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道路障装置及机动车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5995发布日期:2018-09-11 19:51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机动车道路障装置及机动车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交通越来越拥挤,一些城市主干道车道均设置有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以使得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别在各自的车道上快速行驶。但是经常有一些市民将非机动车骑到机动车道上行驶,与机动车抢道,不仅会造成机动车道拥堵,而且很容易与机动车发生碰撞,引发交通事故。

因此,亟需研制一种机动车路障装置,以阻止市民将非机动车骑到机动车道上,疏解机动车道的车流,减少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碰撞的发生,避免交通事故的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道路障装置,以缓解一些市民将非机动车骑到机动车道上行驶,不仅会造成机动车道拥堵,而且很容易与机动车发生碰撞,引发交通事故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包括多个路障单体,多个路障单体依次连接,相邻所述路障单体之间形成有非机动车卡陷槽,所述非机动车卡陷槽的宽度大于非机动车车轮的宽度,小于机动车车轮的宽度;所述路障单体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板面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板面,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承重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且所述承重板的板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板面相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路障单体还包括承载台,所述承载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所述承重板的下方,用于为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所述承重板提供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台设置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非机动车卡陷槽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台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一肩台和第二肩台。

进一步的,所述承重板的宽度为80~140mm。

进一步的,所述非机动车卡陷槽的宽度为80~140mm,长度为500~900mm,深度为200~400mm。

进一步的,所述非机动车卡陷槽的宽度为100mm,长度为700mm,深度为300mm。

进一步的,所述机动车道路障装置还包括路面还原块,所述路面还原块与所述非机动车卡陷槽相匹配,且与所述非机动车卡陷槽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路障单体由钢砼或工程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道系统,以缓解一些市民将非机动车骑到机动车道上行驶,不仅会造成机动车道拥堵,而且很容易与机动车发生碰撞,引发交通事故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动车道系统,包括多个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多个所述机动车道路障装置均埋设于机动车道路面下,且在机动车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通过相邻路障单体之间形成有非机动车卡陷槽,使得机动车的车轮能够在非机动车卡陷槽上顺利行驶,而非机动车车轮车轮则会卡陷于非机动车卡陷槽中,从而阻止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行驶,以疏解机动车道的车流,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碰撞的发生,避免交通事故的出现。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能够根据机动车道路面的宽度,选择适当数量的路障单体进行连接,方便快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动车道系统,通过在机动车道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使得机动车的车轮能够从非机动车卡陷槽上顺利行驶,而非机动车车轮车轮则会卡陷于非机动车卡陷槽中,从而阻止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行驶,以疏解机动车道的车流,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碰撞的发生,避免交通事故的出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路障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路障单体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机动车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路障单体;101-第一支撑板;102-第二支撑板;103-承重板;104-承载台;105-排水孔;106-第一肩台;107-第二肩台;200-非机动车卡陷槽;300-机动车道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路障单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路障单体的俯视图;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动车道路障装置,包括多个路障单体100,多个路障单体100依次连接,相邻路障单体100之间形成有非机动车卡陷槽200,所述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的宽度大于非机动车车轮的宽度,小于机动车车轮的宽度;所述路障单体100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01和第二支撑板102,第一支撑板101的板面平行于第二支撑板102的板面,第一支撑板101和第二支撑板102之间设置有承重板103,承重板10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01固定连接,承重板103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板102固定连接,且承重板103的板面与第一支撑板101的板面相垂直。

开车的司机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行车过程中,不断有市民将电瓶车、自行车或三轮车等非机动车骑到机动车道上,与机动车抢道,不仅会造成机动车道拥堵,而且很容易与正在行驶的机动车发生碰撞,酿成交通事故。

为了避免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制一种路障,使得机动车能够顺利行驶通过,而非机动车则不能顺利通行,以促使市民不再将电瓶车、自行车或三轮车等骑到机动车道上行驶,以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发生碰撞,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市民的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通过相邻路障单体100之间形成有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使得机动车的车轮能够在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上顺利行驶,而非机动车车轮车轮则会卡陷于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中,从而阻止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行驶,以疏解机动车道的车流,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碰撞的发生,避免交通事故的出现。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通过多个路障单体100依次连接,埋设于机动车道的宽度方向,并可根据机动车道的宽度,确定路障单体100的数量,以阻止非机动车从非机动车道进入机动车道行驶,安装方便快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在本实施例中,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的宽度大于非机动车车轮的宽度,小于机动车车轮的宽度。

非机动车包括自行车、电瓶车和三轮车等,这些非机动车的车轮的宽度均较窄,而机动车包括轿车、卡车和挂车等,这些机动车的车轮的宽度均较宽。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通过改变机动车道的通行端面大小来阻碍机动车的行驶,由于机动车的车轮的宽度大于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的宽度,机动车能够在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上顺利行驶,而由于非机动车的车轮宽度较窄,当非机动车通过非机动车卡陷槽200时,非机动车车轮会卡陷于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中,使得非机动车无法在机动车道上行驶,从而避免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碰撞,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如图2和图3所示,路障单体100包括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和承重板103,承重板103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01固定连接,承重板103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板102固定连接,以保持承重板103的位置稳定性,使得承重板103在机动车车轮的碾压下,也不会发生位置偏移。

如图1所示,相邻路障单体100连接后,多个第一支撑板101依次连接,多个第二支撑板102依次连接,相邻的两个承重板103、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板101和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板102围合成非机动车卡陷槽200。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由多个路障单体100依次连接而成,简化了机动车道路障装置的制备工艺,降低了制备难度,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路障单体100还包括承载台104,承载台104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和承重板103的下方,用于为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和承重板103提供支撑。

为了便于将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埋设于机动车道的路面下,本实施例提供的路障单体100还包括承载台104,承载台104用于为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和承重板103提供稳定支撑。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承重板103位于承载台104的中部。

将承重板103位于承载台104的中部,以使得承重板103与承载台104的连接更加稳定。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承载台104上设置有排水孔105,排水孔105与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相连通。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埋设于机动车道路面下,遇到雨雪天气,大量的雨水会流入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中,本实施例提供的路障单体100在承载台104上设置有排水孔105,排水孔105与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相连通,以通过排水孔105将流入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中的雨水进行收集和排出,从而避免大量的雨水积聚于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中,影响机动车道的正常使用。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排水孔105为半圆形,以便于将雨水快速排出。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承载台104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一肩台106和第二肩台107。

为了保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在机动车的碾压下保持稳定和便于在机动车道路面下进行施工,本实施例提供的路障单体100,在承载台104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肩台106,在承载台10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肩台107,通过设置第一肩台106和第二肩台107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与机动车道路面连接的更稳定。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承重板103的宽度为80~140mm。

为了保持承重板103的抗压强度,承重板103需要保持一定的宽度,经多次试验证明,当承重板103的宽度小于80mm时,承重板103的抗压强度较小,在重型卡车的碾压下,极易发生断裂,影响机动车道路障装置的正常使用;当承重板103的宽度大于140mm时,非机动车的车轮能够从承重板103上顺利行驶通过,无法阻止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行驶。

在本实施例的更优选实施方式中,承重板103的宽度为100mm。

经多次试验证明,承重板103的宽度为100mm时,既能够保证承重板103的抗压强度,又能够避免非机动车在承重板103上行驶。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的宽度为80~140mm,长度为500~900mm,深度为200~400mm。

普通机动车轮的宽度为145~285mm,非机动车车轮的宽度为20-80mm,当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的宽度为80-140mm时,既能够使机动车车轮在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上顺利通过,又能够将非机动车的车轮卡陷,达到阻止非机动车在机动车车道上行驶的目的。

普通非机动车的长度为1~1.6m,为了避免非机动车整体陷入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中,给骑行非机动车的市民带来人身伤害,将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的长度设置为500~900mm。

在本实施例中,将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的深度设定为200~400mm,既能够使非机动车的车轮卡陷,又能够避免给骑行非机动车的市民带来伤害。

在本实施例的更优选实施方式中,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的宽度为100mm,长度为700mm,深度为300mm。

经多次试验证明,当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的宽度为100mm,长度为700mm,深度为300mm时,既能够将非机动车的车轮卡陷其中,又能够避免给非机动车的骑行人员造成人身伤害,非机动车骑行人员下车将车轮即可将车轮从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中抬出,然后到非机动车道上继续行驶。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还包括路面还原块(未图示),路面还原块与非机动车卡陷槽200相匹配,且与非机动车卡陷槽200可拆卸连接。

当机动车道的性质发生改变或者遇到其它情况无需在机动车道路面上设置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时,将路面还原块放置于路面卡陷槽中,机动车道路面即恢复常规路面形态。

将路面还原块与非机动车卡陷槽200可拆卸连接,以便于需要在机动车道上设置机动车道路障装置时,将路面还原块从非机动车卡陷槽200中拔出即可,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路障单体100由钢砼或工程塑料制成。

工程塑料是指被用做工业零件或外壳材料的工业用塑料,是强度、耐冲击性、耐热性、硬度及抗老化性均优的塑料工程塑料是指在工程中做结构材料的塑料,这类塑料一般具有较高机械强度,或具备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性等良好性能,因而可代替金属做某些机械零件。常热塑性工程塑料的性能和应用也很多,如聚酰胺、聚四氟乙烯、ABS塑料、聚甲醛、聚碳酸酯等。

通过采用钢砼或工程塑料为原料制备机动车道路障装置,既能够使机动车道路障装置保证足够的抗压强度,又造价低廉,能够有效降低机动车道路障装置的制备成本。

实施例2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机动车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动车道系统,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改进,实施例1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道系统包括多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机动车道路障装置,多个机动车道路障装置均埋设于机动车道路面300下,且在机动车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道系统中,多个机动车道路障装置均埋设于机动车道路面300下,且承重板103的上表面与机动车道路面300齐平,以便于机动车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道系统上顺利行驶。

通过在机动车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机动车道路障装置,以使得非机动车骑行者无法进入机动车道骑行,从而有效疏解机动车道的车流,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碰撞的发生,避免交通事故的出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