的钢筋笼,桩顶位移用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测量,通过计算机控制千斤顶,使千斤顶顶升,将顶升数据进行记录,确保抗拔桩的抗拔程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引用结构”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