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74682发布日期:2022-12-17 09:3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包括原承台(30)和多个原桩体(40),原承台(30)的底部竖直布置有多个原桩体(4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分承台(50)和多个叠合单桩(60),多个分承台(50)布置在原承台(30)的周围,每个分承台(50)与原承台(30)固定连接,每个分承台(50)的底部竖直布置有多个叠合单桩(60),每个叠合单桩(60)包括多个竖向单体,多个竖向单体从上至下依次竖直排列,每个竖向单体的上端与其相邻的一个竖向单体的下端插接配合,每个竖向单体的下端与其相邻的另一个竖向单体的上端插接配合,多个竖向单体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连通形成有混凝土填充通道(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每个竖向单体包括多个外弧形板(1)、多个内弧形板(2)和多个锥形板体(8),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均竖直并列设置,每个外弧形板(1)的下端一体连接有一个锥形板体(8),每两个相邻外弧形板(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一个内弧形板(2),当竖向单体处于初始状态时,多个外弧形板(1)依次围合形成初始桩套(3),初始桩套(3)的下端设置有由多个锥形板体(8)围合形成的锥形套(9),当竖向单体处于扩径极限状态时,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交替连接形成扩径桩套(7),每两个相邻锥形板体(8)之间形成有填充浆液用间隙(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外弧形板(1)之间通过一个内弧形板(2)相连接,每个外弧形板(1)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每个内弧形板(2)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部(6),两个第三连接部(6)中的一个所述第三连接部(6)与一个外弧形板(1)的第一连接部(4)可拆卸连接,两个第三连接部(6)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三连接部(6)与另一个外弧形板(1)的第二连接部(5)可拆卸连接,当每个内弧形板(2)的两个第三连接部(6)分别与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相连接时,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交替连接形成有所述扩径桩套(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的结构相同,第一连接部(4)为第一条形限位钩,第二连接部(5)为第二条形限位钩,每个第一条形限位钩的长度方向与外弧形板(1)的长度方向同向,每个第二条形限位钩的长度方向与外弧形板(1)的长度方向同向;第三连接部(6)为第三条形限位钩,每个第三条形限位钩的长度方向与内弧形板(2)的长度方向同向。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内弧形板(2)为弹性板体,当内弧形板(2)处于初始桩套(3)内部时,内弧形板(2)为弧形板,当多个外弧形板(1)和多个内弧形板(2)交替连接形成扩径桩套(7)时,内弧形板(2)为弧形板或直板。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每个外弧形板(1)的两侧分别与其相邻的两个外弧形板(1)可拆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外弧形板(1)的内壁沿其宽度方向加工有至少一条滑槽(11),滑槽(11)内设置有两个滑块(12),每个滑块(12)与滑槽(11)滑动配合,滑块(12)与第三连接部(6)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三连接部(6)与其对应的滑块(12)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物内加固的复合桩基础结构体。建筑内在进行二次加固过程中,难以形成布桩均匀的桩基础结构体。本实用新型包括多个分承台和多个叠合单桩,多个分承台布置在原承台的周围,每个分承台与原承台固定连接,每个分承台的底部竖直布置有多个叠合单桩,每个叠合单桩包括多个竖向单体,多个竖向单体从上至下依次竖直排列,每个竖向单体的上端与其相邻的一个竖向单体的下端插接配合,每个竖向单体的下端与其相邻的另一个竖向单体的上端插接配合,多个竖向单体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连通形成有混凝土填充通道。下依次连通形成有混凝土填充通道。下依次连通形成有混凝土填充通道。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贤 张滕 纪长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黄国贤
技术研发日:2022.04.02
技术公布日:2022/12/1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