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7886阅读:14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用于道路铺装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侧石。



背景技术:

侧石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位于路面与绿化带、路面与人行道之间的长条形的构造物。它既是区分不同功能分区的标志,相当于交通标志的提示作用,又具有一定的安全和支撑保护功能。侧石前面一般为路面,后面一般为人行道或绿化带。路面与人行道之间的侧石具有安全功能,路面距离侧石顶的高差(规范要求为10~15cm)可以防止车辆误入人行道;路面与绿化带之间的侧石则起到对前面的路面、后面的土体的支撑保护作用。

虽然侧石具有以上功能,但是由于其高出路面一定的高度,也阻挡了路表水的快速排出,特别是位于路面与侧绿化带之间的侧石(一般路段道路横坡背离中线,中央绿化带不具备收集路面水的功能)。目前市政道路表面的雨水主要通过收水口进入市政雨水管道排走,渠道单一。收水口位于道路两侧的侧石旁,分为平入式和侧入式两种,道路横坡(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的横坡)的方向朝向收水口以便于收水。暴雨时段,当地表雨量超过道路排水口的集水效率或排水管道的通水设计负荷,因在侧石的限制下,无其他的排水通道,路面将形成积水,为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造成暴雨时段城市道路上的交通事故频发。

因此,结合周边情况,在路面的收水口之外,增加路表水的去向,无疑对于降低暴雨时段城市道路的行车风险有很大帮助。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石,其在保持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排水功能,从而改变了当前城市道路排水渠道单一的形态,降低了城市道路暴雨时段的积水隐患。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石,包括侧石本体,侧石本体具有迎道路侧和迎绿化带侧,侧石本体上设有水流通道,水流通道在侧石本体的迎道路侧形成水流入口,水流通道在侧石本体的迎绿化带侧形成水流出口,所述水流出口的宽度大于水流入口的宽度。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水流通道呈弧形走向。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水流通道沿水流入口到水流出口方向逐渐向逆车行方向偏转。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侧石本体在顶部开槽形成所述水流通道,水流通道的槽深小于侧石本体的高度。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侧石本体上设有若干水流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水流通道在侧石本体上均匀分布。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侧石本体在迎道路侧的顶部具有向迎绿化带侧倾斜的斜面,斜面与侧石本体的顶面采用圆角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侧石本体上设置水流通道,在暴雨期,路面的横向水流可通过水流通道由迎道路侧流向迎绿化带侧,结合下沉式侧绿化带,对路面与侧绿化带之间的侧石形状稍加改动,使其在保持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排水功能,从而改变了当前城市道路排水渠道单一的形态,降低了城市道路暴雨时段的积水隐患;此外,为了避免水流将以较大流速直接冲刷绿化带边缘的土体,而造成该区域形成土坑,影响到侧石的侧向约束。水流通道采用喇叭口状的结构,使过水断面由小变大,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断面流速下降;因此,本方案使水流对侧石后绿化带种植土的冲刷大幅降低,对种植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前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以下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元件的结构特点,而如果有描述到方向( 上、下、左、右、前及后) 时,是以图2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

在城市道路外侧有低于道路路面的绿化带或排水通道的情况下,或当前的侧绿化带虽高于道路路面、但可改造为下沉式时,保持当前侧石的基本尺寸和形状不变,在侧石内设置水流通道。设计方式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石,包括侧石本体1,侧石本体1具有迎道路侧11和迎绿化带侧12,所述侧石本体1在迎道路侧11的顶部具有向迎绿化带侧12倾斜的斜面13,斜面13与侧石本体1的顶面采用圆角14过渡。侧石本体1上设有水流通道2,侧石本体1在顶部开槽形成所述水流通道2,水流通道2的槽深小于侧石本体1的高度。水流通道2在侧石本体1的迎道路侧11形成水流入口,水流通道2在侧石本体1的迎绿化带侧形成水流出口,所述水流出口的宽度大于水流入口的宽度,水流入口宽可取约5cm,向水流出口逐渐加宽至约10cm,呈小喇叭状;所述水流通道2呈弧形走向,所述水流通道2沿水流入口到水流出口方向逐渐向逆车行方向偏转。当侧石本体1上设有多个水流通道2时,水流通道2在侧石本体1上均匀分布,间距可取20~30cm。

上述设计方式的优点如下:

1)消能。在暴雨期,路面的横向水流较急,过水流通道若太直,水流将以较大流速直接冲刷绿化带边缘的土体,造成该区域形成土坑,影响到侧石的侧向约束。水流通道呈弧形的小喇叭状,将从三个方面削减部分流水动能:①水流在弧形作用下转向过程中形成壅高和紊流,消散了部分动能;②小喇叭口使过水断面由小变大,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断面流速下降;③相对于直线形,弧形通道的流水路径增长,也消减了部分能量。因此,本方案使水流对侧石后绿化带种植土的冲刷大幅降低,对种植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防止堵塞。通道若设计成孔状,虽有利于侧石的整体强度,但通道呈隐蔽状态,很难观察到其是否堵塞,也较难疏通。而本方案设计的水流通道,很容易观察到其堵塞状况,也非常便于扫清堵塞物。

3)具有一定的美感。侧石中实体段与开口段的错落分布以及弧形的开口,都使得侧石不再仅仅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生硬的建筑材料,而变成了具有动感和美感的艺术品。

4)不会给驾驶者造成负面心理影响。侧石不同于防撞墙,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防撞功能,而更大程度上是给驾驶者一种行车指示和心理上的安全暗示。本方案让侧石内的水流通道从水流入口处向逆车行方向偏转,使得驾驶者视线所及都是侧石的实体结构,而不会看到侧石中有贯穿的通道而产生安全上的错觉,造成心理波动,影响驾驶安全。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