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建设用路基夯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37173发布日期:2022-03-12 14:28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建设用路基夯实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路建设用路基夯实装置。


背景技术:

2.公路建设是指公路网规划、公路勘察设计、公路施工、养护、管理等工作的总称。一个国家的公路建设规模根据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按其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重要性,再结合地理环境条件来确定。
3.在道路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夯实机对建设道路进行夯实,但现有的夯实机体积都较大,虽然夯实效率很高,但是对于一些道路的边角以及狭窄的地方夯实时,会遇到一定的不便性,一般会采取人工利用工具进行击打的方式,进行夯实,但这种方式,不仅造成很大的劳动强度,而且夯实效率也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道路建设用路基夯实装置,具有便于对道路边角以及狭窄的地方进行有效夯实;同时本装置也具有很好的实用性的特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道路建设用路基夯实装置,包括支撑底座和一号支撑块,所述一号支撑块外表面一侧拐角位置处转动连接有二号支撑块,所述二号支撑块上表面一侧末端焊接有三号支撑块,所述三号支撑块外表面一侧末端焊接有控制杆,且控制杆内部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定位孔,所述二号支撑块下表面一侧末端焊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外表面一侧设置有夯实块,所述支撑底座上表面一侧焊接有固定杆,且固定杆内部一侧开设有定位槽。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道路建设用路基夯实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伸缩杆外表面两侧均焊接有滑槽块,所述滑槽块内部一侧卡合连接有限位块,所述伸缩杆外表面一侧末端通过若干个减震弹簧与夯实块对应一侧进行弹性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道路建设用路基夯实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底座上表面一侧拐角位置处焊接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外表面一侧焊接扶手推杆。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道路建设用路基夯实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底座下表面四个拐角位置处均设置有滚轮。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道路建设用路基夯实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扶手推杆外表面一侧包裹有海绵垫。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道路建设用路基夯实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杆呈“t”形状的一体成型结构。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启动伸缩杆,使得伸缩杆带动一侧末端设置的夯实块进行伸缩移动,从而夯实块会不断的撞击地面,使其达到对地面夯实的目的,相比现有的夯实机,本装置的体积要小的很多,可以更好的对道路的边角以及狭窄
的位置处,进行有效夯实,同时也可以大大减轻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控制控制杆一侧末端,使其在固定杆内部进行拉动,同时在一号支撑块与二号支撑块之间为转动连接,从而使得二号支撑块一侧设置的夯实块的夯实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使其可以更好夯实有坡度的地面,增加了本装置很好的实用性;装置通过设置有限位块,通过限位块不仅可以保证夯实块的稳定性,而且可以避免减震弹簧的形变时,发生错位,同时限位块与滑槽块进行卡合连接,使得夯实块在撞击地面时,限位块可以在滑槽块内部进行一定距离的移动,使其伸缩杆末端的减震弹簧可以发生形变,以此抵消一部分夯实块产生的撞击力,避免在夯实时,撞击力过大,同时也可以减小对装置整体产生的震动性。
附图说明
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二号支撑块与夯实块细节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扶手推杆与海绵垫细节连接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滚轮;2、支撑底座;3、配重块;4、扶手推杆;5、控制杆;6、固定杆;7、定位槽;8、定位孔;9、一号支撑块;10、二号支撑块;11、滑槽块;12、限位块;13、夯实块;14、伸缩杆;15、减震弹簧;16、海绵垫;17、三号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道路建设用路基夯实装置,包括支撑底座2和一号支撑块9,一号支撑块9外表面一侧拐角位置处转动连接有二号支撑块10,二号支撑块10上表面一侧末端焊接有三号支撑块17,三号支撑块17外表面一侧末端焊接有控制杆5,且控制杆5内部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定位孔8,二号支撑块10下表面一侧末端焊接有伸缩杆14,伸缩杆14外表面一侧设置有夯实块13,支撑底座2上表面一侧焊接有固定杆6,且固定杆6内部一侧开设有定位槽7,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底座2外表面一侧安装的蓄电池,从而便于提供伸缩杆14的电能需求,通过启动伸缩杆14,使得伸缩杆14带动一侧末端设置的夯实块13进行伸缩移动,从而夯实块13会不断的撞击地面,使其达到对地面夯实的目的,相比现有的夯实机,本装置的体积要小的很多,可以更好的对道路的边角以及狭窄的位置处,进行有效夯实,同时也可以大大减轻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当遇到有一定的坡度的地面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松动控制杆5与固定杆6之间固定的螺丝,接着工作人员通过控制控制杆5一侧末端,使其在固定杆6内部进行拉动,同时在一号支撑块9与二号支撑块10之间为转动连接,从而使得二号支撑块10一侧设置的夯实块13的夯实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使其可以更好夯实有坡度的地面,增加了本装置很好的实用性;同时本装置控制杆5与固定杆6之间为滑动连接,另外在固定杆6的内部开设有定位槽7,在控制杆5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
定位孔8,从而便于控制杆5在固定杆6内部移动在任意位置时,均能通过螺丝贯穿于定位孔8与定位槽7的重合处进行对控制杆5与固定杆6之间的固定。
19.具体的,伸缩杆14外表面两侧均焊接有滑槽块11,滑槽块11内部一侧卡合连接有限位块12,伸缩杆14外表面一侧末端通过若干个减震弹簧15与夯实块13对应一侧进行弹性连接,本实施例中,本装置通过设置有限位块12,通过限位块12不仅可以保证夯实块13的稳定性,而且可以避免减震弹簧15的形变时,发生错位,同时限位块12与滑槽块11进行卡合连接,使得夯实块13在撞击地面时,限位块12可以在滑槽块11内部进行一定距离的移动,使其伸缩杆14末端的减震弹簧15可以发生形变,以此抵消一部分夯实块13产生的撞击力,避免在夯实时,撞击力过大,同时也可以减小对装置整体产生的震动性。
20.具体的,支撑底座2上表面一侧拐角位置处焊接有配重块3,配重块3外表面一侧焊接扶手推杆4,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底座2一侧末端焊接有配重块3,使得支撑底座2两末端的配重平衡,保证装置的整体稳定性,同时在配重块3外表面一侧焊接有扶手推杆4,通过扶手推杆4,便于使用者推动本装置,同时扶手推杆4是由两部分卡合连接而成,且连接处由螺栓进行固定连接,通过松动螺栓的方式,调节扶手推杆4的整体高低度,便于适应不同身高差异的人使用。
21.具体的,支撑底座2下表面四个拐角位置处均设置有滚轮1,本实施例中,方便本装置的位置移动。
22.具体的,扶手推杆4外表面一侧包裹有海绵垫16,本实施例中,通过海绵垫16,可以很好的减轻手握持在扶手推杆4一侧时,夯实块13在撞击地面时,产生的震动感。
23.具体的,控制杆5呈“t”形状的一体成型结构,本实施例中,便于使用者更好的握持控制杆5一侧。
2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在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扶在扶手推杆4一侧,推动本装置进行位置的移动,当移动到所要夯实的位置处时,通过支撑底座2外表面一侧安装的蓄电池,从而便于提供伸缩杆14的电能需求,通过启动伸缩杆14,使得伸缩杆14带动一侧末端设置的夯实块13进行伸缩移动,从而夯实块13会不断的撞击地面,使其达到对地面夯实的目的,相比现有的夯实机,本装置的体积要小的很多,可以更好的对道路的边角以及狭窄的位置处,进行有效夯实,同时也可以大大减轻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当遇到有一定的坡度的地面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松动控制杆5与固定杆6之间固定的螺丝,接着工作人员通过控制控制杆5一侧末端,使其在固定杆6内部进行拉动,同时在一号支撑块9与二号支撑块10之间为转动连接,从而使得二号支撑块10一侧设置的夯实块13的夯实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使其可以更好夯实有坡度的地面,增加了本装置很好的实用性;同时本装置控制杆5与固定杆6之间为滑动连接,另外在固定杆6的内部开设有定位槽7,在控制杆5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定位孔8,从而便于控制杆5在固定杆6内部移动在任意位置时,均能通过螺丝贯穿于定位孔8与定位槽7的重合处进行对控制杆5与固定杆6之间的固定。
25.同时本装置通过设置有限位块12,通过限位块12不仅可以保证夯实块13的稳定性,而且可以避免减震弹簧15的形变时,发生错位,同时限位块12与滑槽块11进行卡合连接,使得夯实块13在撞击地面时,限位块12可以在滑槽块11内部进行一定距离的移动,使其伸缩杆14末端的减震弹簧15可以发生形变,以此抵消一部分夯实块13产生的撞击力,避免
在夯实时,撞击力过大,同时也可以减小对装置整体产生的震动性。
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