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稳基层施工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6991发布日期:2018-07-11 01:28阅读:28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施工模板,属于路面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水稳基层施工模板。



背景技术:

水稳基层在施工工程中,为了确保边部的压实度和美观,在边部需要设置模板进行支护,现有的土模板和木模板的应用存在以下的问题:(1)使用土模时操作时间长,需要人工多,且由于边部土吸收水稳中水分导致边部强度不足; (2)使用木模板时,模板较重移动困难;模板支护不牢固易变形,影响边部质量。此外也有水稳基层在施工工程中使用槽钢作为模板,在槽钢上设置旋转支撑架,使用时需将支撑架旋出,但可旋转的支撑架对模板的支撑力不牢固,模板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位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稳基层施工模板,旨在解决目前操作时间长、边部支撑强度不足、模板移动困难、支护不牢固的问题,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支撑强度高、轻便、支护牢固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水稳基层施工模板,包括槽钢、固设在所述槽钢上的沿槽钢的长度方向布置的至少两排预留套筒、用于与所述预留套筒可拆卸连接的斜撑、固设在所述斜撑一端的钢钎套筒以及用于将所述钢钎套筒固定在所述槽钢的安装平面上的钢钎;所述预留套筒布置在槽钢的腹板内侧且所述预留套筒的轴线与所述槽钢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斜撑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预留套筒插接固定的折弯部。

进一步地,所述预留套筒在槽钢腹板内侧呈矩阵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预留套筒在槽钢腹板内侧设置两排,所述斜撑数量为两根且均与所述钢钎套筒固定连接,两根所述斜撑与所述槽钢构成三角形。

进一步地,所述斜撑与所述钢钎套筒为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预留套筒在槽钢腹板内侧每排设置3个,中间的所述预留套筒位于所述槽钢的中部,两侧的所述留套筒距端部的距离为所述槽钢总长度的1/6。

进一步地,所述折弯部与所述斜撑的夹角为直角。

进一步地,所述斜撑的弯角为直角。

进一步地,所述钢钎一端呈尖状;所述钢钎为光面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槽钢一端设有用于连接相邻槽钢的两根端头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槽钢的长度3米,所述槽钢的宽度比水稳基层厚度小 1~2c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稳基层施工模板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述预留套筒布置在槽钢的腹板内侧且与槽钢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斜撑的弯角穿入槽钢的预留套筒内,再将钢钎穿入钢钎套筒中,即可定入路基中固定,组装使用操作简单、快捷,且易于移动,使用过程中可以减少人工,从而降低成本;由于预留套筒的布置方向与槽钢长度方向平行,所以当斜撑的弯角穿入预留套筒时,斜撑能够稳固不动,当钢钎固定于路基后,即可保证槽钢的位置固定,使槽钢的支撑强度提高,且牢固、不易变形,不影响水稳基层的边部质量;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组成为槽钢、预留套筒、斜撑、钢钎套筒、钢钎,总体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槽钢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侧视示意图。

1 槽钢

2 预留套管

3 斜撑

4 钢钎

5 钢钎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稳基层施工模板进行说明。所述水稳基层施工模板,包括槽钢1、固设在所述槽钢1上的沿槽钢1的长度方向布置的至少两排预留套筒2、用于与所述预留套筒2可拆卸连接的斜撑3、固设在所述斜撑3一端的钢钎套筒5以及用于将所述钢钎套筒5固定在所述槽钢1的安装平面上的钢钎4;所述预留套筒2布置在槽钢1的腹板内侧且所述预留套筒2的轴线与所述槽钢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预留套筒2布置在槽钢1的腹板内侧且与槽钢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斜撑3的弯角穿入槽钢1的预留套筒2内,再将钢钎4穿入钢钎套筒5中,即可定入路基中固定,组装使用操作简单、快捷,且易于移动,使用过程中可以减少人工,从而降低成本;由于预留套筒2 的布置方向与槽钢1长度方向平行,所以当斜撑3的弯角穿入预留套筒2时,斜撑3能够稳固不动,当钢钎4固定于安装平面后,即可保证槽钢1的位置固定,使槽钢1的支撑强度提高,且牢固、不易变形,不影响水稳基层的边部质量;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组成为槽钢1、预留套筒2、斜撑3、钢钎4、钢钎套筒5,总体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加工。

斜撑3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预留套筒2插接固定的折弯部,使用时,将该折弯部直接穿入预留套筒2即可,操作方便、快捷,可减少人工成本。

预留套筒2在槽钢1腹板内侧呈矩阵排列,即预留套筒2在竖直方向一一对应,该结构设计可以使斜撑3弯部穿入预留套筒2后,斜撑3的平面与地面垂直,进而使钢钎套筒5与地面垂直,钢钎4穿入钢钎套筒5固定于安装平面时可以实现竖直固定,使钢钎4的安装更牢固,进而使斜撑3以及槽钢1更为稳固,起到更佳的支撑作用。

预留套筒2在槽钢1腹板内侧设置两排,斜撑3数量为两根且均与钢钎套筒5固定连接,两根斜撑3与槽钢1构成三角形,该结构设计简单,而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可以使槽钢1更稳固,能够给水稳基层提供更大的支撑力。

斜撑3与所述钢钎套筒5为焊接固定,该连接方式最为简易而牢固,经济耐用。

预留套筒2在槽钢1腹板内侧每排设置3个,中间的预留套筒2位于槽钢 1的中部,两侧的预留套筒2距端部的距离为槽钢1总长度的1/6,三个预留套筒2可以均匀承担水稳基层对外的压力,避免模具移位或变形。

斜撑3的折弯部与斜撑3的夹角为直角,当斜撑穿入预留套筒2时,两根斜撑3所形成的平面垂直于槽钢1,可以给槽钢1提供最稳固的支撑,使槽钢固定得更稳定。

钢钎4一端呈尖状,更容易深入固定于安装平面。钢钎4为光面钢筋,使钢钎4更容易穿过钢钎套筒5,也更容易被敲入安装平面。

槽钢1一端设有用于连接相邻槽钢的两根端头钢筋,当固定好一节模板后,下一节模板与第一节对齐,并用端头钢筋将两端槽钢1的端部连接,如此反复,即可连接成更长的施工模板组,可以同时对更大的地面或更长的路面进行水稳基层的铺设。

槽钢1的长度3米,既不会因为长度过短而需要过度频繁地连接各节模板,也不会因为槽钢1过长而使其移动困难;槽钢1的宽度比水稳基层厚度小 1~2cm,在水稳基层混合料摊铺后的多次碾压过程中,可以使每次碾压均以基层平面与模板厚度一致为基准,从而有效地控制基层的厚度及基层表面的平整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a.先将槽钢1按照测量点位竖立,将斜撑3的弯角分别穿入槽钢1的预留套筒2中;

b.将钢钎4穿入与斜撑3连接的钢钎套筒5中,定入路基中固定;

c.固定好一节模板后,下一节模板与第一节对齐,并用端头钢筋将两端槽钢1的端部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