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作基坑中围护灌注桩与地下室结构顶板连接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9321983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逆作基坑中围护灌注桩与地下室结构顶板连接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逆作基坑中围护灌注粧与地下室结构顶板的连接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环境比较复杂的地区,经常采用逆作法进行基坑施工,而逆作法中围护结构一般选用地下连续墙,兼作为地下室结构外墙,该围护形式防水主要靠地墙自防水,在接缝处再单独进行处理。而对于小型基坑或有较多障碍物的基坑工程中,地墙不太适用,故采用灌注粧作为围护形式,但灌注粧不能作为地下室结构外墙,顶板结构又采用逆作工艺先于底板结构施工,此时外墙处圈梁已浇筑完成,而剩余外墙结构需要在底板完成后向上浇筑,在外墙圈梁处产生了施工缝。传统施工缝处直接在外墙圈梁处设置止水钢板,但该做法的弊端在于外墙圈梁处有较多水平箍筋,箍筋与止水钢板有较多重叠处,该重叠处基本采用割除或水平箍筋上抬的方式,但这种做法对止水钢板的完整性及圈梁的有效高度都有一定的损害,施工难度上及实施效果上均不理想。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是要提供一种逆作基坑中围护灌注粧与地下室结构顶板的连接处理方法,对外墙圈梁处止水节点进行处理,该方法可避免传统逆作基坑中止水方式由于圈梁水平箍筋造成止水钢板割除,施工效率低,止水效果差的缺点。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逆作基坑中围护灌注粧与地下室结构顶板的连接处理方法,具体步骤是:
1)施工围护灌注粧,顶部制作压顶圈梁;
2)进行地下室结构顶板施工,在外墙处设置外墙圈梁,外墙圈梁处浇筑时设置向下的凸槽,凸槽处固定外墙止水钢板;
3)外墙圈梁与围护粧的压顶圈梁之间采用混凝土连接梁进行连接。
[0005]为固定外墙止水钢板,所述凸槽内设置一根Φ12的钢筋作为钢筋挂钩挂于外墙圈梁的主筋处,钢筋挂钩下端与止水钢板采用点焊进行固定。
[0006]所述凸槽向下长度10cm,宽度20cm ;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可避免外墙圈梁与围护灌注粧压顶梁由于受拉造成破坏,并大大加强了外墙止水钢板的完整性,避免被圈梁钢筋穿透造成渗漏,其在技术可行性、工作效率、实施效果上都大大强于传统方式。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围护灌注粧与地下室结构顶板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09]如图1所示,一种逆作基坑中围护灌注粧与地下室结构顶板的连接处理方法,具体步骤是:
1)施工围护灌注粧1,顶部制作压顶圈梁2;
2)进行地下室结构顶板5施工,在外墙处设置外墙圈梁4,外墙圈梁4处浇筑时设置向下的凸槽6,凸槽6处固定外墙止水钢板7 ;凸槽6向下长度10cm,宽度20cm ;
3)外墙圈梁4与围护灌注粧的压顶圈梁2之间采用混凝土连接梁3进行连接。
[0010]为固定外墙止水钢板7,所述凸槽6内设置一根Φ 12的钢筋作为钢筋挂钩8挂于外墙圈梁4的主筋处,钢筋挂钩8下端与止水钢板7采用点焊进行固定。
[0011]本发明在地下室结构外墙处设置外墙圈梁,外墙圈梁与围护灌注粧压顶圈梁采用混凝土连梁进行连接。为保证外墙连接效果与止水效果,外墙圈梁处设置向下的外墙竖向插筋,此外,在外墙圈梁下口设置向下的凸槽,止水钢板挂于凸槽处,避免外墙圈梁钢筋穿透止水钢板,造成破坏。
【主权项】
1.一种逆作基坑中围护灌注粧与地下室结构顶板的连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是: 1)施工围护灌注粧(I),顶部制作压顶圈梁(2); 2)进行地下室结构顶板(5)施工,在外墙处设置外墙圈梁(4),外墙圈梁(4)处浇筑时设置向下的凸槽(6),凸槽(6)处固定外墙止水钢板(7);凸槽(6)向下10cm,宽度20cm; 3)外墙圈梁(4)与围护灌注粧的压顶圈梁(2)之间采用混凝土连接梁(3)进行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作基坑中围护灌注粧与地下室结构顶板的连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为固定外墙止水钢板(7),所述凸槽(6)内设置一根Φ12的钢筋作为钢筋挂钩(8)挂于外墙圈梁(4)的主筋处,钢筋挂钩(8)下端与止水钢板(7)采用点焊进行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作基坑中围护灌注粧与地下室结构顶板的连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槽(6)向下长度10cm,宽度20cm。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逆作基坑中围护灌注桩与地下室结构顶板的连接处理方法,具体步骤是:1)施工围护灌注桩,顶部制作压顶圈梁;2)进行地下室结构顶板施工,在外墙处设置外墙圈梁,外墙圈梁处浇筑时设置向下的凸槽,凸槽处固定外墙止水钢板;凸槽向下10cm,宽度20cm;3)外墙圈梁与围护桩的压顶圈梁之间采用混凝土连接梁进行连接。采用本发明,可避免外墙圈梁与围护灌注桩压顶梁由于受拉造成破坏,并大大加强了外墙止水钢板的完整性,避免被圈梁钢筋穿透造成渗漏,其在技术可行性、工作效率、实施效果上都大大强于传统方式。
【IPC分类】E02D29/045, E02D31/02
【公开号】CN105040729
【申请号】CN201510365234
【发明人】李伟强, 李耀良, 张云海, 袁芬, 黄泽涛, 张哲彬, 郑憧, 吴斌
【申请人】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