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压路机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双钢轮压路机。
背景技术:
目前双钢轮压路机都配置了蟹形机构,所谓蟹形机构指的是:如图1所示,该双钢轮压路机包括用于安装前钢轮1的前机架3、用于安装后钢轮2的后机架4,所述前机架3、后机架4之间设有连接件5,所述前机架3、后机架4分别与所述连接件5铰接构成双铰接结构,并由转向油缸、蟹形油缸分别作用使得前钢轮1、后钢轮2之间可以形成蟹形错位。该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双钢轮压路机在压实路边缘时,便于前钢轮或后钢轮单独压实路边缘,避免出现前钢轮、后钢轮同时压实路边缘而出现路边缘被压路机啃坏的情况发生。但是该结构存在的缺陷表现在:前钢轮、后钢轮之间的连接结构相对复杂,转向功能与蟹形功能之间切换时操作也很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钢轮压路机,该压路机连接结构简单,成本更低,且操作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钢轮压路机,包括用于安装前钢轮的前机架、用于安装后钢轮的后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架直接铰接在所述后机架上,所述后钢轮的宽度小于所述前钢轮的宽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前钢轮单边宽度与后钢轮单边宽度相差20-30cm。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前机架固定连接有前连接架,所述后机架固定连接有后连接架,所述前机架、后机架之间通过所述前连接架、后连接架实现铰接,所述前连接架、后机架之间连接有第一转向油缸、第二转向油缸,所述第一转向油缸驱动前机架进行左转向,所述第二转向油缸驱动前机架进 行右转向。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实用新型将所述前机架、后机架由原有的双铰接结构改为单铰接结构,大大简化了前机架、后机架之间的连接结构,该结构减少了一组油缸,也省去了原有的蟹形切换阀等结构,而只需一组油缸实施转向动作,大大降低了压路机的生产制造成本;由于前机架、后机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发生改变后,前钢轮、后钢轮同时压实路边缘时还会出现轮迹重合啃坏路边缘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前钢轮、后钢轮的宽度不同来解决该问题,因为驾驶员在操作振动机压实路边缘时更容易观察到前钢轮,所以将前钢轮的宽度设置为大于后钢轮的宽度。
(2)本实用新型经实际生产操作发现,将前钢轮单边宽度与后钢轮单边宽度设置为相差20-30cm,即前钢轮宽度与后钢轮宽度设置为相差40-60cm,该结构设置使用效果更好,满足使用要求,不会出现后钢轮啃坏路边缘的情况。
(3)本实用新型摈弃传统结构中的蟹形油缸,而直接采用第一转向油缸、第二转向油缸即可实现压路机的转向、蟹形功能,本实用新型结构更简单、制造成本更低,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压路机的俯视图。
图2-5为现有压路机在压实路边缘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7-10为本实用新型压路机在压实路边缘的状态示意图。
图11、1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转向油缸、第二转向油缸布置示意图。
附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1-前钢轮 2-后钢轮 3-前机架 4-后机架 5-连接件 6-铰接轴
7-前连接架 8-后连接架 9-第一转向油缸 10-第二转向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
本实用新型双钢轮压路机包括用于安装前钢轮1的前机架3、用于安装后钢轮2的后机架4,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架3直接铰接在所述后机架4上,所述后钢轮2的宽度小于所述前钢轮1的宽度。本实用新型将所述前钢轮1、后钢轮2由原有的双铰接结构改为单铰接结构,大大简化了前机架3、后机架4之间的连接结构,且只需一组油缸对后机架4实施转向动作,也省去了原有的蟹形切换阀等结构,大大降低了压路机的生产制造成本;由于前机架3、后机架4之间的连接结构发生改变后,前钢轮1、后钢轮2同时压实路边缘时还会出现轮迹重合啃坏路边缘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前钢轮1、后钢轮2的宽度不同来解决该问题,因为驾驶员在操作振动机压实路边缘时更容易观察到前钢轮1,所以将前钢轮1的宽度设置为大于后钢轮2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经实际生产操作发现,将所述前钢轮1单边宽度与后钢轮2单边宽度设置为相差ΔL=20-30cm,使用效果更好,满足使用要求,不会出现后钢轮2啃坏路边缘的情况。
所述前机架3固定连接有前连接架7,所述后机架4固定连接有后连接架8,所述前机架3、后机架4之间通过所述前连接架7、后连接架8实现铰接,所述前连接架7、后机架4之间连接有第一转向油缸9、第二转向油缸10,所述第一转向油缸9驱动前机架3进行左转向,所述第二转向油缸10驱动前机架3进行右转向。本实用新型摈弃传统结构中的蟹形油缸,而直接采用第一转向油缸9、第二转向油缸10即可实现压路机的转向、蟹形功能,本实用新型结构更简单、制造成本更低,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