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柱抱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3598阅读:18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墩柱抱箍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要用于桥梁墩柱上的支撑装置,具体地讲是一种墩柱抱箍装置。
背景技术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在完成了桥梁墩柱的施工后,进行盖梁施工时,需要先搭设临时支撑设备,以便于对盖梁的模板进行临时支撑。目前,盖梁施工的临时支撑设备有以下几种1、利用架管、扣件等,在整个施工面上搭设满堂支架,形成浇筑混凝土梁的临时浇筑平台。这种临时支撑设备具有以下缺陷1)在施工时必须硬化满堂支架的基础,对支架地基进行分层处理,对于承载力差的软基,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支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影响到盖梁的施工质量;2)地基处理与支架的搭设施工周期长,施工进度较慢,费工费时,且需要大量的架管、扣件等,成本也较高;3)要求施工现场必须没有障碍物,对于有障碍物的施工现场,则无法使用该种支撑设备;4)这种满堂支架的承载能力有限。
2、在已经完成的桥墩柱上利用预留孔洞或者预埋钢结构的方式,形成临时支撑点,在临时支撑点上利用贝雷梁或者万能杆件搭设浇筑混凝土梁的临时浇筑平台。该种方式的缺陷是需要在桥墩柱上预留孔洞或者预埋钢结构,造成桥墩柱施工不便,桥墩的钢模板需开口;且在桥梁施工完毕,预埋钢结构件割除后仍旧会在桥墩上留下痕迹,从而影响桥梁的整体美观。
3、对于较为普遍的圆柱形墩柱,目前有人采用抱箍作为盖梁施工的支撑方式。该抱箍的内表面为基本对应于该墩柱的圆形,在固定在墩柱上后,抱箍的内表面与墩柱的外表面贴合,且在抱箍上的紧固件的紧固作用下,抱箍对墩柱施加正压力,使抱箍内表面和墩柱外表面之间形成摩擦力,从而可对盖梁的施工进行临时支撑。这种方式由于结构轻便、加工制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桥梁施工中。但该种圆形抱箍支撑具有以下缺陷1)由于整个内表面都作为与墩柱接触的摩擦面,该抱箍的内表面的形状需要对应于墩柱的外表面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才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抱箍内表面与墩柱外表面之间的紧密贴合,形成摩擦力。由于加工精度的原因,抱箍的内表面往往很难与墩柱的外表面完全贴合,造成实际紧密贴合而形成的有效摩擦面比较小,从而使实际形成的摩擦力较小,降低了抱箍的实际承载力。2)对于异形墩柱,如八棱形墩柱,该圆形抱箍将不适用。即使将内表面对应加工成八棱形,由于墩柱棱角处承受力较弱,可能对墩柱的外观造成损伤。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墩柱抱箍装置,来克服上述现有桥梁施工中的临时支撑设备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墩柱抱箍装置,其不但能够用于异形墩柱上,而且可增加有效摩擦面积,提高承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一种墩柱抱箍装置,包括有至少一个抱箍单体,该抱箍单体包括有刚性抱箍外框,在该抱箍外框的内侧面设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突出于内侧面的摩擦面,该摩擦面的形状与墩柱的对应外表面的形状相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摩擦面沿外框内侧面的周向均匀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的摩擦面上可覆设有单层土工布,以增加摩擦系数,并对墩柱的外表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摩擦面为平面或者弧形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框可由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框体连接而成。所述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框体可通过法兰和紧固件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外框可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
作为一个具体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的外框为方形。
在该例子中,优选地,所述的方形外框的每一个内侧面上均设有一个摩擦面。所述的摩擦面优选设置在外框的每一内侧面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方形外框由两个“L”形框体组装而成。在两个“L”形框体的对接位置对应设有法兰,该两个框体通过紧固件在法兰位置固定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墩柱抱箍装置可进一步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抱箍单体上下叠置而成。这样,可降低抱箍单体的高度,消弱其导向作用,提高自锁性能,提高承载能力。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墩柱抱箍装置由于在外框的内侧面上设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突出于内侧面的摩擦面,在安装于墩柱上时,该突出于内侧面的摩擦面可与墩柱的相应外表面有效贴合,产生摩擦力,起到支撑作用。这样由于是通过突出于内侧面的摩擦面来与墩柱的外表面贴合形成摩擦力的,因此在制造该抱箍时只需保证该摩擦面与墩柱的相应外表面形状相一致即可,而抱箍的内侧面则不需要有加工精度的要求,从而降低抱箍的加工精度要求,摩擦面也更能有效与墩柱的外表面贴合,提高承载能力。另外,对于有棱角的异形墩柱如八棱形墩柱,摩擦面可避开棱角位置设置,从而使棱角位置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损伤,确保了墩柱外形的美观。


图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的墩柱抱箍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的墩柱抱箍装置侧视图;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结构示意图;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墩柱抱箍装置包括有至少一个抱箍单体1,该抱箍单体1包括有刚性抱箍外框11,在该抱箍外框11的内侧面12设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突出于内侧面12的摩擦面13,该摩擦面13的形状与墩柱2的对应外表面的形状相一致。这样,在使用时,可通过突出于内侧面12的摩擦面13来与墩柱2的外表面贴合来形成用于承载的摩擦力,在制造该抱箍时只需保证该摩擦面13与墩柱2的相应外表面形状相一致即可,而抱箍的内侧面12则不需要有加工精度的要求,从而降低抱箍的加工精度要求,并且摩擦面13也更能有效与墩柱2的外表面贴合,提高有效的摩擦面积,从而提高承载能力。另外,对于有棱角的异形墩柱如八棱形墩柱,摩擦面13可避开棱角位置设置,从而使棱角位置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损伤,确保了墩柱外形的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5所示,所述摩擦面13可沿外框11的内侧面12的周向均匀分布,以保证墩柱2受到的正压力能够基本上相抵消,避免受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的摩擦面13上可覆设有单层土工布(图中未示出),以增加摩擦系数,并对墩柱2的外表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摩擦面13的形状可视墩柱2的外表面形状而确定,如图1~4所示,对于墩柱2的外表面为平面的情况,所述摩擦面13也可相应为平面;如图5所示,对于墩柱2的外表面为弧形面的情况,该摩擦面13也相应为弧形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5所示,所述外框11可由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框体111连接而成。该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框体111可通过法兰和紧固件(图中未示出)连接在一起。在使用时,可先把其中的一段框体111围设在墩柱2外,然后在把其他段框体111安顺序通过法兰和紧固件连接在一起,该紧固件在紧固框体111的过程中,同时使摩擦面13紧密贴合在墩柱2的外表面上,从而将本实用新型的抱箍装置安装于墩柱2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抱箍单体1的外框11可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只要能够保证外框11内侧面12上的摩擦面13能够与墩柱2的外表面有效贴合,且该内侧面12与墩柱2的棱角不相干扰即可,其具体形状可不作限制。如图1~3所示,对于八棱形的墩柱2,外框11具体设置成了方形;如图4所示,对于六棱形的墩柱2,外框11可具体设置成三角形;对于如图5所示的墩柱形状,该外框11也可设置成圆形。
如图1~3所示,作为一个具体的可选实施例,对于八棱形的墩柱2,所述的外框11设置为方形,在方形外框11的每一个内侧面12上均设有一个摩擦面13,所述的摩擦面13优选设置在外框11的每一内侧面12的中间位置。这样,如图1所示,抱箍单体1的四个摩擦面13安装后可紧密贴合在八棱形墩柱2的四个外表面上,避开了在墩柱2棱角部分的接触受力,从而可保证墩柱2的外观不受损伤。如图2所示,所述的方形外框11可由两个“L”形框体111组装而成。在两个“L”形框体111的对接位置对应设有法兰(图中未示出),该两个框体111通过紧固件在法兰位置固定在一起。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墩柱抱箍装置可进一步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抱箍单体1上下叠置而成。这样,可降低抱箍单体1的高度,消弱其导向作用,提高自锁性能,提高承载能力。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1.一种墩柱抱箍装置,包括有至少一个抱箍单体,其特征在于,该抱箍单体包括有刚性抱箍外框,在该抱箍外框的内侧面设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突出于内侧面的摩擦面,该摩擦面的形状与墩柱的对应外表面的形状相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柱抱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面沿外框内侧面的周向均匀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柱抱箍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摩擦面上覆设有单层土工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柱抱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面为平面或者弧形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柱抱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由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框体通过法兰和紧固件连接而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柱抱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框为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柱抱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框为方形,所述的方形外框的每一个内侧面上均设有一个摩擦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墩柱抱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摩擦面设置在外框的每一内侧面的中间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墩柱抱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形外框由两个“L”形框体组装而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柱抱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墩柱抱箍装置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抱箍单体上下叠置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墩柱抱箍装置,包括有至少一个抱箍单体,该抱箍单体包括有刚性抱箍外框,在该抱箍外框的内侧面设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突出于内侧面的摩擦面,该摩擦面的形状与墩柱的对应外表面的形状相一致。本实用新型的墩柱抱箍装置不但能够用于异形墩柱上,而且可增加有效摩擦面积,提高承载能力。
文档编号E01D19/02GK2873867SQ200620001778
公开日2007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10日
发明者黄天贵, 田克平, 韩国明 申请人:路桥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