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2263900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斜拉桥,尤其涉及一种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塔柱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柱,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其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其可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建筑高度,减轻了结构重量,节省了材料。 斜拉桥由塔柱、主梁、斜拉索组成。在顺桥向塔身两侧与主梁上都装有索道管,斜拉索穿过索道管后采用锚固装置固定在塔身和主梁的锚定板上。斜拉桥是一种自锚式体系,斜拉索穿过索道管,通过两端分别在塔柱、主梁锚固区锚固后,将索塔和主梁连成整体。斜拉桥施工受工期、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需采用塔梁同步施工的方法,塔梁同步施工不同于常规采用的先施工塔柱,后施工主梁,相互分离的施工方法,它是在塔柱施工没有完成以前,就开始主梁节段的悬臂施工,塔梁施工相互交融,在此过程中同时进行斜拉索的挂索及张拉。塔梁施工优点是明显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成本,方案经济,但是塔梁同步施工也存在着许多难点,关键就是如何解决在不均勻水平力作用下塔柱线形控制和索道管安装的问题。对塔柱施工的控制是塔梁同步施工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基本上都是针对塔柱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塔柱施工控制的成败决定塔梁同步施工控制的成败。采取塔梁同步施工技术时,由于塔柱两侧主梁重量不完全相等、桥面临时荷载偏载、张拉斜拉索控制索力的油压表以及张拉系统的误差等因素,导致塔柱受不均勻水平力, 塔柱很可能出现较大的偏位,对于后续塔柱节段的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很难保证塔柱的顺直,因此,针对塔梁同步施工这种新的施工技术,也应采用相应的测量控制方法,使得后续塔柱顺直的施工。如图1所示,已施工的塔柱节段出现偏位时(主要是纵向偏位),待浇节段也随之偏离塔柱设计里程,立模设计数据及索道管数据发生了变化,必须进行修正才能保证塔柱得以顺直延续。也就是说只要获得了待浇节段定位的修正数据,就可以解决塔梁同步施工技术中的塔柱顺直施工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塔梁同步施工阶段方便的对塔柱及索道管进行准确定位的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将高精度全站仪架设在塔柱沿桥向两侧的强制对中观测台上,对埋设在已施工塔柱节段侧壁上的监测点进行实时观测,得到监测点的变形量,依监测点的变形量得出已施工节段偏位的数学模型,再依已施工节段偏位的数学模型推算出待浇节段定位的修正数据。
高精度全站仪为智能型全站仪TS30。监测点为监测棱镜;在一节塔柱的施工周期内,对监测棱镜分四种工况分别进行检测斜拉索挂索张拉前;斜拉索张拉后;索道管检查定位;塔柱模板检查定位。当塔柱受不均勻水平力的作用时,产生水平变形,变形曲线为抛物线,顶点在塔柱根部,变形截止点是水平力施加点;水平力施加点以上部分,在不考虑自重前提下,沿该点抛物线切线方向延伸;已施工节段偏位的数学模型为抛物线d = ah2,其中d为塔柱偏离值, h为高程,a为由多组(d,h)值得出的常数。待浇节段定位的修正数据由Zz1 =L/^¥ + h0, dx =紅/VTTF+d。得出,其中Ovdtl)为受不均勻水平力的点,Ovd1)为抛物线切线上距离Ov d0)为L的待求点,k为切线的斜率,是个常数。方法包括对修正数据的复核步骤。复核步骤为在待浇节段底部固定两套棱镜组, 直接观测最后一次斜拉索挂索并初张拉前后两次工况,与推算值进行比较。监测棱镜从中塔柱开始由下至上分层布置,其中中塔柱相隔若干节段、上塔柱每节段顶部塔柱侧壁上埋设一层监测棱镜。在进行测量定位工作前,对主梁部分梁段采取临时性压重措施。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不平衡荷载对塔柱的偏位造成的影响,同时为了避免在测量实施过程中塔柱无规律的摆动,在包括监测点观测、索道管定位、塔柱模板检查过程,桥面荷载不得发生变化,塔吊也停止吊重作业。对塔柱监测点的观测和对塔柱节段模板检查、索道管定位测量选择在凌晨零点至五点,风力小于三级的时段进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只需要用高精度全站仪对监测点进行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将实时观测的结果即时用事先编制的计算程序模拟出已施工节段偏位的数学模型,依据此数学模型推算出待浇节段定位的修正数据,在原设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计算,推出经修正后的塔柱模板及索道管检查定位数据,据此数据作为塔柱模板及索道管检查定位依据指导施工,使得后续塔柱得以顺直的延续,从而完成针对塔梁同步施工阶段对塔柱及索道管定位的测量控制。过程简单,操作方便。2.考虑到塔梁同步施工时需频繁的对监测点进行观测,对变形监测点的观测采用最先进的智能型全站仪TS30,其标称精度为0.5",士(lmm+lXKfD)。它可以实现自动寻找和精确照准目标,自动测定测站点至目标点的距离、水平方向值和天顶距,计算出三维坐标并记录在内置模块或计算机内。由于它不需要人工照准、读数、计算,有利于消除人为误差的影响、减少记录计算出错的几率,特别是在夜间也不需要给标志照明。该仪器每次观测记录一个目标点不超过7s,每点观测4回也仅30s。一周期观测9个点不超过5min。其观测速度之快是人工无法比拟的。3.本发明包括对修正数据的复核步骤,可以避免由模拟数学模型推算出的待浇节段定位数据出现差错,验证由模拟数学模型推算出的待浇节段定位数据的可靠性。4.本发明的方法前提是塔柱偏位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制,否则塔柱偏位线性更加复
杂,塔柱偏位越大,由此推算出的待浇节段定位数据精度越低。因此对于塔梁同步施工,严
格控制不平衡荷载将显得尤其重要。建议在施工控制时必须对塔柱两侧的斜拉索索力弓I起
格外的关注,尽量控制使两侧索力基本一致,在进行测量放样、定位工作前,同时对主梁部分梁段进行临时性压重等纠偏手段来消除不平衡荷载对塔柱的偏位造成的影响,使施工期间的整个过程中,塔柱的稳定性得以保证,且使塔柱始终处于稳定工作状态。5.对监测点的观测精度直接影响着由模拟数学模型推算出的待浇节段定位数据的精度。由于日照和温度场的变化对斜拉桥塔柱施工的影响较大,考虑到因为塔梁同步节段有限,施工期间不会太长,季节性温差在塔梁同步施工中的影响很小,但塔柱砼受到日照、塔柱砼内部温度不均、风力等因素影响,上塔柱位置会发生随机的变化,因此建议对塔柱监测点的观测和对塔柱节段模板检查、索道管定位测量的时间段应选择在没有日照、没有3级以上大风、并且空气温度及塔柱温度变化不大的时段里进行。一般情况下宜选择在凌晨的零点到五点进行测量定位作业,以减弱塔柱变形对测量控制精度的影响。


图1是塔柱偏位示意图。本发明塔柱两侧受不均勻水平力时,已施工的塔柱节段出现偏位时(主要是纵向偏位),待浇节段也随之偏离塔柱设计里程。图2是当塔柱受不均勻水平力的作用时,产生水平变形,塔柱高程h和塔柱偏离值 d之间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实施例是一座三塔斜拉桥,两个主跨均为616米,主桥式布置为 (90+160+616+616+160+90)m。其中3#、4#、5#墩为主塔墩,以5#墩为例进行塔梁同步施工, 5#墩中心里程为K12+458. 323m,塔柱高度为206m,塔底标高+13. 5m,塔顶标高+219. 5m。整个塔分为下塔柱、横梁、中塔柱和上塔柱四个部分;下塔柱高3 、中塔柱高110. 5m、上塔柱高61. 5m。受工期制约,5#塔柱墩顶节(约十个节段)施工时拟采用塔梁同步施工的施工技术。1.测量仪器设备及标称精度由于塔柱的平面位置、倾斜度、高程及索道管的定位要求精度高,同时现场施工作业难度大,因此对测量仪器的要求也很高。为满足施工精度的要求,塔柱施工测量作业采用 TC2003或同等级精度的测量仪器,其标称精度为测角0. 5〃,测距为Imm+lppmXD。TC2003 经鉴定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偏差为0.5";—测回竖直角测角标准偏差为0.48";测距综合标准差0. 19mm+0. 36ppm ;满足标称精度。考虑到塔梁同步施工时需频繁的对监测点进行观测,对变形监测点的观测采用最先进的智能型全站仪TS30,其标称精度为0.5"“, 士(0.6mm+lX10_6D)。本工程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均经过国家授权的计量单位检验合格。所有仪器在施工测量作业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自检,检查仪器的双轴补偿纵横向指标差、垂直编码度盘指标差、水平视准差、水平轴倾斜误差等项目,始终保证主要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2.控制基准的建立在全桥控制网的基础上,为满足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的要求,使控制点在观测监测点时更方便、快捷,观测精度达到要求,我们按照常规的方法,采用GPS对原控制网进行了等精度加密。在5#墩南岸布设了 T1、T2、T3三个稳定的强制对中控制观测墩,Tl在桥轴线上游111米处,Τ2在桥轴线下游243米处,Τ3在桥轴线下游960米处,在4#墩下塔柱上、下游两侧分别设置强制对中观测墩T4、T5,T4位于桥轴线上游104米,Τ5位于桥轴线下游268米。这5个强制对中控制观测墩与全桥控制网的DQ17,DQ20,DQ16,DQ19、DQ22-1进行等精度联测后,经精密平差赋予其三维坐标值,作为塔梁同步施工的控制基准,为后续的塔柱及索道管测量定位提供基础数据。3.监测点的埋设监测点是指由棱镜和觇牌组成的一套固接在已浇筑节段外侧壁的观测棱镜装置。 5#墩塔柱从承台以上至塔顶共分三十五节浇筑,塔柱监测点从中塔柱开始随着塔柱施工由下至上分十三层布置,其中中塔柱分别布设在第6节、16节、和25节节段顶部塔柱侧壁上, 上塔柱在每节段顶部塔柱侧壁上均埋设一层监测点,每层埋设4套监测点,便于在塔柱南北两侧均能监测到塔柱的变形情况。监测点埋设力求稳固、不易被破坏,且通视条件良好。4.建立模拟数学模型理想状况下,塔柱处于铅垂状态,当塔柱受不均勻水平力的作用时,其产生水平变形,变形曲线为抛物线,顶点在塔根部,变形截止点是水平力施加点。水平力施加点以上部分,在不考虑自重前提下,是沿该点抛物线切线方向延伸。其方程一般形式是d = a h2其中a为常数,h为高程,d为塔柱偏离值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在塔柱两侧不同部位埋设固定监测点,当塔柱受不均勻水平力作用时,观测多组数据(hi; Cl1), (h2,d2)……(hn,dn),根据前面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常数 、 ……an,建立矩阵VT = [ai、a2…… ],根据最小二乘原理,VTV=最小,可以解算出常数a的最或是值。由于所有的观测值均使用同一台仪器,且由同一人观测,所以一般认为所获取的数据是同精度观测,且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可以取%、 a2……%的平均值作为常数a的最或是值,即a = (a^ a2......an)/n以上过程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和实际观测值,确定了塔柱受不均勻水平力所产生的变形的曲线方程。为确定待浇节段的实际施工位置,还须求得切线方程,根据数学模型d = a h2,通过数学方法可以得出通过抛物线上的点Ovdtl)的切线方程为d = 2 a h。h_d0用数学方法同样可以得出,在切线上距点Qv d0)距离为L的待求点Qi1, (I1)的计算公式/ =L/^l + k2 +h0d, =kL/^l + k2 +d0其中k为所求出的常数。以上所求坐标Qvd1)即是塔柱在受不均勻水平力作用在点Ovdtl)时,距作用点距离为L的待求点的坐标(h为高程,d为塔柱偏离值Δ)。5.对监测点进行观测塔柱变形观测采用当代最先进的智能型全站仪TS30,其标称精度为0. 5",测距精度为士(0.6mm+l Xl(T6D)15在一节塔柱的施工周期内,对监测点的分四种工况下进行观测①斜拉索挂索张拉前;②斜拉索张拉后;③索道管检查定位;④塔柱模板检查。对塔柱监测点的观测要根据每一工况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对塔柱监测点进行观测。每次观测要认真做好观测记录。6.推算待浇段修正数据将实时观测的监测数据录入到模拟数学模型中,利用编写的程序即可瞬时计算出最后一次斜拉索挂索并初张拉后塔柱受力点(最后挂索的斜拉索锚固点处)的偏离值,据此偏离值归纳出该点二次抛物线切线方程,由切线方程即可推算出待浇节段定位的修正数据。7.对修正数据的复核 为了避免由模拟数学模型推算出的待浇节段定位数据出现差错,我们在待浇节段底部(最后一节已浇筑节段顶部)固定两套棱镜组作为复核点,采取最直接的观测方法,对最后一次斜拉索挂索并初张拉前后两次工况进行观测,得出复核点两组数据Ml、M2 ;另外我们用实时观测监测点数学模型模拟推算的办法,推算出对最后一次斜拉索挂索并初张拉前后两次工况下复核点两组数据m、N2,比较实测数据M1、M2,和推算数据N1、N2的差值是否吻合来判断由模拟数学模型推算出的待浇节段定位数据的可靠性。8.主梁架设线形测量控制塔梁同步施工对主梁的影响远小于对塔柱的影响。在斜拉桥主梁架设的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结构参数不可避免与设计值存在差异,导致施工产生结构内力及变位结果与设计预期值存在偏差,这类偏差如不进行控制和调整,则不仅影响到成桥后桥梁运营的效果,并且危及到施工中的结构安全。主梁架设线形测量控制的实质就是一个主梁梁段施工周期内,测量部门获取准确的主梁架设过程中的各工况的线形数据反馈给监控部门, 由监控部门对测量的线形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并对偏差提出控制方法,对施工的实施状态进行控制调整,达到对施工误差进行控制的目的。主梁架设线性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整节段的标高、整节段的轴线、塔柱偏位、拱度等内容。由于主梁在架设过程中主梁标高及轴线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为了消除日照温差的影响,关键控制施工工序只能在夜晚进行,尤其是线形测量工作选择在温度相对恒定的凌晨0:00 5:30)进行,在这个时间段内梁体相对较稳定,观测前清除影响主梁线型的多余荷载。主梁的标高线型测量通常按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从一个水准点开始,最后闭合到另一个水准点。随着主梁的延伸,观测量增大,必要时可采用两台水准仪同时观测,整个观测过程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塔梁同步施工阶段测量控制可行性分析1精度分析在塔梁同步施工过程中,索道管安装综合误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索道管安装时的定位误差,另一部分就是对塔柱身上的监测点进行观测以确定塔柱的变化量时所产生的误差积累(简称监测点误差)。1. 1对监测点观测的精度分析塔梁同步施工需对固定监测点先进行测量,主要测量高程H和里程X两个参数,其中里程X主要用于确定塔柱偏移量。高程和里程的计算公式为
Hp = H0+SXsinZ+i-rxp = x0+s xcoszcosaHp为测点绝对高程,H0为控制点绝对高程,Xp为测点坐标,X0为控制点坐标,S为斜距,Z为竖直角,A为方位角,i为测站仪器高,r为测点棱镜高。对两式进行微分得dH = sinZX dS+SX cosZ (dZ/ P ) +di+drdX = cosZcosAXdS-SXsinZcosA(dZ/ P )-S XcosZsinA (dA/ P )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测点高程H中误差及里程X中误差为Mh = ±7sin2 ZxMs2 +S2 x(Mz/pxcosZf +M12 +Mr2
Mx =±^/cos2 Zcos2 JxW/ +^2 Xsin2Zcos2 A(MZ / p)2 +S2 χ cos2 Z sin2 A(M A / p)2Mh、Mx——测点高程及里程中误差;Ms, Mz, Mi, Mr, Ma——分别为距离、竖直角、仪器高、棱镜高、方位角测量误差;ρ——常数,P = 206洸5。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仪器采用徕卡TS30,标称精度为0.5",测距精度为士(0. 6mm+l X 10_6D),由于采用强制对中和固定安装棱镜,并每次所测的仪器高和棱镜高都一样,因此它们产生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Mi = Mr = O ;方位角最不利取45度;S取最远距离600米,竖直角取最大值18度。角度观测误差(竖直角Mz、水平角Ma)来源主要有仪器误差Mft= 士0. 5〃 ;照准误差(全站仪自动搜索)Mm=0";读数误差(电子读数)Mli= O",测站误差(强制对中) Mffi= O",则
Mz = Ma=仪 2 + M照2 + M 读2 + M对2 =±0.5"则在最不利情况下测点高程及里程中误差分别为Mh= 士 2. 8mmMx= 士 2. 4mm从前面的推导中,得知待浇段的坐标为H1 =L/^Jl + k2 +h0d, =kL/4l + k2 +d0式中&即是精度推导中的Hp,而Cltl则是由实测里程X与该点的起始里程之差,通过简单的数学推导,很容易得出待浇段推断数据的高程及里程中误差分别为Mhl = Mh = 士 2. 8mmMdl = Mx = 士 2. 4mm1. 2索道管安装定位精度分析根据拟合的曲线,计算出待安装的索道管定位处理论的偏差。再对索道管进行定位,此时索道管测量误差分析如下索道管坐标计算公式
Xp = X0+ScosZcosAYp = Y0+ScosZsinAHp = H0+SsinZ+i-r其中)(P、YP、HP为待测点ρ的三维坐标,S为实测斜距,Z为所测竖直角,A为所测方位角,i为测站仪器高,r为测点棱镜高,X0> Y0^H0为测站点已知三维坐标。对上式求导,则有
dx = cosZcosAX ds-SX sinZcosA(dZ/ P ) -S X cosZsinA (dA/ P )
dy = cosZsinAXds-SXsinZsinA(dZ/ P )+SXcosZcosA(dA/ P )
dh = sinZX ds+SX cosZ (dZ/ P ) +di+dr
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知
Mx = 士、Icos2 Z XCOS2 AxMs2 +S2 χ (Mz /pxsinZxcosJ)2 + S:! χ (cosZ χ ηΑχΜAIpf
My = ±ΛJcos2 Zxsm2 AxMs2 +S2 χ (sinZ χ sin AxMz / ρ)2 +S2χ (cosZ χ cosA χΜΑIp)2
Mh = 士^/sin2 ZxM/ +S2x{Mz! px cosZ)2 +M;2+Mr2
根据前面论述,可知角度观测误差Mz = Ma= 士1",Ms = 士 1· 9mm, Mi =Mr =士 1mm,方位角最不利取45度;S取最远距离600米,角度取最大值18度,则有索道·f安装定位三维坐标X、Y、Z三个分量上的坐标中误差分别为
Mx = 士 2. 4mm
My = 士 2. 4mm
Mh = 士 2. 8mm1. 3索道管安装综合精度分析索道管安装综合精度由观测固定监测点的进行数据推断的高程及里程中误差精度和索道管安装定位精度共同决定,误差传播有
Mm = ±^Mx2 +Mdl2 = 士V2.42 +2.42 = ±3.4 所所My 综=My = 士 2. 4mm
Mm = ±」Mh2 +Mhl2 = ±λ/2.82 +2.82 = ±4.0 所所2对索道管定位数据的可靠性分析由归纳出的数学模型d = a h2,进一步推算出塔柱在点Ovdtl)受不均勻水平力作用时,距作用点距离为L的待求点的坐标Qll, Cl1), (h为高程,d为塔柱偏离值),由固定测点精度分析可知待求点的坐标Oi1, (I1)的推算精度为Mhl = Mh= 士 2. 8_Mdl = Mx= 士 2. 4_
结合索道管安装定位精度分析最后推算出索道管安装综合精度为Mxs =士 3.4mm
My综=±2.4mm
%综=士 4.Omm 由以上精度分析可以看出,对索道管定位的精度完全满足士5mm的施工设计要求。
权利要求
1.一种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高精度全站仪架设在塔柱沿桥向两侧的强制对中观测台上,对埋设在已施工塔柱节段侧壁上的监测点进行实时观测,得到监测点的变形量,依监测点的变形量得出已施工节段偏位的数学模型,再依已施工节段偏位的数学模型推算出待浇节段定位的修正数据。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精度全站仪为智能型全站仪TS30。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点为监测棱镜;在一节塔柱的施工周期内,对监测棱镜分四种工况分别进行检测斜拉索挂索张拉前;斜拉索张拉后;索道管检查定位;塔柱模板检查定位。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塔柱受不均勻水平力的作用时,产生水平变形,变形曲线为抛物线,顶点在塔柱根部,变形截止点是水平力施加点;水平力施加点以上部分,在不考虑自重前提下,沿该点抛物线切线方向延伸;已施工节段偏位的数学模型为抛物线d = ah2,其中d为塔柱偏离值,h为高程,a为由多组(d,h)值得出的常数。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浇节段定位的修正数据由/ =L/^l + k2 +h0,d =kL/^l + k2 +式得出,其中Qv d0)为受不均勻水平力的点,Oi1, (I1)为抛物线切线上距离Ov d0)为L的待求点,k为切线的斜率,是个常数。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对修正数据的复核步骤。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核步骤为在待浇节段底部固定两套棱镜组,直接观测最后一次斜拉索挂索并初张拉前后两次工况,得出的结果与推算值进行比较。
8.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棱镜从中塔柱开始由下至上分层布置,其中中塔柱相隔若干节段、上塔柱每节段顶部塔柱侧壁上埋设一层监测棱镜。
9.按照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测量定位工作前,对主梁部分梁段采取临时性压重措施。
10.按照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塔柱监测点的观测和对塔柱节段模板检查、索道管定位测量选择在凌晨零点至五点, 风力小于三级的时段进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将高精度全站仪架设在塔柱沿桥向两侧的强制对中观测台上,对埋设在已施工塔柱节段侧壁上的监测点进行实时观测,得到监测点的变形量,依监测点的变形量得出已施工节段偏位的数学模型,再依已施工节段偏位的数学模型推算出待浇节段定位的修正数据。本发明具有方便的对塔柱及索道管进行准确定位的优点,应用于斜拉桥领域。
文档编号E01D11/04GK102251478SQ20111010738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7日
发明者伍文雄, 倪勇, 卢鹏, 张健其, 朱龙, 杨学军, 杨杰, 林世发, 邓刚, 黎科 申请人:中铁港航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