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震动防滑车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7869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道,具体涉及一种无震动防滑车道。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停车场的上下坡道、机场的上下坡道、大型装载区坡道、道路陡坡等路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水泥道路震动大、极易粉化,部分道路也只是将水泥路面经过简单的处理,抗压性差,防滑性差,耐磨性差,车辆轮胎与道路之间的摩擦噪音大,降低了驾驶时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震动防滑车道,解决了传统车道抗压性差、防滑性差、耐磨性差、车辆轮胎与道路之间的摩擦噪音大,降低了驾驶时的舒适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震动防滑车道,包括混泥土层,所述混泥土层上方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界面密封层、界面结合层、划线放样层、表面养护层,所述划线放样层两侧分别设置有抗压结构层和防滑阻尼层,防滑阻尼层铺设于抗压结构层上表面,所述界面结合层上表面与划线放样层下底面、抗压结构层下底面紧密贴合,表面养护层下底面与划线放样层上表面、防滑阻尼层上表面紧密贴合。

界面密封层和界面结合层能够防止混泥土层表面起灰,防止水、油、酸碱等物质的渗透腐蚀,延长混泥土层的使用寿命。抗压机构层和防滑阻尼层使车道具有很好的抗压性和防滑性,降低了车道对轮胎的磨损力度,减小了轮胎与车道之间的噪音。表面养护层对车道具有保护作用,延长了车道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混泥土层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层下底面设置有与混泥土层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混泥土层上表面设置的凹槽,能够增大混泥土层与界面密封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混泥土层与界面密封层之间的作用力,使界面密封层相对于混泥土层不易发生相对位移。

优选的,所述防滑阻尼层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表面养护层下底面设置有与防滑阻尼层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防滑阻尼层上表面的凹槽是用模具在防滑阻尼层上表面压制图案时形成的,能够增大防滑阻尼层的防滑阻尼值,增强车道的防滑性能。车道在行驶过程中不易打滑,保障了驾驶过程中的安全。

优选的,所述界面结合层厚度为2~4mm。

优选的,所述抗压结构层厚度为2~4mm。

优选的,所述防滑阻尼层厚度为7~9mm。

本无震动防滑车道在施工前,先对混泥土层上表面进行打磨粗化处理,并除去缝隙及表面的残渣、积尘,能够增大混泥土层与界面密封层之间的咬合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震动防滑车道在混泥土层上表面设置有凹槽,能够增大混泥土层与界面密封层之间的咬合力,使界面密封层不易发生相对位移,能够改善本无震动防滑车道的无振动性能。

2.本无振动防滑车道在防滑阻尼层的上表面用模具压制有图案,能够增大车道的防滑阻尼值,增强车道的防滑性能。

3.本无振动防滑车道性能更加稳定,车道抗压、抗折强度好,防滑阻尼值大,减震减噪明显,而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车辆驾驶时舒适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混泥土层,2为界面密封层,3为界面结合层,4为划线放样层,41为抗压结构层,42为防滑阻尼层,5为表面养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无震动防滑车道,如图1所示,包括混泥土层1,所述混泥土层1上方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界面密封层2、界面结合层3、划线放样层4、表面养护层5,所述划线放样层4两侧分别设置有抗压结构层41和防滑阻尼层42,防滑阻尼层42铺设于抗压结构层41上表面,所述界面结合层3上表面与划线放样层4下底面、抗压结构层41下底面紧密贴合,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与划线放样层4上表面、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紧密贴合。

所述混泥土层1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层2下底面设置有与混泥土层1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设置有与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结合层3厚度为2mm,所述抗压结构层41厚度为2mm,所述防滑阻尼层42厚度为7mm。

实施例2:

一种无震动防滑车道,如图1所示,包括混泥土层1,所述混泥土层1上方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界面密封层2、界面结合层3、划线放样层4、表面养护层5,所述划线放样层4两侧分别设置有抗压结构层41和防滑阻尼层42,防滑阻尼层42铺设于抗压结构层41上表面,所述界面结合层3上表面与划线放样层4下底面、抗压结构层41下底面紧密贴合,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与划线放样层4上表面、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紧密贴合。

所述混泥土层1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层2下底面设置有与混泥土层1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设置有与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结合层3厚度为4mm,所述抗压结构层41厚度为4mm,所述防滑阻尼层42厚度为9mm。

实施例3:

一种无震动防滑车道,如图1所示,包括混泥土层1,所述混泥土层1上方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界面密封层2、界面结合层3、划线放样层4、表面养护层5,所述划线放样层4两侧分别设置有抗压结构层41和防滑阻尼层42,防滑阻尼层42铺设于抗压结构层41上表面,所述界面结合层3上表面与划线放样层4下底面、抗压结构层41下底面紧密贴合,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与划线放样层4上表面、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紧密贴合。

所述混泥土层1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层2下底面设置有与混泥土层1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设置有与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结合层3厚度为2.5mm,所述抗压结构层41厚度为2.5mm,所述防滑阻尼层42厚度为8mm。

实施例4:

一种无震动防滑车道,如图1所示,包括混泥土层1,所述混泥土层1上方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界面密封层2、界面结合层3、划线放样层4、表面养护层5,所述划线放样层4两侧分别设置有抗压结构层41和防滑阻尼层42,防滑阻尼层42铺设于抗压结构层41上表面,所述界面结合层3上表面与划线放样层4下底面、抗压结构层41下底面紧密贴合,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与划线放样层4上表面、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紧密贴合。

所述混泥土层1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层2下底面设置有与混泥土层1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设置有与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结合层3厚度为3.5mm,所述抗压结构层41厚度为3.5mm,所述防滑阻尼层42厚度为8.5mm。

实施例5:

一种无震动防滑车道,如图1所示,包括混泥土层1,所述混泥土层1上方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界面密封层2、界面结合层3、划线放样层4、表面养护层5,所述划线放样层4两侧分别设置有抗压结构层41和防滑阻尼层42,防滑阻尼层42铺设于抗压结构层41上表面,所述界面结合层3上表面与划线放样层4下底面、抗压结构层41下底面紧密贴合,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与划线放样层4上表面、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紧密贴合。

所述混泥土层1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层2下底面设置有与混泥土层1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设置有与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结合层3厚度为3mm,所述抗压结构层41厚度为3mm,所述防滑阻尼层42厚度为7.5mm。

实施例6:

一种无震动防滑车道,如图1所示,包括混泥土层1,所述混泥土层1上方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界面密封层2、界面结合层3、划线放样层4、表面养护层5,所述划线放样层4两侧分别设置有抗压结构层41和防滑阻尼层42,防滑阻尼层42铺设于抗压结构层41上表面,所述界面结合层3上表面与划线放样层4下底面、抗压结构层41下底面紧密贴合,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与划线放样层4上表面、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紧密贴合。

所述混泥土层1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层2下底面设置有与混泥土层1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表面养护层5下底面设置有与防滑阻尼层42上表面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结合层3厚度为3.1mm,所述抗压结构层41厚度为2.9mm,所述防滑阻尼层42厚度为7.7mm。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