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抗弯拉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其构造与流程

文档序号:25221417发布日期:2021-05-28 14:23阅读:67来源:国知局
可抗弯拉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其构造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抗弯拉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其构造。



背景技术:

在超深地下空间开发中,超深基坑日益普遍,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加,基坑的“深宽比”越发趋于双向板受力的尺寸范围(1/3~1),围护结构受力中的空间效应随之凸显。与浅基坑中的单向受力(竖向)相比,超深基坑围护结构的荷载体现出双向受力(竖向与横向)的状态。但地下连续墙分幅绑扎钢筋、吊装与浇筑的施工方式决定了墙幅接缝处的横向钢筋难以贯通,而现有的各种接头构造均只考虑防水的需要,并无考虑受力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两种结果:一方面,需要设置更强、更密的内支撑将围护墙分隔为的“深宽比”较小的区块,达到单向受力(竖向)的要求;另一方面,各墙幅水平方向已配置的钢筋起不到受力的作用,无法分担荷载,既是一种浪费,更导致超深基坑围护结构竖向配筋更加密集,不利于浇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抗弯拉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其构造,将相邻墙幅连接成可抗弯拉的完整墙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抗弯拉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于地下连续墙墙幅的工字钢接头的腹板上切割出穿孔,所述穿孔靠近所述工字钢接头其中一侧的翼缘板设置;

于工字钢接头的一侧绑扎与所述工字钢接头焊接固定的先浇墙幅钢筋笼,在绑扎所述先浇墙幅钢筋笼的同时于所述先浇墙幅钢筋笼内固定安装一端封堵于所述穿孔的第一模具,所述第一模具的一侧延伸出所述先浇墙幅钢筋笼安装时靠近待挖基坑的一侧;

吊装所述先浇墙幅钢筋笼至地下槽内,使所述先浇墙幅钢筋笼安装有所述第一模具的一侧朝向待挖基坑,并进行浇筑;

绑扎后浇墙幅钢筋笼,同时于所述后浇墙幅钢筋笼安装时靠近所述工字钢接头的一端固定安装与所述穿孔位置对应且位于所述后浇墙幅钢筋笼内的第二模具,所述第二模具的一侧延伸出所述后浇墙幅钢筋笼安装时靠近所述待挖基坑的一侧;

吊装所述后浇墙幅钢筋笼至所述地下槽内,使所述后浇墙幅钢筋笼安装有所述第二模具的一侧朝向所述待挖基坑,并进行浇筑;

开挖所述待挖基坑,开挖至露出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时拆除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形成后浇空腔;

于所述后浇空腔内安装后布钢筋网架;

于所述后浇空腔的外侧安装浇筑模板并进行浇筑。

可选地,所述工字钢接头上设有以一定间距竖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穿孔;

在绑扎所述先浇墙幅钢筋笼和所述后浇墙幅钢筋笼时分别安装与所述穿孔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模具和多个所述第二模具;

在开挖所述待挖基坑时,随着开挖的进行,对每露出的一组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进行拆除,并进行安装所述后布钢筋网架以及浇筑施工。

可选地,所述第一模具包括抵靠于所述穿孔上的第一泡沫块以及固设于所述第一泡沫块远离所述穿孔一端的第二泡沫块,所述第二泡沫块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泡沫块的宽度构成呈t字型结构的第一模具;在绑扎所述先浇墙幅钢筋笼的步骤中,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工字钢接头的两块翼缘板上分别焊接横向钢筋,同时安装所述第一模具,使第一模具中的第一泡沫块封堵于所述穿孔、第二泡沫块的一侧延伸出所述横向钢筋并与所述钢结构接头的翼缘板外表面平齐,并将所述第一模具与相邻的所述横向钢筋绑扎固定;

于所述横向钢筋上绑扎竖向钢筋;

于所述第二泡沫块延伸出所述横向钢筋部分的两侧、靠近所述待挖基坑的一排所述竖向钢筋的内侧分别安装多根补强钢筋,且所述补强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小于安装所述第二泡沫块处缺失的所述竖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于所述第一模具的第一泡沫块区段外围设箍设于所述横向钢筋外侧且紧贴所述竖向钢筋的多排加强箍筋,并进行绑扎固定;

于所述第一模具的所述第一泡沫块区段背离所述待挖基坑的一侧安装多根抗压钢筋。

可选地,所述第二模具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相同,所述后浇墙幅钢筋笼与所述先浇墙幅钢筋笼结构相同。

可选地,所述后布钢筋网架包括多个钢筋网片,每个所述钢筋网片包括沿墙幅长度方向穿设于所述后浇空腔内的多根横向抗拉筋,多根所述横向抗拉钢筋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多根纵向分布筋;在于所述后浇空腔内安装后布钢筋网架的步骤中,包括步骤:将多个钢筋网片逐个置于所述后浇空腔内,于所述后浇空腔内通过设置竖向连接筋将多个所述钢筋网片绑扎形成所述后布钢筋网架。

以及,一种可抗弯拉的地下连续墙构造,包括:

设于基坑侧壁的工字钢接头;

位于所述工字钢接头的一侧的先浇墙幅,所述先浇墙幅内设有先浇墙幅钢筋笼;

位于所述工字钢接头另一侧的后浇墙幅,所述后浇墙幅内设有后浇墙幅钢筋笼;

设于所述先浇墙幅和所述后浇墙幅靠近基坑一侧的后浇区块,所述工字钢接头的腹板上设有穿孔,所述后浇区块穿设于所述穿孔内且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先浇墙幅和所述后浇墙幅内,所述后浇区块内设有后布钢筋网架。

可选地,所述先浇墙幅和所述后浇墙幅之间设有沿高度方向以一定间距布设的多个所述后浇区块。

可选地,所述先浇墙幅钢筋笼和所述后浇墙幅钢筋笼内分别设有设于所述后浇区块周侧的多根补强钢筋。

可选地,所述后浇区块包括由横向穿设所述工字钢接头的第一块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块体两端的两个第二块体构成的杠铃状结构,两个所述第二块体的侧边与所述先浇墙幅和所述后浇墙幅面向所述基坑的一侧平齐。

可选地,所述先浇墙幅钢筋笼和所述后浇墙幅钢筋笼内分别设有竖向设置的多根抗压钢筋,所述抗压钢筋位于所述第二块体靠近所述第一块体的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块体远离所述基坑的一侧。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各墙幅连接成可抗弯拉的完整墙体,使各墙幅的水平分布钢筋成为受力钢筋,实现双向传力机制,从而可减少竖向配筋量,节约成本,同时也强化了接缝处的防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可抗弯拉的地下连续墙构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后浇区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沿a-a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沿b-b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抗弯拉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于地下连续墙墙幅的工字钢接头1的腹板上切割出以一定间距竖向排列的多个穿孔。

在本实施例中,穿孔靠近工字钢接头1其中一侧的翼缘板设置,且穿孔呈矩形。

s2:于工字钢接头1的一侧绑扎与工字钢接头1焊接固定的先浇墙幅钢筋笼,在绑扎先浇墙幅钢筋笼的同时于先浇墙幅钢筋笼内固定安装一端封堵于多个穿孔的多个第一模具,多个第一模具的一侧延伸出先浇墙幅钢筋笼安装时靠近待挖基坑的一侧并与翼缘板的外表面平齐。

其中,每个第一模具包括抵靠于穿孔上的第一泡沫块以及固设于第一泡沫块远离穿孔一端的第二泡沫块,第二泡沫块宽度大于第一泡沫块的宽度构成呈t字型结构的第一模具,构成的第一模具与上述可抗弯拉的地下连续墙构造中后浇区块2中位于工字钢接头1一侧的部分匹配。

在绑扎先浇墙幅钢筋笼的步骤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在工字钢接头1的两块翼缘板上分别焊接横向钢筋7,同时安装多个第一模具,使多个第一模具中的第一泡沫块远离第一泡沫块的一端封堵于工字钢接头1上的多个穿孔位置,且第二泡沫块延伸出横向钢筋与钢结构接头1的翼缘板外表面平齐,并将多个第一模具与相邻的横向钢筋7绑扎固定,完成多个第一模具的初步固定。

s22:于横向钢筋7上绑扎竖向钢筋6,并将第一模具与相邻的竖向钢筋6绑扎固定,对第一模具进一步固定。

s23:在绑扎竖向钢筋6的同时,于第二泡沫块延伸出横向钢筋7部分的两侧、靠近待挖基坑的一排竖向钢筋6的内侧分别通过构造筋安装多根补强钢筋4。

由于第二泡沫块的一侧延伸出钢筋笼,使得安装第二泡沫块处无法安装竖向钢筋6,从而使得安装第二泡沫块处缺失部分竖向钢筋6,因此补强钢筋4的截面面积不小于安装第二泡沫块处缺失的竖向钢筋6的截面面积,避免影响结构稳定性以及抗弯效果。

s24:于第一模具的第一泡沫块区段外围设箍设于横向钢筋7外侧且紧贴竖向钢筋6的多排加强箍筋3,并同时与横向钢筋7、竖向钢筋6绑扎固定。

s25:于第一模具的第一泡沫块区段背离待挖基坑的一侧安装多根抗压钢筋5。

s3:吊装先浇墙幅钢筋笼至地下槽内,使先浇墙幅钢筋笼安装有第一模具的一侧朝向待挖基坑,并使第一模具与工字钢接头的翼缘板平齐的一抵贴于地下槽槽壁,并进行浇筑。

s4:绑扎后浇墙幅钢筋笼,同时于后浇墙幅钢筋笼安装时靠近工字钢接头的一端固定安装与穿孔位置对应且位于后浇墙幅钢筋笼内的第二模具,第二模具的一侧延伸出后浇墙幅钢筋笼安装时靠近待挖基坑的一侧。

其中第二模具与第一模具结构相同,在绑扎后浇墙幅钢筋笼时安装第二模具、补强钢筋4、加强箍筋3以及抗压钢筋5等结构,且安装结构与先浇墙幅钢筋笼结构相同。

s5:吊装后浇墙幅钢筋笼至地下槽内,使后浇墙幅钢筋笼安装有第二模具的一侧朝向待挖基坑,并进行浇筑。

s6:待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定要求后,开挖待挖基坑,随着开挖的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s61:开挖至露出对应的一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时,拆除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形成后浇空腔。

s62:于后浇空腔内安装后布钢筋网架23。

其中,后布钢筋网架23包括多个钢筋网片,每一钢筋网片包括并排设置的多根横向抗拉筋231以及焊接固定于横向抗拉筋231左右两端的多根纵向分布筋232;在安装后布钢筋网架23时,将多个钢筋网片逐个防置于后浇空腔内,再通过竖向短钢筋将多个钢筋网片上下叠设地固定连接构成该后布钢筋网架23。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钢筋网片时需保证钢筋网片的尺寸足够由其中一墙幅上的开口穿过工字钢接头1的穿孔延伸至另一墙幅中并得以安装。

s63:于后浇空腔的外侧安装浇筑模板并进行浇筑。

s64:重复步骤s61-s63,直至开挖完成。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抗弯拉的地下连续墙构造,包括工字钢接头1、先浇墙幅100、后浇墙幅200、后浇区块2。其中,先浇墙幅100位于工字钢接头1一侧,后浇墙幅200位于工字钢接头1另一侧,先浇墙幅100内设有先浇墙幅钢筋笼,后浇墙幅200内设有后浇墙幅钢筋笼,工字钢接头1上设有穿孔,后浇区块2穿设于穿孔内且两端分别延伸至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内,后浇区块2的一侧与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靠近基坑的一侧平齐,后浇区块2内设有后布钢筋网架23。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4所示,后浇区块2呈由横向穿设工字钢接头1的第一块体21以及设于第一块体21两端的两个第二块体22构成的杠铃状结构,两个第二块体22的侧边与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面向基坑的一侧平齐。由于后浇区块2呈杠铃状,且第二块体22的侧边与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平齐,因此第一块体21完全埋设于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内且距离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的外侧壁有一定间距,且该间距内设有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的多根竖向钢筋6。

后布钢筋网架23包括上下叠设的多个钢筋网片,结合图1、2所示,每一钢筋网片由多根横向抗拉筋231以及多根纵向分布筋232构成,横向抗拉筋231沿墙幅长度方向布设,多根横向抗拉筋231的两端分别通过多根纵向分布筋进行连接固定,从而构成钢筋网片,多个钢筋网片中的多根横向抗拉筋231水平横向贯穿第一块体21并延伸至第二块体22远离第一块体21的一端,多根纵向分布筋232位于两个第二块体22内,从而通过横向抗拉筋231增强后浇区块2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后浇区块2的抗拉效果。

更佳的,结合图1、4所示,先浇墙幅钢筋笼和后浇墙幅钢筋笼上分别绑扎有竖向设置、箍设于第一块体21外侧的多排加强箍筋3,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先浇墙幅100内的加强箍筋3箍设于第一块体21外侧且箍住先浇墙幅钢筋笼外侧的横向钢筋7和竖向钢筋6,位于后浇墙幅200内的加强箍筋3箍设于第一块体21外侧且箍住后浇墙幅钢筋笼外侧的横向钢筋7和竖向钢筋6,通过该多排加强箍筋3将后浇区块2进一步箍紧,使后浇区块2与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连接成整体。

如图1所示,先浇墙幅钢筋笼和后浇墙幅钢筋笼内分别设有竖向设置的多根抗压钢筋5,抗压钢筋5位于第二块体22靠近第一块体21的一端且位于第一块体21远离基坑的一侧,由于后浇区块2对其周侧的局部混凝土产生较大压力,通过该多根抗压钢筋5增强后浇区块2周侧局部的钢筋结构。结合图2所示,由于后浇区块2由第一块体21和两个第二块体22构成呈杠铃状结构,多根抗压钢筋5设置于第一块体21和第二块体22交接面处,使得抗压钢筋5对面积较大的第二块体22进行抗压。

更佳的,如图1所示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内分别设有多根补强钢筋4,多根补强钢筋4与靠近第二块体22的多根竖向钢筋6一一对应,如图1所示,每个第二块体22的两侧分别设有多根补强钢筋4,且一一对应地设于竖向钢筋6的内侧。由于后浇区块2中的两块第二块体22与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的外侧面平齐,因此安装第二块体22的区域无法布设竖向钢筋6,从而使得第二块体22处形成多根缺失钢筋,通过布设的多根补强钢筋4代替缺失钢筋,以避免缺失钢筋对先浇墙幅钢筋笼和后浇墙幅钢筋笼的结构造成影响。其中,较佳的,多根补强钢筋4的截面面积总量不得小于缺失钢筋的截面面积总量,以保证补强效果。

进一步的,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之间设有沿高度方向以一定间距布设的多个后浇区块2,当地连墙墙幅的深宽比比较大时,在双向板的范畴内,具备双向传力的力学机制,由于地下连续墙各墙幅之间的横向钢筋没有贯通,各墙幅需按单向板施工(此时竖向钢筋受力,横向钢筋不受力),通过设置多个后浇区块2增强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的连接结构,将各墙幅连接成可抗弯拉的完整墙体,从而便可考虑双向传力,使各墙幅的横向钢筋7变成受力钢筋,由于墙幅为临时结构,从而可减少墙幅的竖向钢筋6数量,一方面减少钢筋投入使用量,避免浪费,另一方面避免钢筋密集影响混凝土浇筑效果。同时竖向排列的多个后浇区块2可强化先浇墙幅100和后浇墙幅200接缝处的局部防水效果。

其中,结合图3、4所示,后布钢筋网架23中的多根横向抗拉筋截面面积总量设为ays,在一个后浇区块2的高度中一侧的多根横向钢筋7截面总量和两个后浇区块2之间一侧的多根横向钢筋7截面总量之和设为as,先浇墙幅钢筋笼(或后浇墙幅钢筋笼)最外侧的两排横向钢筋7之间的间距设为hs,远离后浇区块2一侧的横向钢筋7与后布钢筋网架23之间的间距设为hys,在本实施例中,ays不小于as的1.2倍和hs/hys倍,进一步确保抗弯拉效果。其中,后浇区块2的厚度介于墙幅厚度的1/3到1/2之间,竖向高度为0.5倍至1倍墙幅厚度,且不小于0.5m,相邻两后浇区块2之间的高度与后浇区块2的竖向高度基本一致,位于工字钢接头1一侧的第一块体21的一半和第二块体22的长度之和低于墙幅宽度的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块体21的中部对应于工字钢接头1的位穿孔位置,第一块体21的长度约为墙幅宽度,两个第二块体22分别为第一块体21的一半。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