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杆防外力警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5898阅读:6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杆防外力警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附属设施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杆防外力警示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道路两旁的水泥电杆时常会被车辆碰撞,造成车毁杆断等严重事故。现有的电杆防撞筒主要由砖、混凝土或者石头堆砌而成,能起到隔离作用,但是这样的防撞筒对车辆没有缓冲作用,由于其刚性过大,经常造成撞坏行人和车辆的事故,因此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电杆防外力警示装置,以便对车辆的撞击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从而在有效保护电杆的同时,减轻车辆撞击电杆时所造成的损伤,并且能够起到警示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电杆防外力警示装置,包括可套裹在电杆外部形成防撞筒的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分别设有缓冲隔离腔,所述缓冲隔离腔内填充有填充物,所述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数个沿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半圆弧形凹部,每一所述半圆弧形凹部内均设置有警示条,所述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的外表面均在错开所述半圆弧形凹部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脚蹬或手抓槽,所述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还在错开所述半圆弧形凹部的位置处设置有沿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螺栓孔,两个半壳体上的螺栓孔一一对应且两两一组,还包括与各组螺栓孔对应的固定螺栓和锁紧螺母,两个半壳体对接在一起并通过所述固定螺栓和锁紧螺母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个半壳体内表面分别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沿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半环形缓冲垫,且两个半壳体上的半环形缓冲垫一一对应,并在两个半壳体对接后于所述防撞筒内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形缓冲垫。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个半壳体的对接面上设置有相匹配的限位凸条和限位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个半壳体对接形成的防撞筒顶部呈棱台形、下部呈棱柱形,且所述顶部棱台高度是下部棱柱高度的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个半壳体上的脚蹬或手抓槽均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且沿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脚蹬或手抓槽布设在对应半壳体外周表面的纵向中心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螺栓孔为贯通孔,所述的两个半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列所述螺栓孔。

进一步的,所述警示条为半圆弧形彩色警示条,其贴设在对应的半圆弧形凹部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个半壳体至少在顶部棱台上和下部棱柱的下端设置有所述螺栓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个半壳体至少在顶部棱台的外表面印制有提醒危险用文字或图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首先,本实用新型电杆防外力警示装置通过壳体内部的缓冲结构层,能有效吸收车辆撞击电杆时的冲击力,避免冲击力直接作用到电杆上,一方面对电杆形成良好的保护,避免电杆被撞坏,另一方面也能减轻车辆撞击电杆时自身或车内人员所造成的损伤,因而安全可靠。

其次,设置在壳体外表面的警示条能够起到警示作用,使过往车辆在较远距离就能注意到电杆的存在,从而防患于未然。

再者,该电杆防外力警示装置顶部呈棱台形、下部呈棱柱形的结构设计,不仅可使产品外形美观,而且还能提高产品的强度。同时,顶部棱台形的设计还有助于雨水顺着其斜面流到地面,避免壳体内积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杆防外力警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杆防外力警示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一种电杆防外力警示装置,包括可套裹在电杆外部形成防撞筒1的第一半壳体11和第二半壳体12,第一半壳体11和第二半壳体12分别设有缓冲隔离腔110、120,缓冲隔离腔110、120内填充有填充物2,第一半壳体11和第二半壳体12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数个沿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半圆弧形凹部111、121,每一半圆弧形凹部111、121内均设置有警示条3。第一半壳体11和第二半壳体12的外表面均在错开半圆弧形凹部111、121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脚蹬或手抓槽112、122,该脚蹬或手抓槽112、122用于攀登时脚踏用以及搬运时手抓用。第一半壳体11和第二半壳体12还在错开半圆弧形凹部111、121的位置处设置有沿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螺栓孔113、123,两个半壳体11、12上的螺栓孔113、123一一对应且两两一组。还包括与各组螺栓孔113、123对应的固定螺栓4和锁紧螺母5,两个半壳体11、12对接在一起并通过固定螺栓4和锁紧螺母5固定。

两个半壳体11、12内表面分别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沿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半环形缓冲垫114、124,且两个半壳体11、12上的半环形缓冲垫114、124一一对应,并在两个半壳体11、12对接后于防撞筒1内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形缓冲垫。

两个半壳体11、12的对接面上设置有相匹配的限位凸条6和限位凹槽7,通过限位凸条6与限位凹槽7的配合,可防止两个半壳体11、12对接后出现松动,使其连接更加牢固。

两个半壳体11、12对接形成的防撞筒1顶部呈棱台形、下部呈棱柱形,且顶部棱台高度是下部棱柱高度的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优选的,顶部棱台为十棱台或十二棱台,下部棱柱为十棱柱或十二棱柱。进一步的,两个半壳体11、12至少在顶部棱台上和下部棱柱的下端设置有螺栓孔113、123。更进一步的,两个半壳体11、12至少在顶部棱台的外表面印制有提醒危险用文字或图案。

两个半壳体11、12上的脚蹬或手抓槽112、122均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且沿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同时,脚蹬或手抓槽112、122布设在对应半壳体外周表面的纵向中心线上,这样可使攀登时脚踏或搬运时手抓受力均匀,进而方便用户的使用。

优选的,螺栓孔113、123为贯通孔,且两个半壳体11、1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列所述螺栓孔113、123。

优选的,警示条3为半圆弧形彩色警示条,其贴设在对应的半圆弧形凹部111、121内。

优选的,两个半壳体11、12采用低密度PE材质,填充物2为PU材质,半环形缓冲垫114、124为EVA发泡棉条。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