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内部挡土墙的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7854阅读:6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内部挡土墙的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用于城市道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内部挡土墙的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根据规范要求,路基土应处于干燥或者中湿状态,因此,应阻止水分进入路基土。道路开放交通以后,路基土中水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由上部路面结构进入;第二种是由地下水进入,第三种是由侧向进入。水由上部路面结构垂直进入路基的途径可以通过在路面结构与路基土之间设置防水层得以阻止;只要规划阶段控制地下水位的临界高度,就可以避免地下水对于路基的影响。

现有的技术方案主要集中在限制第一种和第二种排水途径,但是对于限制侧向水进入路基还没有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为水在地下的横向流动是很难控制的,一般认为也是无法避免的。水在地下横向向路基的流动,特别当流量较大时,对于路基和路面的稳定显然是不利的。对于城市道路来说,当道路范围之内分布有绿化带时,雨水进入绿化带之后一般是自由下渗,特别是对于较宽的绿化带,高大乔木的根系生长需要,不允许在绿化带底部设置碎石盲沟和防水土工布。雨水由绿化带直接下渗,当雨量较大时,水必然会在路基内部横向流动,由于路面结构的致密性,由路面结构下渗至路基的水分,远小于通过绿化带下渗的水分,两者的水头差,导致绿化带下的水分横向流向路面结构下的路基,进而影响路基路面的使用性能。

有鉴于此,需要在现有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路基设计进行完善,采取措施限制水在地下向路基的横向流动。当限制了水的横向流动之后,加之之前第一种和第二种途径的限制,三管齐下,对于提高路基的稳定性、提高路面结构的使用年限,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内部挡土墙的路面结构,其可提高路基的稳定性、提高路面结构的使用年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内部挡土墙的路面结构,包括绿化带和设于绿化带一侧的车行道,所述车行道包括铺设在车行道路床上的车行道路面结构层,所述车行道和绿化带之间设置车行道挡土墙,车行道挡土墙的顶部与车行道表面齐平,车行道挡土墙的底部与车行道路床底部齐平。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车行道路面结构层包括车行道基层和面层,车行道路面具有向绿化带倾斜的横坡,车行道挡土墙的顶部铺设侧石,所述侧石具有迎道路侧和迎绿化带侧,侧石上设有水流通道,水流通道在侧石的迎道路侧形成水流入口,水流通道在侧石的迎绿化带侧形成水流出口,水流通道的底部与车行道表面齐平。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水流通道呈弧形走向。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水流通道沿水流入口到水流出口方向逐渐向逆车行方向偏转。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绿化带的另一侧设有人行道,人行道包括铺设在人行道路床上的人行道路面结构层,人行道和绿化带之间设置人行道挡土墙,人行道挡土墙的顶部与人行道表面齐平,人行道挡土墙的底部与人行道路床底部齐平。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人行道路面结构层包括人行道基层和铺装层,人行道路面具有向绿化带倾斜的横坡,人行道挡土墙的顶部铺设压条,压条与人行道表面齐平。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绿化带断面呈“U”形,所述绿化带中线标高低于车行道和人行道的路面标高,所述绿化带中设置超量水收入口,超量水收入口通过连接管接入雨水管道,超量水收入口的高程介于路面标高和绿化带中线标高之间。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超量水收入口处设置过滤网罩。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车行道的路侧设有与雨水管道接通的收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车行道和绿化带之间设置车行道挡土墙,车行道挡土墙可限制水在地下向路基的横向流动,提高路基的稳定性、提高路面结构的使用年限。

本路面结构在现有的设计思路基础之上,稍微扩展,就可以控制水在地下横向流向路基。比较容易实施,所增加的构件采用常规材料,虽然造价有所增加,但是对于提高路面结构的使用品质,意义非凡。并可以大大降低后期道路维护的费用,且新增构件既起到了防水的作用,同时又兼顾增强路面结构稳定性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横断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石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侧石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侧石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以下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元件的结构特点,而如果有描述到方向( 上、下、左、右、前及后) 时,是以图1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内部挡土墙的路面结构,包括绿化带1和设于绿化带1一侧的车行道2,所述车行道2包括铺设在车行道路床21上的车行道路面结构层,所述车行道2和绿化带1之间设置车行道挡土墙3,车行道挡土墙3的顶部与车行道表面齐平,车行道挡土墙3的底部与车行道路床21底部齐平,绿化带1的另一侧设有人行道4,人行道4包括铺设在人行道路床41上的人行道路面结构层,人行道4和绿化带1之间设置人行道挡土墙5,人行道挡土墙5的顶部与人行道4表面齐平,人行道挡土墙5的底部与人行道路床41底部齐平。需要注意的是,填方路基和挖方路基的路床深度不同,应根据路基的形式确定挡土墙的高度,挡土墙的形式不限。挡土墙的设置,隔开了绿化带1之下与车行道2或人行道4之下路床范围内的路基土,即使雨量较大时,水在地下也不会向车行道或人行道横向流动。

车行道路面结构层包括车行道基层22和面层23,车行道路面结构层与车行道挡土墙3间设有平石61,平石61底部设置底座62,车行道路面具有向绿化带1倾斜的横坡,车行道挡土墙3的顶部铺设侧石31,所述侧石31具有迎道路侧和迎绿化带侧,侧石31上设有水流通道32,水流通道32在侧石31的迎道路侧形成水流入口,水流通道在侧石31的迎绿化带侧形成水流出口,水流通道32的底部与车行道2表面齐平。所述水流通道32呈弧形走向,将水流通道32设置为弧形,相对于直线形增长了流水的路径,削减一部分流水动能,使得流水自侧石后面流出后,不会对侧石31后的绿化带种植土产生较大的冲刷,对种植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所述水流通道32沿水流入口到水流出口方向逐渐向逆车行方向偏转。

从正面看,沿侧石31的长度(一般为1m),自左至右(行车方向的反方向),在车行道路表以下的侧石31为实体材料,在路表以上的侧石31,采用实体材料与开口依次分布的形式:首先为实体材料,然后为开口(水流通道32),依次排列,最后为实体材料,开口的宽度同为10cm,开口的底部与路表高度齐平,开口的顶部至侧石顶。实体材料的宽度,除了最后一级为20cm以外,其余均为10cm。

从背面看,沿侧石31的长度自左至右(行车方向),第一级实体材料的宽度为20cm,其余实体材料的宽度,以及开口的宽度均为10cm。

从俯视图看,每一个水流通道32的左右两条线均为圆弧,靠近路面处为起点,靠近绿化带处为终点,左侧圆弧的终点与右侧圆弧的起点的连线,垂直于行车方向,使得驾驶者正前方与正右方之间90°的范围内,看到的是侧石31的实体结构,而不会看到侧石31中的开口部分,避免了因开口给驾驶者带来的心理影响,也不会因此吸引驾驶者的注意力,带来安全隐患。从驾驶者的角度,侧石的开口并未给视觉带来太大的改变。

人行道路面结构层包括人行道基层42和铺装层43,人行道路面具有向绿化带1倾斜的横坡,人行道挡土墙5的顶部铺设压条51,压条51底部设置后座52,压条51与人行道表面齐平。

当正常路段车行道或人行道的横坡指向绿化带时,意味着绿化带可以收集车行道或人行道上的雨水,绿化带1断面呈“U”形,所述绿化带1中线标高低于车行道2和人行道4的路面标高10cm,绿化带边界与两侧路面依自然弧面平顺相接,从而使绿化带1成为集水洼地。所述绿化带1中设置超量水收入口11,超量水收入口11通过连接管12接入雨水管道13,超量水收入口11的高程介于路面标高和绿化带1中线标高之间。超量水收入口11处设置过滤网罩。防止落入绿化带中的树叶、纸片、塑料袋等进入收水口而发生堵塞;过滤网罩还可设置成美观的造型而作为景观的一部分。当排入绿化带中的水量过大,不能及时下渗,导致绿化带内水位超过超量水收水口11的高度时,超量的水排入雨水管道13,防止绿化带中的水反向漫流到两侧路面;而正常情况下,排入绿化带的水将垂直下渗。

所述车行道的路侧设有与雨水管道接通的收水口,但设计为平入式。

本方案的适用条件和优点如下:

1、该方案的挡土墙结构适用于车行道或人行道和绿化带之间,绿化带的位置不限,即可以是中央绿化带,也可以是侧绿化带。

2、虽然去掉本方案中的侧石,可以加速水向绿化带的流动,提高路表的径流系数,但是由于车行道与绿化带之间没有侧石的遮挡,即使有交通划线,也难免有车辆驶入绿化带的意外情况发生。

3、地下挡土墙的设置,配合下凹式绿化带的设计,既可以通过绿化带补充地下水,又保护了路基,两全其美。

4、当车行道的横坡背离绿化带时,比如中央绿化带,此时绿化带不强调为下凹式,侧石也无需开口,侧石和绿化带均可保持现状不变。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