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收缩破胎器的升降式路障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9948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交通设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收缩破胎器的升降式路障机。



背景技术:

一般的路障机多为旋转上升式,这类路障机长期使用后容易造成挡车板闭合不到位,很容易使过往车辆在挡车板上刮坏轮胎,产生安全隐患,且需要在地面上另外开设容纳破胎器通过的通道,生产与安装非常不便,且在不使用的时候因为其需要承载各种汽车通过,挡车板很容易产生变形,影响路障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缩破胎器的升降式路障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一般的路障机破胎器难收纳,且长期不使用容易产生变形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收缩破胎器的升降式路障机,包括地面、破胎器收纳室和挡车板,所述地面内设置有基座,所述基座上端固定有托块,所述托块外侧安装有减速带,破胎器收纳室内部上方连接有上破胎器,所述上破胎器下方设置有下破胎器,所述下破胎器右侧安装有气缸,所述挡车板内设置有空心层,所述空心层内固定有无线控制器,所述挡车板下方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安装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方固定有支撑台凹槽,所述支撑台凹槽中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固定螺栓与挡车板相连接,所述连接板下方连接有主推杆。

优选的,所述气缸收缩后,上破胎器和下破胎器的尖端连线位于挡车板两侧斜面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挡车板左右两侧的斜面角度与托块内侧斜面角度一致,二者与水平线夹角均为60°。

优选的,所述支撑台横截面形状为梯形,且支撑台上底形状与支撑台凹槽相同。

优选的,所述主推杆降低至最低点时,挡车板上表面与减速带顶端处于同一水平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可收缩破胎器的升降式路障机设有空心层,内部设置有无线控制器,使该设备可以收到远程控制信号,同时还减轻了挡车板的重量,降低了主推杆所要承受的负重,延长了使用寿命,挡车板左右两侧的斜面角度与托块内侧斜面角度一致,使挡车板在下降后托块可充当限位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对挡车板起到支撑作用,支撑台可在该设备不使用的时候为挡车板承载重力,避免挡车板因为长期车辆驶过产生变形,上破胎器和下破胎器均可收纳至破胎器收纳室内,使其在不使用的时候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损坏,整体构造简单,结构紧凑,原材料使用量也较普通的路障器少,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地面,2、减速带,3、托块,4、基座,5、上破胎器,6、破胎器收纳室,7、下破胎器,8、气缸,9、挡车板,10、空心层,11、空腔,12、支撑台,13、支撑台凹槽,14、无线控制器,15、主推杆,16、连接板,17、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收缩破胎器的升降式路障机,包括地面1、破胎器收纳室6和挡车板9,其特征在于:地面1内设置有基座4,基座4上端固定有托块3,托块3外侧安装有减速带2,破胎器收纳室6内部上方连接有上破胎器5,上破胎器5下方设置有下破胎器7,下破胎器7右侧安装有气缸8,气缸8收缩后,上破胎器5和下破胎器7的尖端连线位于挡车板9两侧斜面的内侧,挡车板9内设置有空心层10,挡车板9左右两侧的斜面角度与托块3内侧斜面角度一致,二者与水平线夹角均为60°,空心层10内固定有无线控制器14,挡车板9下方设置有空腔11,空腔11内安装有支撑台12,支撑台12横截面形状为梯形,且支撑台12上底形状与支撑台凹槽13相同,支撑台12上方固定有支撑台凹槽13,支撑台凹槽13中间设置有连接板16,连接板16通过固定螺栓17与挡车板9相连接,连接板16下方连接有主推杆15,主推杆15降低至最低点时,挡车板9上表面与减速带2顶端处于同一水平线。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可收缩破胎器的升降式路障机时,在不使用的时候,挡车板9与减速带2同时作用起到减速作用,支撑台凹槽13和支撑台12相咬合,挡车板9被托块3固定位置,当需要使用路障功能时,对无线控制器14发射开启信号,无线控制器14控制主推杆15上推,支撑台凹槽13和支撑台12分开,挡车板9上升超出减速带2直至破胎器收纳室6完全露出,接着无线控制器14控制气缸伸长推动上破胎器5和下破胎器7伸出破胎器收纳室6,至此完成路障的展开,这就是该可收缩破胎器的升降式路障机的工作原理。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