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7844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城市交通系统,公路与地下轨道多分开设置,行人侯车时需分别在不同的侯车位置等待侯车,转车时,需步行较远的距离,若能研制开发一种将两类或多类交通系统混合设置的系统必将方便行人及乘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乘客乘车的城市立体交通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包括:

地面道路系统,其具有若干排沿着长度方向布置的桩基,每排桩基包括沿着宽度方向排列的若干个子桩基,每个子桩基上设置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上设置路面;

地下轨道系统,其设置在所述路面下方、并位于支撑梁之间;

地面地下乘车接驳系统,其具有设置在所述路面一侧并用于乘客等候车辆的地面候车亭以及通行步道,所述通行步道一端与所述地面候车亭连接,另一端与地下轨道系统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路面由道路面板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通行步道两侧分别设置自动扶梯,两扶梯的间距不大于2米。

作为优选,每排桩基上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四个子桩基,每个子桩基上设置支撑梁,位于中间的两根支撑梁之间设置地下轨道系统。

作为优选,每排支撑梁由左往右分别为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三支撑梁及第四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与第四支撑梁之间的预留容置空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之间的间距。

作为优选,所述候车亭的地面高度大于所述路面的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候车亭的顶面为倾斜结构,其靠近轨道系统侧的高度大于背离轨道系统侧的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通行步道靠近地下轨道系统端的台阶上设置蓝光LED灯。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系统构造简单,改变单一地面交通系统及地下交通系统,将两者相结合,取消地下轨道交通侯车室,行人在地面侯车,地面地下乘车接驳系统上下乘车;采用本装置避免了单一地面或地下交通,实现了地面地下行车的无缝接驳,更方便行人乘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一种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包括地面道路系统,其具有若干排沿着长度方向布置的桩基,每排桩基包括沿着宽度方向排列的若干个子桩基,每个子桩基上设置支撑梁1,所述支撑梁上设置路面2;地下轨道系统(包括轨道6与列车5等)设置在所述路面2下方、并位于支撑梁1之间;地面地下乘车接驳系统具有设置在所述路面一侧并用于乘客等候车辆的地面候车亭3以及通行步道4,所述通行步道4一端与所述地面候车亭3连接,另一端与地下轨道系统连接(通行步道下端直接到达轨道系统的乘车站台)。

通行步道可为直跑式,或者为折向上下式,可根据实际需要作选择,具体可参照现有技术。

所述通行步道两侧分别设置自动扶梯,两扶梯的间距不大于2米。提高通行效率,同时避免自动扶梯间的相互影响。

所述路面由道路面板构成。每排桩基上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四个子桩基,每个子桩基上设置支撑梁,位于中间的两根支撑梁之间设置地下轨道系统。

每排支撑梁由左往右分别为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三支撑梁及第四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与第四支撑梁之间的预留容置空间7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之间的间距。预留容置空间7可为后续配套补充设施建设提供空间。

所述候车亭的地面高度大于所述路面的高度。

所述候车亭的顶面为倾斜结构,其靠近轨道系统侧的高度大于背离轨道系统侧的高度。避免雨水流向轨道系统。

所述通行步道靠近地下轨道系统端的台阶上设置蓝光LED灯,提高识别度,同时提高环境舒适度。

该系统构造简单,改变单一地面交通系统及地下交通系统,将两者相结合,取消地下轨道交通侯车室,行人在地面侯车,地面地下乘车接驳系统上下乘车;采用本装置避免了单一地面或地下交通,实现了地面地下行车的无缝接驳,更方便行人乘车。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