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6949发布日期:2022-04-14 21:01阅读:8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2.大多数高层建筑均设有地下室,集水坑是地下室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构造,且基本是整个结构标高最低的一项构造。然而,由于地下室内的集水坑的地势较低,特别容易出现渗水的现象,故如何对地下室内的集水坑进行防水处理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主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地下室内集水坑的防水性能。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其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凹槽以及底板,所述底板具有用于设置集水坑的集水部,所述集水部用于设置在凹槽内;所述凹槽与底板之间设有保护层和第一防水卷材,且第一防水卷材相对靠近所述底板,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具有与凹槽相适配的外形形状、且从凹槽的内侧外翻至凹槽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水卷材的转角处均设有第二防水卷材,所述第二防水卷材位于第一防水卷材与底板之间;所述底板的上侧具有集水坑开口以及用于将水导至集水坑开口的缓坡。
6.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卷材的转角向背离底板的一侧凸出,以在靠近底板的一侧形成用于容纳第二防水卷材的第一容纳槽。
7.可选的,所述保护层包括位于凹槽侧面的侧板、位于凹槽底部的第一水泥砂浆层以及位于凹槽上表面与第一防水卷材外翻段之间的第二水泥砂浆层。
8.可选的,所述底板为钢筋混凝土板,且为一体成型结构。
9.可选的,所述集水坑内腔的宽度大于其开口的宽度,且集水坑的开口位于集水坑上端的一侧。
10.可选的,所述集水坑的开口处设有用于容置滤水板的扩口槽,所述滤水板上设有活动卡扣,所述集水坑上端的另一侧具有顶壁,所述活动卡扣可相对靠近或远离所述顶壁,以靠近所述顶壁时卡接在顶壁的下侧。
11.可选的,所述集水坑的底部拐角处设有防水板,所述防水板具有呈l形的截面轮廓;其中,所述集水坑的底部拐角具有凹陷的第二容纳槽,所述防水板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且防水板与第二容纳槽的开口边沿通过密封件密封配合。
12.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防水卷材包覆整个凹槽,可以阻止地下水向集水坑内渗透,也可以阻止集水坑内的水向底层渗漏。而通过在第一防水卷材的转角处
增设第二防水卷材,可以提高第一防水卷材在转角处的防水性能,第一防水卷材和第二防水卷材两者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地下室内集水坑的防水性能。
14.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16.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18.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19.图5是图3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20.附图标记:1、凹槽;3、底板;4、第一防水卷材;5、集水坑;6、第二防水卷材;7、密封件;8、滤水板;9、活动卡扣;10、防水板;11、另一密封件;21、第一水泥砂浆层;22、侧板;23、第二水泥砂浆层;31、缓坡;41、第一容纳槽;51、开口;52、顶壁;53、第二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3.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地下室内集水坑防水结构,其包括底板3和设置在地面上的凹槽1。底板3具有用于设置集水坑5的集水部,该集水部凸出底板3。底板3可以为钢筋混凝土板,且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来说,底板3可以为一体浇筑成型结构。
25.前述的集水部用于设置在凹槽1内,以方便集水坑5的施工。凹槽1与底板3之间设有保护层和第一防水卷材4,且第一防水卷材4相对靠近所述底板3。第一防水卷材4具有与凹槽1相适配的外形形状、且从凹槽1的内侧外翻至凹槽1的外侧。第一防水卷材4包覆整个
凹槽1,可以阻止地下水向集水坑5内渗透,也可以阻止集水坑5内的水向底层渗漏。
26.前述的保护层可以包括位于凹槽1侧面的侧板22、位于凹槽1底部的第一水泥砂浆层21以及位于凹槽1上表面与第一防水卷材4外翻段之间的第二水泥砂浆层23。其中,第一水泥砂浆层21、侧板22以及第二水泥砂浆层23相互配合可以为第一防水卷材4提供稳定地支撑和侧壁保护。
27.如图2所示,前述第一防水卷材4的转角处均设有第二防水卷材6,第二防水卷材6位于第一防水卷材4与底板3之间。具体来说,凹槽1在其底面与侧面之间以及侧面与上端面之间均具有转角,相应的,第一防水卷材4在相应的位置也具有转角。其中,第一防水卷材4在转角处由于发生弯折,其结构强度较弱,容易发生断裂,而通过在第一防水卷材4的转角处增设第二防水卷材6,可以提高第一防水卷材4在转角处的防水性能。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第一防水卷材4的转角向背离底板3的一侧凸出,以在靠近底板3的一侧形成用于容纳第二防水卷材6的第一容纳槽41。第二防水卷材6用于设置在该第一容纳槽41内,如此具有方便第二防水卷材6安装的优点。优选的,第二防水卷材6与第一容纳槽41的开口51边沿可以密封配合,比如两者可以通过密封件7密封配合。该密封件7可以为聚硫密封膏件。具体在实施时,可以将聚硫密封膏挤入第二防水卷材6与第一容纳槽41开口之间的缝隙内,当聚硫密封膏固化后即可封堵第二防水卷材6与第一容纳槽41开口之间的缝隙。
28.如图1所示,前述底板3的上侧可以具有集水坑开口51以及用于将水导至集水坑开口51的缓坡31。其中,缓坡31的坡度可以为1%。在本示例中,缓坡31可以将外部的水导至集水坑5内,从而可以防止底板3上侧积水。
29.如图1所示,前述集水坑5内腔的宽度大于其开口51的宽度,如此使集水坑5内部可以收集更多的水。前述集水坑5的开口51位于集水坑5上端的一侧,以减少集水坑5顶壁52上的拐角,方便对集水坑5内部进行清理。
30.如图3所示,前述集水坑5的开口51处可以设有用于容置滤水板8的扩口槽,扩口槽的设置方便了滤水板8的安装。如图4所示,滤水板8上设有活动卡扣9,集水坑5上端的另一侧具有顶壁52,活动卡扣9可相对靠近或远离顶壁52。活动卡扣9靠近顶壁52时卡接在顶壁52的下侧,以起到固定滤水板8的作用,防止滤水板8发生晃动而影响上侧行人或车辆的通行。活动卡扣9向远离顶壁52的一侧运动时可以松开滤水板8,使滤水板8可以顺利从集水坑5的开口51处拆离,以方便对集水坑5内部进行清理。
31.如图5所示,前述集水坑5的底部拐角处还可以设有防水板10,该防水板10具有呈l形的截面轮廓,防水板10可以为钢制结构。其中,集水坑5的底部拐角可以具有凹陷的第二容纳槽53,防水板10用于设置在第二容纳槽53内,且防水板10与第二容纳槽53的开口边沿通过另一密封件11密封配合。该另一密封件11可以为聚硫密封膏件。具体在实施时,可以将聚硫密封膏挤入防水板10与第二容纳槽53开口之间的缝隙内,当聚硫密封膏固化后即可封堵防水板10与第二容纳槽53开口之间的缝隙。在本示例中,由于集水坑5拐角处的结构强度较弱,容易发生渗漏,而通过设置的防水板10,可以阻止集水坑5内的水从拐角处渗漏,从而提高了集水坑5的防水性能。
3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上述各示例中相关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以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具体对于各种组合情况在此不一一赘述。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