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74682发布日期:2022-12-17 09:38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


背景技术:

2.在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时,对桩基础进行加固处理的操作方式为扩大承台,增加基桩数量,在延伸混凝土承台与初始混凝土承台之间通过植筋连接。此时,原始基桩和新增加的加固基桩所受外力重新分配以起到加固作用,这种操作方式稳定且操作成熟,但适用范围用于基础上无遮挡物的情况,一旦需要在建筑物内进行加固处理时,因大型桩机无法进入建筑物内,时建筑物外进行加固操作时,压桩方式被限制而出现加固盲区,所用桩型单一且无法保证加固区域内各个桩的压入效果均匀统一,难以形成布桩均匀的桩基础结构体,从而影响加固后桩基础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以解决上述问题。
4.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包括原承台和多个原桩体,原承台的底部竖直布置有多个原桩体,还包括多个分承台和多个叠合单桩,多个分承台布置在原承台的周围,每个分承台与原承台固定连接,每个分承台的底部竖直布置有多个叠合单桩,每个叠合单桩包括多个竖向单体,多个竖向单体从上至下依次竖直排列,每个竖向单体的上端与其相邻的一个竖向单体的下端插接配合,每个竖向单体的下端与其相邻的另一个竖向单体的上端插接配合,多个竖向单体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连通形成有混凝土填充通道。
5.作为优选方案:每个竖向单体包括多个外弧形板、多个内弧形板和多个锥形板体,多个外弧形板和多个内弧形板均竖直并列设置,每个外弧形板的下端一体连接有一个锥形板体,每两个相邻外弧形板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一个内弧形板,当竖向单体处于初始状态时,多个外弧形板依次围合形成初始桩套,初始桩套的下端设置有由多个锥形板体围合形成的锥形套,当竖向单体处于扩径极限状态时,多个外弧形板和多个内弧形板交替连接形成扩径桩套,每两个相邻锥形板体之间形成有填充浆液用间隙。
6.作为优选方案:每相邻两个外弧形板之间通过一个内弧形板相连接,每个外弧形板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每个内弧形板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部,两个第三连接部中的一个所述第三连接部与一个外弧形板的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两个第三连接部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三连接部与另一个外弧形板的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当每个内弧形板的两个第三连接部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接时,多个外弧形板和多个内弧形板交替连接形成有所述扩径桩套。
7.作为优选方案: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相同,第一连接部为第一条形限位钩,第二连接部为第二条形限位钩,每个第一条形限位钩的长度方向与外弧形板的长度方向同向,每个第二条形限位钩的长度方向与外弧形板的长度方向同向;第三连接部为第
三条形限位钩,每个第三条形限位钩的长度方向与内弧形板的长度方向同向。
8.作为优选方案:内弧形板为弹性板体,当内弧形板处于初始桩套内部时,内弧形板为弧形板,当多个外弧形板和多个内弧形板交替连接形成扩径桩套时,内弧形板为弧形板或直板。
9.作为优选方案:每个外弧形板的两侧分别与其相邻的两个外弧形板可拆卸连接。
10.作为优选方案:外弧形板的内壁沿其宽度方向加工有至少一条滑槽,滑槽内设置有两个滑块,每个滑块与滑槽滑动配合,滑块与第三连接部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三连接部与其对应的滑块固定连接。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2.本实用新型通过原承台和多个原桩体形成的原基础结构的基础上,配置多个分承台和多个叠合单桩,从而形成复合结构形式的加固桩基础结构体,其中叠合单桩为多个竖向单体组成,其由下至上的拼装结构体,直接降低操作空间,避免整体式桩体直接压入时需要的大空间操作方式,使建筑物内加固操作可行且易行,整个加固桩基础结构体的操作难度降低,配置小型桩机进行操作,确保了加桩的均匀性,同时保证了加固后桩基础结构体的质量,对叠合单桩的压入地面位置和空间无严格要求,使整个加固区域无盲区,彻底解决加固盲区存在的难题。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叠合单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竖向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图4中a处放大结构图;
18.图6为叠合单桩的第一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叠合单桩为初始桩套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叠合单桩的第二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叠合单桩为扩径桩套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8为叠合单桩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1.图9为内弧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10为外弧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11为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12为内弧形板、第三连接部和滑块之间连接关系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13为第三连接部和滑块之间连接关系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6.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27.图15为初始桩套和箍套之间连接关系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8.图16为底托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外弧形板;2-内弧形板;3-初始桩套;4-第一连接部;5-第二连接部;6-第三连接部;7-扩径桩套;8-锥形板体;9-锥形套;10-填充浆液用间隙;11-滑槽;12-滑块;13-箍套;13-1-套本体;13-2-外压持端;16-底托片;16-1-中心孔;16-2-环形凹槽;16-3-条形
槽体;20-混凝土浆液;30-原承台;40-原桩体;50-分承台;60-叠合单桩。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31.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和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包括原承台30和多个原桩体40,原承台30的底部竖直布置有多个原桩体40,原承台30为矩形台体,原承台30与原桩体40之间相互配合的连接关系与现有原承台30和原桩体40的连接关系相同。
32.本实施方式还包括多个分承台50和多个叠合单桩60,多个分承台50布置在原承台30的周围,当原承台30为矩形台体时,分承台50对应的个数为两个或四个,当分承台50的个数为两个时,两个分承台50分别固定连接在原承台30的两端形成总承台,当分承台50的个数为四个时,四个分承台50分别固定连接在原承台30的两端和两侧形成总承台,每个分承台50上设置有多个叠合单桩60,多个叠合单桩60对称设置在总承台上。相邻叠合单桩60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原桩体40之间的间距相同。
33.本实施方式中每个分承台50与原承台30固定连接,每个分承台50的底部竖直布置有多个叠合单桩60,每个叠合单桩60包括多个竖向单体,多个竖向单体从上至下依次竖直排列,每个竖向单体的上端与其相邻的一个竖向单体的下端插接配合,每个竖向单体的下端与其相邻的另一个竖向单体的上端插接配合,多个竖向单体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连通形成有混凝土填充通道20;
34.本实施方式中竖向单体包括多个外弧形板1、多个内弧形板2和多个锥形板体8,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均竖直并列设置,每个外弧形板1的下端一体连接有一个锥形板体8,每两个相邻外弧形板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一个内弧形板2,当竖向单体处于初始状态时,多个外弧形板1依次围合形成初始桩套3,初始桩套3的下端设置有由多个锥形板体8围合形成的锥形套9,当竖向单体处于扩径极限状态时,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交替连接形成扩径桩套7,每两个相邻锥形板体8之间形成有填充浆液用间隙10。
35.本实施方式中初始桩套3的内径小于扩径桩套7的内径,初始桩套3为多个外弧形板1围合形成,扩径桩套7为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交替排列形成。
36.本实施方式中外弧形板1和内弧形板2的个数相同。其中,外弧形板1为弧形板,优选为钢板制成。内弧形板2为弹性材料制成的板体。优选为弹性金属制成的板体。
37.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每相邻两个外弧形板1之间通过一个内弧形板2相连接,每个外弧形板1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每个内弧形板2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部6,两个第三连接部6中的一个所述第三连接部6与一个外弧形板1的第一连接部4可拆卸连接,两个第三连接部6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三连接部6与另一个外弧形板1的第二连接部5可拆卸连接,当每个内弧形板2的两个第三连接部6分别与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相连接时,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交替连接形成有所述扩径桩套7。
38.本实施方式中内弧形板2的厚度小于外弧形板1的厚度。
39.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的结构相同,第一连接部4为第一条形限位钩,第二连接部5为第二条形限位钩,每个第一条形限位钩的长度方向与外弧形板1的长度方向同向,每个第二条形限位钩的长度方向与外弧形板1的长度方向同向;第三连接部6为第三条形限位钩,每个第三条形限位钩的长度方向与内弧形板2的长度方向同向。
40.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内弧形板2为弹性板体,其弹性性能便于竖向单体变形扩径时顺利发生形变。具体优选为弹性金属制成的片体。
41.本实施方式中当内弧形板2处于初始桩套3内部时,内弧形板2为弧形板,当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交替连接形成扩径桩套7时,内弧形板2为弧形板或直板。
42.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或四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每个外弧形板1的两侧分别与其相邻的两个外弧形板1可拆卸连接,即多个外弧形板1之间可拆卸连接。
43.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或五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外弧形板1的内壁沿其宽度方向加工有至少一条滑槽11,滑槽11内设置有两个滑块12,每个滑块12与滑槽11滑动配合,滑块12与第三连接部6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三连接部6与其对应的滑块12固定连接。
44.本实施方式中滑块12沿其长度方向的横向截面形状为t形,对应的滑槽11的形状与滑块12的形状相配合。
45.进一步的,滑槽11为十字形滑槽,十字形滑槽的每个端部的截面形状为t形。滑块12的形状便于实现外弧形板1和内弧形板2之间的装配,现将滑块12与滑槽11之间进行装配,滑块12的两个水平端处于滑槽11内,滑块12的竖直端伸出滑槽11与内弧形板2焊接或粘接连接,滑块12的形状便于外弧形板1和内弧形板2之间实现简化式装配过程。
46.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或六的进一步限定,多个外弧形板1与多个内弧形板2之间相对初始位置的一种固定形式为外弧形板1的内壁加工有两个卡口,每个卡口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三连接部6,每个卡口与其对应的第三连接部6可拆卸连接,当竖向单体处于初始状态时,每个第三连接部6与其对应的卡口卡接配合;当竖向单体处于扩径极限状态时,每个第三连接部6与其对应的第一连接部4或第二连接部5卡接配合。
47.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或七的进一步限定,初始桩套3外套装有箍套13,箍套13套装在初始桩套3的顶部,用于束缚初始桩套3中各个外弧形板1的相对位置,起到使用前的定位固定作用。多个外弧形板1的位置固定,从而箍套13对多个内弧形板2也起到间接固定作用。
48.本实施方式中箍套13包括套本体13-1和多个外压持端13-2,多个外压持端13-2沿套本体13-1的圆周方向一体连接在套本体13-1的外壁上,每个外压持端13-2为片状体,为使箍套13为固定提供压持位置,以实现箍套13固定在地面上而不被小型桩机带入地下土层中。
49.进一步的,当箍套13需要被定位时,对应配合设置有底托片16,底托片16固定安装
在地面上,其设置位置为一个叠合单桩60被压入的位置,底托片16为圆形片体,圆形片体的中心处加工有配合初始桩套3的中心孔16-1,圆形片体的顶面上沿中心孔16-1的圆周方向加工有环形凹槽16-2,环形凹槽16-2与中心孔16-1相连通,圆形片体的顶面上还加工有多个条形槽体16-3,多个条形槽体16-3沿环形凹槽16-2的圆周方向布置在圆形片体上,每个条形槽体16-3的长度方向与圆形片体的径向方向同向,每个条形槽体16-3靠近环形凹槽16-2的一端与环形凹槽16-2相连通设置。环形凹槽16-2用于为套本体13-1提供放置位置,起到限位套本体13-1的作用,条形槽体16-3与外压持端13-2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条形槽体16-3为其对应的外压持端13-2提供放置位置,对外压持端13-2起到限位作用。底托片16为箍套13和初始桩套3相分离时提供全面限位作用,便于箍套13固定在地面上而不被带入地下。
50.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或八的进一步限定,每个竖向单体包括多个外弧形板1、多个内弧形板2和多个锥形板体8,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均竖直并列设置,每个外弧形板1的下端一体连接有一个锥形板体8,每两个相邻外弧形板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一个内弧形板2,当竖向单体处于初始状态时,多个外弧形板1依次围合形成初始桩套3,初始桩套3的下端设置有由多个锥形板体8围合形成的锥形套9,当竖向单体处于扩径极限状态时,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交替连接形成扩径桩套7,每两个相邻锥形板体8之间形成有填充浆液用间隙10,为混凝土浆液20的挤出提供位置。
51.本实施方式中每相邻两个外弧形板1之间通过一个内弧形板2相连接,每个外弧形板1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每个内弧形板2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部6,两个第三连接部6中的一个所述第三连接部6与一个外弧形板1的第一连接部4可拆卸连接,两个第三连接部6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三连接部6与另一个外弧形板1的第二连接部5可拆卸连接,当每个内弧形板2的两个第三连接部6分别与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相连接时,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交替连接形成有所述扩径桩套7。
52.本实施方式中每个外弧形板1的上端为沿初始桩套3径向方向向外凸起的端部,即初始桩套3的上口为锥形口,锥形口的小口端朝向竖向单体的下端设置。锥形口的口径从上至下依次递减,锥形口的设置便于各个竖向单体的依次插接,确保各个竖向单体的竖直同轴性。
53.本实施方式当初始桩套3的内径在小于6cm时,组成初始桩套3的外弧形板1的最佳个数为4个,对应的,内弧形板2的个数为4个。
54.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加固过程为:
55.先在原承台30的周围布置多个分承台50,具体通过支模方式在原承台30的边缘处一体连接分承台50,根据加固设计要求确定叠合单桩60的使用个数以及叠合单桩60的长度后,在将叠合单桩60通过小型桩机挤压分承台50中,再进行叠合单桩60的安装,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56.将第一个竖向单体插入待加固区域,此时该竖向单体中多个外弧形板1被箍套13套装,当桩机的驱动端带动该竖向单体进入待加固区域的地面下时,该竖向单体的锥形套9用于冲击地下土层,多个外弧形板1被压入地面下,直至箍套13被留在地面,脱离了箍套13束缚后的多个外弧形板1处于地下,此时多个内弧形板2处于收缩状态,再将第二个竖向单
体放入第一个竖向单体的顶部,使第二个竖向单体的锥形套9处于第一个竖向单体中,再次通过桩机将第二个竖向单体压入地面中,压入地下过程与第一个竖向单体压入地下的过程相同,依次类推,将压入其他竖向单体,直至压入地面下的多个竖向单体形成的叠合单桩60的总长度符合设计要求时停止;
57.将混凝土浆液20注入叠合单桩60内,随着混凝土浆液20输入量越来越多,在混凝土浆液20的挤压下,每个竖向单体中的多个外弧形板1向外移动,此时多个内弧形板2在混凝土浆液20的挤压下,每个内弧形板2进行对应的滑动动作,直至每个内弧形板2的两侧的两个第三连接部6分别与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相连接时,即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交替连接形成扩径桩套7,形成了本实用新型地下扩径的操作过程,也完成了一个叠合单桩60的安装过程,同理完成其他叠合单桩60的压桩过程,从而完成建筑物内的复合加固桩基础结构体的施工过程。
5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