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过滤作用的透水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3946发布日期:2018-06-15 23:03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过滤作用的透水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路砖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具有过滤作用的透水砖。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国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透水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有的透水砖中,通常由材质为普通碎石的多孔混凝土材料经压制成形后,用于一般街区人行步道、广场等。但综合现代城市问题复杂,大气中充斥着许多化学污染物,导致雨水中的污染物组分越显复杂,显然现有的透水砖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城市环境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过滤作用的透水砖,用于解决越显复杂的雨水污染组分。同时还解决降雨量过大时路面积水过多无法快速排入下水道的问题。结构简单,适用性强,还可快速将透水砖铺成路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过滤作用的透水砖,包括透水砖砖体,所述砖体顶面设有两个以上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沿高度方向上设有透水孔,所述透水孔内自上而下分为:由单级配的碎石粘接而成的透水面层以及由活性炭颗粒构成的过滤吸附层;所述透水面层的碎石间空隙为0.4mm~0.8mm,所述过滤吸附层的活性炭颗粒间空隙为0.1mm~0.5mm。所述转体的尺寸为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中的一种,变长可采用200mm、400mm、600mm或800mm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过滤作用的透水砖,包括透水砖砖体,所述砖体由混凝土材料压制成形,用于为所述透水砖提供固定框架以满足透水砖受力不会发生崩坏。所述砖体顶面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沿高度方向上设有透水孔,所述透水孔用于雨水进入透水砖体内部后进行过滤;所述第一连接槽还可形成凹凸路面,防止居民在由所述透水砖形成的路面上打滑摔倒。

所述透水孔内部自上而下分为:透水面层和过滤吸附层。所述透水面层由单级配的碎石粘接而成,碎石间的空隙为0.4mm~0.8mm,用于将雨水中的固体杂质进行一次过滤;在进行一次过滤后,雨水到达由活性炭颗粒构成的过滤吸附层,所述活性炭颗粒间的空隙为0.1mm~0.5mm,活性炭能去除雨水中产生臭味的物质、色素等有机物,对雨水进行吸附过滤。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槽包括:垂直于砖体顶面的竖直层和环绕竖直层的斜面,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槽的斜面构成第一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连接槽包括:竖直层和斜面;所述竖直层垂直于砖体顶面,所述透水孔设于竖直层中,所述斜面环绕竖直层设置;为了避免在天晴时居民随意丢弃的杂物或烟灰等进入透水砖内,堵塞透水孔内狭小的空隙,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槽的斜面构成第一凹槽,烟灰等杂物顺着斜面滑入第一凹槽内,同时,当降雨量过大时,透水砖过水的速度远远小于降雨的速度,基于此,所述第一凹槽在降雨时,形成水流通道,辅助将雨水导入城市下水道中。

优选地,所述砖体为长方体,所述竖直层为方形,所述斜面与透水砖顶面夹角为30°~45°。

一般的透水砖结构中,为了满足不同的道路的需求,透水砖砖体可制造成各种适合实际需求的形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透水砖砖体为长方体,当若干的透水砖铺成道路时,若干透水砖的第一凹槽形成贯通的水流通道,将通过所述透水砖过滤不了的雨水及时导入城市下水道中。所述竖直层为方形,由于第一连接槽在透水砖顶面竖直设置,当所述斜面与透水砖顶面的夹角过大时,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槽间的间隙过小,不利于雨水流过;当所述斜面与透水砖顶面的夹角过小时,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槽间的间隙过大,易造成灰尘等颗粒物堆积在斜面甚至在透水孔内,造成透水孔的堵塞等情况;基于此,为了尽可能增大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槽间的间距,保证降雨量过大时水流能及时排出,同时不会因为降雨量过大造成雨水涌入透水孔内,造成透水孔内塞闭,所述斜面与透水砖顶面的夹角为30°~45°。

优选地,所述砖体在一个侧面设有第二连接槽,在所述第二连接槽所在侧面对立的侧面设有与第二连接槽结构相匹配的第二凹槽。

为了将相邻的两匹透水砖更好的固定,同时可将所述透水砖快速铺成道路,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透水砖砖体的一个侧面设有第二连接槽,同时在其对立的侧面设有与第二连接槽结构相匹配的第二凹槽;当使用所述透水砖进行快速铺路时,相邻的两匹透水砖通过第二连接槽与第二凹槽相互匹配,将两匹透水砖固定在同一平面,并通过如此方式,将若干所述透水砖快速铺成道路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槽为T型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好的将相邻的两匹透水砖固定在同一个平面,所述第二连接槽为T型凸起。T型凸起在结构上,设有与轴向相对垂直的两端凸起,配合与T型凸起相匹配的第二凹槽,相邻的两匹透水砖能够不借助其他固件即可固定于同一平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槽设于所述透水砖的一个短侧面。

在透水砖路面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砖块的错动,往往将相邻砖块的短侧面对齐,同时将砖块的长侧面错位半截铺设。基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连接槽设于所述透水砖砖体的一个短侧面;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凹槽设于与第二连接槽所在侧面对立的另一侧面,因此,第二凹槽设于透水砖的另一个短侧面。当使用所述透水砖铺设路面时,将若干透水砖通过第二连接槽与第二凹槽相配合固定于同一平面,更好的固定了相邻的两匹透水砖;同时将所述透水砖用于快速铺设路面时,通过第二连接槽与第二凹槽,将相邻的两匹透水砖快速固定于同一平面,形成便捷平铺路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槽的侧面为弧形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连接槽为T型凸起。所述T型凸起中,其“一”的一侧的两个侧面既可为方形面,又可为弧形面。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好的通过第二连接槽与第二凹槽配合将相邻的两匹透水砖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槽的侧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相较于方形面,能够避免方形面因为存在较多的直角,容易因直角碰撞而影响第二连接槽与第二凹槽的固定程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兼顾过滤性能,对雨水中存在的污染物进行初步的过滤;

(2)本实用新型还利用凹槽结构,在降雨量过大时形成雨水通道,快速将雨水排入城市下水道内,防止路面积水;

(3)本实用新型还利用砖体顶面凹凸结构,防止居民行走时打滑摔倒;

(4)本实用新型还结合T型凸起以及与之结构相匹配的凹槽,能够快速将透水砖相互固定,形成快速路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砖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砖体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砖体顶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槽与第二凹槽结构设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两匹透水砖固定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连接槽;11-透水孔;111-透水面层;112-过滤吸附层;12-竖直层;13-斜面;131-第一凹槽;21-第二连接槽;22-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过滤作用的透水砖,所述透水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由混凝土材料压制成形,用于为所述透水砖提供固定框架以满足所述透水砖受力不会发生崩坏。所述砖体规格为长400mm*宽200mm*高50mm。所述透水砖顶面按照长*宽方向设有8*4个第一连接槽1,所述第一连接槽1沿高度方向上设有贯穿砖体的透水孔11,所述透水孔11用于雨水进入透水砖体内部后进行过滤;所述第一连接槽1还可形成凹凸路面,防止居民在由所述透水砖形成的路面上打滑摔倒。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水孔11内部自上而下分为:透水面层111和过滤吸附层112;所述透水面层111与过滤吸附层112的厚度均为25mm。所述透水面层111由单级配的碎石粘接而成,碎石间的空隙为0.4mm~0.8mm,用于将雨水中的固体杂质进行一次过滤;在进行一次过滤后,雨水到达由活性炭颗粒构成的过滤吸附层112,所述活性炭颗粒间的空隙为0.1mm~0.5mm,活性炭能去除雨水中产生臭味的物质、色素等有机物,对雨水进行吸附过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结合附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槽1包括:竖直层12和斜面13;所述竖直层12厚度为10mm,竖直层12垂直于透水砖顶面,所述透水设于竖直层12中,所述斜面13环绕竖直层12设置;为了避免在天晴时居民随意丢弃的杂物或烟灰等进入透水砖内,堵塞透水孔11内狭小的空隙,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槽1的斜面13构成第一凹槽131,烟灰等杂物顺着斜面13滑入第一凹槽131内;同时,当降雨量过大时,透水砖过水的速度远远小于降雨的速度,在雨季易造成路面的积雨,基于此,所述第一凹槽131在降雨时,亦可形成水流通道,辅助将雨水导入城市下水道中。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一般的透水砖结构中,为了满足不同的道路的需求,透水砖主体可制造成各种适合实际需求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水砖主体为长方体,当若干的透水砖铺成道路时,若干透水砖的第一凹槽131形成贯通的水流通道,将通过所述透水砖过滤不了的雨水及时导入城市下水道中。所述竖直层12为方形,透水孔11的尺寸为10mm*10mm,由于第一连接槽1在透水砖顶面竖直设置,当所述斜面13与透水砖顶面的夹角过大,例如为89°时,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槽1间的间隙过小,不利于雨水流过;当所述斜面13与透水砖顶面的夹角过小,例如为1°时,此时斜面13可视为不存在,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槽1间的间隙过大,易造成灰尘等颗粒物堆积在斜面13甚至在透水孔11内,造成透水孔11的堵塞等情况,且不存在惯性通道,不利于雨水等沿第一凹槽131流出;基于此,为了尽可能增大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槽1间的间距,保证降雨量过大时水流能及时排出,同时不会因为降雨量过大造成雨水涌入透水孔11内,造成透水孔11内塞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斜面13与透水砖顶面的夹角为30°。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到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结合附图4所示,为了将相邻的两匹透水砖更好的固定,同时可将所述透水砖快速铺成道路,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透水砖的一个侧面设有第二连接槽21,同时在其对立的侧面设有与第二连接槽21结构相匹配的第二凹槽22;当使用所述透水砖进行快速铺路时,相邻的两匹透水砖通过第二连接槽21与第二凹槽22相互匹配固定,将两匹透水砖固定在同一平面,并通过如此方式,将若干所述透水砖快速铺成道路面,快速形成透水砖路面。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结合附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将相邻的两匹透水砖固定在同一个平面,所述第二连接槽21为T型凸起。T型凸起在结构上,设有与轴向相对垂直的两端凸起,所述凸起配合与第二凹槽22内的凹陷相配合,相邻的两匹透水砖能够不借助其他固件即可固定于同一平面。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结合附图4所示,在透水砖路面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砖块的错动,往往将相邻砖块的短侧面对齐,同时将砖块的长侧面错位半截铺设。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槽21设于所述透水砖的一个短侧面;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凹槽22设于与第二连接槽21所在侧面对立的另一侧面,因此,第二凹槽22设于透水砖的另一个短侧面。当使用所述透水砖铺设路面时,将若干透水砖的短侧面通过第二连接槽21与第二凹槽22相配合固定于同一平面,更好的固定了相邻的两匹透水砖;同时将所述透水砖用于快速铺设路面时,通过短侧面的第二连接槽21与第二凹槽22,将相邻的两匹透水砖快速固定于同一平面,形成便捷平铺路面。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结合附图4、附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槽21为T型凸起。所述T型凸起中,其“一”的一侧的两个侧面既可为方形面,又可为弧形面。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通过第二连接槽21与第二凹槽22配合将相邻的两匹透水砖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槽21的侧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相较于方形面,能够避免方形面因为存在较多的直角,容易因直角碰撞而影响第二连接槽21与第二凹槽22的固定程度从而造成相邻的两匹透水砖固定不问题,造成错位滑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