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变形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38733发布日期:2020-11-25 14:4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变形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止变形的深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必然引起周围土体的变形,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产生影响,严重的将危及其正常使用或安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深基设计和坑施工中会增加支护系统来稳定基坑安全,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平撑、斜撑及反向锚固技术。平撑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于深基坑,但是平撑占用了大量坑内空间,施工周期长,不利于挖土作业,后期拆除时安全隐患大,既提高了工程的成本又不利于环保;反向锚固技术是近年推广的新技术,反向锚固的优点是基坑呈敞口开放式,挖土及结构施工便利但是容易产生群锚效应安全系数小稳定性差,施工工艺繁琐周期长;斜撑多用于超大型基坑的中心环岛式施工,相对于平撑更具经济优势,但施工中需先在基坑中心开挖,待底板施工完成后才能进行斜撑施工,且在建筑结构施工时必须预留施工缝,程序繁琐施工周期长,后期拆除及结构处理困难。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建设工程面临着岩溶地质条件。就岩溶地质条件下的基坑工程而言,由于岩溶地质中富含裂隙水,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侧壁和坑底都面临着严重的岩溶裂隙水问题。

如公开号为cn109972625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侧板、底板、支撑杆、支撑底座、第一插接锚杆、第二插接锚杆以及固定锚杆,两支撑底座分别铰接于支撑杆的两侧,且两支撑底座分别固定安装于侧板以及底板上,在侧板以及底板上均开设有安装孔,第一插接锚杆和第二插接锚杆均包括中空状的本体、螺纹杆、驱动盘以及多个滑动连接于驱动盘圆周侧壁上的插接板,在本体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与插接板一一对应的滑槽,插接板通过驱动盘分别滑动插接于所述滑槽内,第一插接锚杆、第二插接锚杆分别安装于侧板以及底板上。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支护结构的侧板未与基坑内底面连接,与基坑内侧壁之间缺少防渗防水设计,在岩溶地质的施工环境中容易发生渗水问题,影响基坑内的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防止变形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其具有防止基坑内侧壁渗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防止变形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设置于深基坑内的l形侧板、固定于深基坑内底面上的支撑座以及斜支撑杆,所述斜支撑杆两端分别与所述l形侧板远离深基坑内侧壁的侧壁以及所述支撑座顶部连接;所述l形侧板底面与深基坑内底面贴合并固定,所述l形侧板与深基坑内侧壁贴合并相抵,且所述支撑座与深基坑内底面固定;所述l形侧板与深基坑内侧壁之间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由深基坑内侧壁至l形侧板之间依次包括铺设于深基坑内侧壁上的土工格栅、由c35混凝土浇筑形成的加固层以及由细石混凝土浇筑形成的防渗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l形侧板与深基坑内侧壁贴合并相抵,且l形侧板覆盖了深基坑内侧壁与内底面之间的转角,而支撑杆与支撑座的设置,有效支撑了深基坑的内侧壁,防止深基坑内侧壁变形塌陷,此外,土工格栅覆盖了深基坑内侧壁,加上加固层的设置,加固了深基坑的内侧壁,进一步防止了深基坑内侧壁的变形塌陷,而防渗层由细石混凝土浇筑形成,致密性高,有效阻隔了水分的渗透,从而防止深基坑内侧壁内的水分渗透至深基坑内,保证深基坑内施工的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l形侧板上设有第一地钉,所述第一地钉竖直穿过l形侧板底面并穿入深基坑内底面内;所述支撑座上设有第二地钉,所述第二地钉竖直穿过支撑座并穿入深基坑内底面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地钉与第二地钉均钉入深基坑内底面内,从而使得l形侧板以及支撑座均与深基坑内底面固定,加强了该支护结构对深基坑的支撑防护,且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座上开设有灌注口,且所述支撑座下侧的深基坑内底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灌注口对齐并连通的灌注孔,所述灌注孔与所述灌注口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加固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座安装后,施工人员通过灌注口朝向灌注孔内灌注混凝土,形成加固桩,形成的加固桩与灌注口内壁粘结固定,使得支撑座与深基坑内底面之间形成水平约束,加强了支撑座与深基坑内底面之间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座上表面设有加固盖,所述加固盖的开口朝下并与支撑座上表面固定;所述加固盖的开口与所述灌注口对齐,所述加固盖的内径大于所述灌注口的内径,且所述加固盖上表面开设有连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浇筑加固桩时,混凝土溢满灌注孔以及灌注口并充满加固盖,当加固桩凝固后,加固桩位于加固盖内的部分与支撑座上表面固定,形成对支撑座的竖直约束,防止支撑座与深基坑内底面脱离,从而加强了支撑座以及支撑杆对l形侧板的支撑作用,防止深基坑内侧壁变形塌陷。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杆包括螺纹杆、螺纹套以及转动块,所述螺纹杆一端与所述l形侧板铰接,另一端穿入所述螺纹套的开口内并与螺纹套螺纹配合;所述转动块与所述支撑座顶部铰接,且所述转动块与所述螺纹套远离螺纹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螺纹套相对于所述转动块的转动轴线与所述螺纹杆的轴线重合,所述转动块相对于所述支撑座的转动轴线与所述螺纹杆相对于所述l形侧板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螺纹套相对于螺纹杆转动时,螺纹套与螺纹杆相互远离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增长,使得支撑杆的长度增大,方便施工人员调节支撑座的安装位置以及支撑杆的倾斜角度,防止深基坑内底面损伤而影响支撑座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螺纹杆上套设有与螺纹杆螺纹配合的加固螺母,所述加固螺母靠近所述螺纹套的表面上固定有橡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螺纹套转动后,施工人员转动加固螺母,使得加固螺母的橡胶层与螺纹套的开口表面相抵,从而加强了螺纹杆与螺纹套之间的连接强度,且橡胶层的设置堵塞了螺纹套开口与螺纹杆之间的螺纹间隙,有利于防止雨水进入螺纹杆而腐蚀螺纹杆与螺纹套之间的螺纹。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l形侧板靠近所述支撑座的侧壁以及穿过所述第一地钉的表面之间固定有直角三角形的加强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的设置,使得l形侧板上形成三角形的支撑结构,有利于加强l形侧板的结构强度,提升l形侧板对深基坑内侧壁的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强板上固定有用于捆扎所述支撑杆的捆扎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运输该支护结构时,螺纹套转动,使得支撑杆的长度减小,然后螺纹杆转动,从而使得支撑杆与支撑座收入l形侧板上,然后施工人员通过捆扎绳捆绑支撑杆,减小了该支护结构的占地面积,便于该支护结构的存放以及运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l形侧板与深基坑内侧壁贴合并相抵,且l形侧板覆盖了深基坑内侧壁与内底面之间的转角,且防渗层由细石混凝土浇筑形成,致密性高,有效阻隔了水分的渗透,从而防止深基坑内侧壁内的水分渗透至深基坑内,保证深基坑内施工的顺利进行;

加固桩与灌注口内壁粘结固定,使得支撑座与深基坑内底面之间形成水平约束,加强了支撑座与深基坑内底面之间的连接;

当加固桩凝固后,加固桩位于加固盖内的部分与支撑座上表面固定,形成对支撑座的竖直约束,防止支撑座与深基坑内底面脱离,从而加强了支撑座以及支撑杆对l形侧板的支撑作用,防止深基坑内侧壁变形塌陷。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l形侧板;11、第一地钉;12、加强板;13、捆扎绳;2、防水层;21、土工格栅;22、加固层;23、防渗层;3、支撑座;31、第二地钉;32、加固盖;321、连通孔;33、灌注口;34、灌注孔;35、加固桩;4、支撑杆;41、螺纹杆;42、螺纹套;43、转动块;44、加固螺母;441、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防止变形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l形侧板1、防水层2、支撑座3以及支撑杆4。l形侧板1的截面呈l形,其长度方向沿深基坑的内侧壁延伸,且l形侧板1底面与深基坑内底面贴合并相抵。l形侧板1上设有第一地钉11,第一地钉11的端部竖直依次穿过l形侧板1水平段上表面、l形侧板1底面并钉入深基坑内底面内,从而使得l形侧板1与深基坑内底面固定。第一地钉11设有多根,多根第一地钉11沿l形侧板1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防水层2设置于l形侧板1与深基坑内侧壁之间,防水层2由深基坑内侧壁至l形侧板1的方向依次包括土工格栅21、加固层22以及防渗层23,土工格栅21为现有的建筑材料,其呈网格状,且其铺设于深基坑的内侧壁上。加固层22由c35混凝土于土工格栅21上浇筑形成,加固层22与深基坑的内侧壁平行设置,且加固层22中的混凝土通过土工格栅21的网格并与深基坑内侧壁粘结固定。防渗层23由细石混凝土于加固层22靠近l形侧板1的表面上浇筑形成,细石混凝土具有致密性,阻隔了渗透出深基坑内侧壁的水分。

参照图1,支撑座3为矩形板状,其设置于深基坑内,且支撑座3底面与深基坑内底面贴合并相抵。支撑座3上设有第二地钉31以及加固盖32,第二地钉31的端部竖直穿过支撑座3上表面以及支撑座3底面并钉入深基坑内底面内,从而使得支撑座3与深基坑内底面固定。加固盖32呈圆形盖状,其开口朝下并与支撑座3上表面固定,且加固盖32上表面开设有连通孔321,连通孔321的开口呈圆形,且连通孔321的轴线与加固盖32的轴线重合。支撑座3上表面开设有灌注口33,灌注口33的开口呈圆形,其轴线与加固盖32的轴线重合,且灌注口33的内径小于加固盖32的内径。支撑座3下侧的深基坑内底面上开设有灌注孔34,灌注孔34的开口呈圆形,且灌注孔34的轴线与灌注口33的轴线重合。当第二地钉31钉入深基坑内底面内后,施工人员通过连通孔321、灌注口33朝向灌注孔34内灌注混凝土,直至混凝土填满加固盖32,待混凝土凝固后,形成加固桩35,此时加固桩35与深基坑底面、灌注口33内侧壁、支撑座3上表面以及加固盖32内壁均粘结固定,从而加强了支撑座3与深基坑内底面的固定连接。

参照图1,支撑杆4包括螺纹杆41、螺纹套42、转动块43以及加固螺母44,螺纹杆41为截面呈圆形的杆状结构,其倾斜设置,螺纹杆41上端与l形侧板1靠近支撑座3的侧壁铰接设置,且螺纹杆41相对于l形侧板1的转动轴线与l形侧板1的长度方向平行。螺纹套42为开口呈圆形的套状结构,其倾斜设置,且其开口套设于螺纹杆41下端并与螺纹杆41螺纹配合。转动块43为圆柱形块状,其轴线与螺纹套42的轴线重合,转动块43上端与螺纹套42下端端面转动连接,且转动块43下端与支撑座3上表面铰接设置,转动块43相对于螺纹套42的转动轴线与螺纹套42的轴线重合,而转动块43相对于支撑座3的转动轴线与螺纹杆41相对于l形侧板1的转动轴线平行。加固螺母44套设于螺纹杆41上并与之螺纹配合,加固螺母44靠近螺纹套42的端面上固定有与之端面重合的橡胶层441,当螺纹套42转动完毕时,施工人员转动加固螺母44,使得加固螺母44上的橡胶层441与螺纹套42的开口相抵,加强了螺纹套42与螺纹杆41之间的密封性,也加强了螺纹套42与螺纹杆41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l形侧板1上设有加强板12,加强板12呈直角三角形板状,其两侧直角边分别与l形侧板1靠近支撑座3的侧壁以及l形侧板1贴合深基坑内底面的上表面固定,从而加强了l形侧板1的结构强度。加强板12上设有捆扎绳13,捆扎绳13由高强度尼龙材料制成,捆扎绳13一端与加强板12的倾斜边缘固定,另一端自由设置,在运输该支护结构时,螺纹套42转动,使得支撑杆4的长度减小,然后螺纹杆41转动,从而使得支撑杆4与支撑座3收入l形侧板1上,然后施工人员通过捆扎绳13捆绑支撑杆4,减小了该支护结构的占地面积,便于该支护结构的存放以及运输。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l形侧板1与深基坑内侧壁贴合并相抵,且l形侧板1覆盖了深基坑内侧壁与内底面之间的转角,而支撑杆4与支撑座3的设置,有效支撑了深基坑的内侧壁,防止深基坑内侧壁变形塌陷,此外,土工格栅21覆盖了深基坑内侧壁,加上加固层22的设置,加固了深基坑的内侧壁,进一步防止了深基坑内侧壁的变形塌陷,而防渗层23由细石混凝土浇筑形成,致密性高,有效阻隔了水分的渗透,从而防止深基坑内侧壁内的水分渗透至深基坑内,保证深基坑内施工的顺利进行。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