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于桥梁的阻尼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1076发布日期:2019-06-26 00:05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专用于桥梁的阻尼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结构抗震设计依靠结构自身的强度和变形来抵抗地震,在小震作用下保证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结构发生损伤,利用结构延性来耗散地震能量;同时结构损伤后,结构刚度和自振周期下降,输入的地震能量降低。传统的基于延性的抗震设计思想,充分利用了结构自身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经济性较好,在世界各国抗震规范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在近年来的地震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设计方法也存在震后结构不易修复,次要构件倒塌破坏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等问题,为了经济合理的解决该问题,各种减隔震技术应运而生。

目前,常用的专用于桥梁的阻尼减震装置,如减隔震支座主要包括: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大摩擦系数抗震支座及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等类型,但均存在一定不足,诸如(1)不能提供抗拔承载力;(2)耐久性差,橡胶易老化,需要定期更换维护;(3)加工制作精度要求高,成本高昂;(4)使用位置受限,只能作为支座使用,不能用于中间节点;(5)可控性差,难以实现分级抗震设计思想等,限制了减隔震支座的大范围推广应用。

因此,寻求性能优异、成本低廉、使用灵活的,既能作为减隔震支座,又可以作为减隔震节点的减震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独特,使用方便,既能作为减隔震支座,又可以作为减隔震节点的减震装置。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专用于桥梁的阻尼减震装置,包括上柱段和下柱段,所述上柱段和下柱段均设置有连接座;所述上柱段的连接座上设置有上缓冲孔,所述下柱段的连接座上设置有下缓冲孔;所述上缓冲孔与所述下缓冲孔均为长条孔,且上缓冲孔与下缓冲孔的夹角在80°至100°之间。

进一步,所述夹角为90°。

进一步,所述上缓冲孔或所述下缓冲孔按缓冲孔的方向分为等数量的两组,两组所述缓冲孔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所述连接座与紧固件之间设置有摩擦片。

进一步,所述摩擦片由黄铜片、石棉、橡胶或橡胶与薄钢板组合或分层叠合制成。

进一步,所述上柱段与所述下柱段均设置有加劲肋,所述加劲肋与所述连接座的紧固面垂直。

进一步,所述上柱段的连接座和所述下柱段的连接座通过螺栓连接副连接。

进一步,所述螺栓连接副为高强度螺栓连接副。

进一步,所述上柱段或所述下柱段的柱状部为圆管、方管或h型等类型的构件中的一种。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使用上述的专用于桥梁的阻尼减震装置的减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上柱段的柱状一端与待固定的梁或柱固定连接;

2)将所述下柱段的柱状一端与另一根待固定的梁或柱固定连接;

3)在所述上柱段的连接座和所述下柱段的连接座之间设置有摩擦片;

4)用若干个所述螺栓连接副穿过所述上缓冲孔和所述下缓冲孔,将所述上柱段的连接座和所述下柱段的连接座紧固连接。

本发明专用于桥梁的阻尼减震装置。该装置具有受力明确、构造简单、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施工速度快等等诸多优点,可以作为减隔震支座或者减隔震节点,应用于新建和既有高层建筑、大跨建筑和桥梁结构等领域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专用于桥梁的阻尼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的专用于桥梁的阻尼减震装置,包括上柱段1、下柱段2,上柱段1和下柱段2均为圆管状,端部均设置有连接座,连接座上设置有长通孔作为缓冲孔。其中,上柱段1上的上缓冲孔4的长度方向与圆管截面的圆周的径向垂直;下柱段2上的下缓冲孔5的长度方向与圆管截面的圆周的径向一致。上柱段1的连接座和下柱段2的连接座通过螺栓连接。

为了得到较高的连接强度,实施例中上柱段1的连接座和下柱段2的连接座通过8套螺栓连接副3连接。当然,根据工程所需要的连接强度,可以减少或增加螺栓连接副3的数量,以增大连接强度或者降低成本。

螺栓连接副3还可以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副3,来减少连接件的数量,减轻整个装置的重量。

为了提高连接强度,还可以如图1所示,在圆管与连接座之间焊接加劲肋;加劲肋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不限于图中的8条。加劲肋的支撑方向应与连接座垂直,以得到更好的支撑效果。

为了提高减震装置的抗震强度,上柱段1的连接座和下柱段2的连接座相接的面设置为摩擦面,两个摩擦面均可以通过喷砂(丸)处理,提高摩擦面的表面硬度,并产生微坑以提高两个摩擦面之间的摩擦系数;还可以采用喷砂(丸)后涂无机富锌漆、喷砂(丸)后生赤锈、钢丝刷清除浮锈等方式处理。

螺栓连接副3包括螺杆、螺母和垫片;在上柱段1的连接座和下柱段2的连接座之间增设设置摩擦片便于调整摩擦力的大小。

摩擦片形状与连接座相同或相配;与缓冲孔对应的地方也开设有通孔。摩擦片可以用黄铜片,也可以是石棉片、橡胶片制成,或者由上述几种材料组合制成;也可以用橡胶与薄钢板组合或分层叠合制成。

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减震装置,在遇到地震、泥石流等灾害时,减震机理如下所述:

a、小震时,减震装置所受剪切力较小,上柱段1和下柱段2通过弹性变形抵抗破坏能量;

b、中震和大震时,随着减震装置所受剪切力增大,上柱段1的连接座和下柱段2的连接座之间发生滑动,通过摩擦滑移耗散破坏能量;

c、由于上缓冲孔4与下缓冲孔5之间相互垂直,使得无论剪切力从哪个方向施加,都可以分解为沿上缓冲孔4与下缓冲孔5方向的分力,通过滑动将该分力耗散。通过调整缓冲孔的长度可以设置结构极限滑移位移的大小;以达到耗散破坏能量和降低永久变形的程度,便于灾后恢复;

d、通过调整高强度螺栓的数量和直径大小控制支座节点抗拔承载力的大小;

e、通过调整连接座的摩擦面形式、高强螺栓数量和预紧力大小、摩擦片材料和厚度改变减震装置滑移荷载和抗侧刚度的大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专用于桥梁的阻尼减震装置,包括上柱段和下柱段,所述上柱段和下柱段均设置有连接座;所述上柱段的连接座上设置有上缓冲孔,所述下柱段的连接座上设置有下缓冲孔;所述上缓冲孔与所述下缓冲孔均为长条孔,且上缓冲孔与下缓冲孔的夹角在80°至100°之间。本发明专用于桥梁的阻尼减震装置。该装置具有受力明确、构造简单、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施工速度快等等诸多优点,可以作为减隔震支座或者减隔震节点,应用于新建和既有高层建筑、大跨建筑和桥梁结构等领域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薛思源;张利;董方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薛思源
技术研发日:2017.12.16
技术公布日:2019.06.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