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结构及扫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2923发布日期:2018-08-31 20:34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承载结构及扫路机。



背景技术:

扫路机是一种小型扫路设备,适用于狭窄街道、胡同、人行道、广场、公园等场合,并常同时配置多种功能,例如利用前置附件实现草坪修剪、清扫、除雪等功能,利用后置附件实现垃圾箱、撒布机、承载平台等功能。

基于扫路机的应用场合特性,扫路机通常具有体积小、布置紧凑、灵活、节能、有封闭驾驶室等特点。因此,扫路机会因受空间限制而主要在后车布置各种各样的功能部件。而根据功能部件的不同和布置方式,其后车承载结构往往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例如后车动力装置安装、维修维护、垃圾箱承载、后车机具附件更换等。

现有的后车承载支架多为固定式,支架内部空间很有限,一般只能选用小型发动机。相比进口发动机,同等国产发动机价格低廉但尺寸要大,小空间很大程度限制了动力系统的选用;此外,安装时必须从上或从侧面空间放入车架内侧,空间小安装困难;且后续维修保养很不方便。另外,垃圾箱承载支架以固定方式焊接或安装在底盘上,对于垃圾箱容积和载重量较大的扫路机来说,垃圾箱体的举升油缸尺寸也相对较大,因此无法与举升支架与垃圾箱体一起布置在上车。因此,拆卸箱体时,需要先将举升支架下铰点拆开,再将内侧的举升油缸上铰点拆开,才能拆卸垃圾箱体。而此时举升油缸需搁置在底盘承载架上,拆卸很麻烦,限制了后车多功能机具的快速更换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承载结构及扫路机,能够降低动力系统的选择限制,简化动力系统的安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承载结构,包括:底盘框架、底盘支架和翻转架,所述底盘支架固定在所述底盘框架上,并与所述底盘框架共同形成用于安装动力系统的容置空间,所述翻转架位于所述底盘支架上方,且所述翻转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底盘支架的上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底盘支架在所述底盘支架的上方翻转预设角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盘支架的上部形成可拆卸的连接,并能够对上装总成形成支撑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架能够与所述上装总成形成可拆卸的连接,以实现所述上装总成相对于所述承载结构的整体拆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架的一端与所述上装总成形成易拆式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装总成形成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易拆式连接包括基于插销的插销连接或基于搭扣的搭扣连接,和/或所述固定连接包括基于螺栓的螺栓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架包括两个侧梁和连接所述两个侧梁的多个连接梁,所述两个侧梁能够对上装总成形成支撑作用,所述两个侧梁的同一侧端部通过销轴铰接在所述底盘支架的上部设置的铰接座上,所述两个侧梁和/或所述多个连接梁与所述底盘支架形成可拆卸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侧梁具有能够与所述上装总成滑动配合的滑动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侧梁上还设有定位部,能够在与所述上装总成进行连接时对所述上装总成进行定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两个侧梁,且相对于所述两个侧梁的承载表面向上凸起的定位凸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铰接座包括设有销轴孔的耳板结构,所述耳板结构上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上装总成的内凹区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扫路机,包括:上装总成和前述的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置在所述扫路机的后部,且所述翻转架的一端位于靠近所述扫路机的后部一侧,所述上装总成通过所述翻转架进行支撑,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承载结构整体拆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装总成包括垃圾箱体、举升支架和举升油缸,所述垃圾箱体安装在所述举升支架的上部,所述举升油缸连接在所述垃圾箱体和所述举升支架之间,且位于靠近所述扫路机的后部一侧,能够驱动所述垃圾箱体相对于所述举升支架向后方翻转预设角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举升支架采用下沉式结构,所述举升油缸的下端低于所述举升支架与所述翻转架的支撑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支架的上部设置有与翻转架的一端铰接的铰接座,所述铰接座包括设有销轴孔的耳板结构,所述耳板结构上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举升支架上连接所述举升油缸的下端的内凹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举升支架包括水平框架和支杆,所述支杆垂直连接在所述水平框架的后端,所述支杆的下端位于所述水平框架的下方,并与所述举升油缸的一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架包括具有定位部的两个侧梁,所述举升支架上还设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定位结构,以实现所述举升支架相对于所述翻转架的定位。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底盘支架的上方设置了可上方翻转预设角度的翻转架,且底盘支架与底盘框架共同形成用于安装动力系统的容置空间,当需要安装或拆卸动力系统时,操作人员可将翻转架从底盘支架上方翻开,然后就能够进行动力系统的安装。这样翻转结构可以为动力系统安装提供便利的空间,简化动力系统的安装,因此能够降低了动力系统的选择限制,扩大了动力系统选用范围。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承载结构的一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翻转架处于翻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扫路机的一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扫路机实施例中的上装总成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图4实施例中上装总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承载结构的一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所示的翻转架的翻转状态,本实施例中的承载结构包括:底盘框架1、底盘支架2和翻转架3。底盘支架2固定在底盘框架1上,并与底盘框架1共同形成用于安装动力系统的容置空间S。翻转架3位于底盘支架2上方,且翻转架3的一端铰接在底盘支架2的上部,能够相对于底盘支架2在底盘支架2的上方翻转预设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底盘支架的上方设置了可上方翻转预设角度的翻转架,而底盘支架与底盘框架共同形成用于安装动力系统的容置空间。相比于现有的固定式底盘承载支架只能将动力系统从上面或侧面的车架间隙放入车架内侧的限制,本实施例在需要进行动力系统的安装时,可以将翻转架从底盘支架上方向上翻开,并从底盘支架的开放顶部进行动力系统的安装,这样就可以实现较大尺寸的动力系统的便利安装,降低动力系统的选择限制,扩大了动力系统选用范围。对于目前国产发动机尺寸较大但价格低廉的现状,本实施例可以实现此类发动机的安装,并且也未为动力系统提供了更大的后续维护空间。

翻转架3除了可在铰接端实现相对于底盘支架2的翻转之外,其另一端还可以与底盘支架2的上部形成可拆卸的连接,以便在需要时可以整体卸下。翻转架3设置在底盘支架2的上方,还能够对上装总成形成支撑作用。为了使翻转架3对上装总成的支撑更加稳定,且便于拆装,可以将翻转架3与上装总成形成可拆卸的连接,以实现上装总成相对于承载结构的整体拆装。当使用者需要在底盘上安装上装总成,或者更换新的上装总成时,可以将上装总成与翻转架3进行可拆卸的连接,以便后续更换或拆卸时便于将上装总成卸下。

上装总成与翻转架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包括采用螺栓连接、卡接、扣接等各种方式,在图1所示的承载结构以及图3所示的扫路机实施例中示出了一种可拆卸连接的具体形式,即翻转架3的一端与上装总成形成易拆式连接,另一端与上装总成形成固定连接。这样,当需要安装或者拆卸上装总成时,利用搭扣4这种易拆连接方式来简化装拆操作。这里的易拆式连接可以包括基于搭扣4的搭扣连接,或者基于插销的插销连接,而该固定连接可以包括基于螺栓5的螺栓连接或者其他便于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等。

在图1中,翻转架3可以包括两个侧梁31和多个连接梁32、33和34。两个侧梁31能够对上装总成形成支撑作用,多个连接梁32、33和34可以在侧梁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部位连接两个侧梁31,以形成稳固地支撑框架。为了方便上装总成在翻转架3上的安装调整,两个侧梁31优选具有能够与上装总成滑动配合的滑动表面,这样在进行上装总成安装时,使用者可以利用滑动表面的光滑特点使上装总成在翻转架3上的位置调整更容易也更加方便。

为了使上装总成在翻转架3上的定位和安装更加便利,可以在两个侧梁31上进一步设置定位部,利用定位部在与上装总成进行连接时对上装总成进行定位。这样在定位部的限定作用下,各个连接位置也相应的对齐,操作人员就能够方便的进行两者的连接。参考图1,定位部可以具体包括分别位于两个侧梁31,且相对于两个侧梁31的承载表面向上凸起的定位凸块35。与之配合的,参考图4所示的上装总成实例,在其上装总成的举升支架8上还可以设置与定位部配合的定位结构83,以实现举升支架8相对于翻转架3的定位。对应于侧梁31上的向上凸起的定位凸块35,上装总成上可以设置向上凹入的定位凹槽,以便与该定位凸块35进行配合。

参考图3中的B区域的放大部分,两个侧梁31的同一侧端部通过销轴6铰接在底盘支架2的上部设置的铰接座21上。通过该铰接座21与侧梁31的铰接关系,能够实现翻转架3相对于该铰接座21的向上翻转。在图3中,铰接座21可以具体包括设有销轴孔的耳板结构。该耳板结构具有平行的一对耳板,且耳板结构上形成有用于避让上装总成的内凹区域。该内凹区域可以避让下沉式结构的上装总成的下沉部分,避免与上装总成的运行发生干涉。

翻转架3与底盘支架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在两个侧梁31与底座支架2之间实现,也可以在各个连接梁32,33,34与底座支架2之间实现,或者在两个侧梁31和各个连接梁与底盘支架2都形成可拆卸的连接,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连接梁34作为最靠近铰接座21一侧的连接梁,在其上可以设置搭扣4。而当上装总成在安装时铰接座21如果位于后侧,则可以方便操作人员对搭扣4的操作。

上述承载结构可适用于各类既需要实现承载功能,又需要容置动力系统的作业设备,例如扫路机等。因此参考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扫路机的一实施例的安装结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扫路机,包括上装总成和前述任一种的承载结构的实施例。为了方便上装总成的整体拆装,可以将承载结构设置在扫路机的后部,并使翻转架3的一端位于靠近扫路机的后部一侧,这样可以确保翻转架3具有足够的翻转空间。上装总成可以通过翻转架3进行支撑,并能够相对于承载结构整体拆装。这里的上装总成可以为垃圾箱总成、装载平台或撒布机等,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上装总成来安装到上述承载结构上。

在图3-图5中,示出了扫路机上安装的一种实现垃圾承载以及倾倒等功能的上装总成实例。该上装总成可以包括垃圾箱体7、举升支架8和举升油缸9。垃圾箱体7安装在举升支架8的上部,举升油缸9连接在垃圾箱体7和举升支架8之间,且位于靠近扫路机的后部一侧,能够驱动垃圾箱体7相对于举升支架8向后方翻转预设角度。

这样垃圾箱体7、举升支架8和举升油缸9在装配后形成整体式的上装总成,相比于现有的垃圾箱承载支架在拆卸箱体时需要将举升油缸搁置在底盘承载架上,本实施例所采用的整体式上装总成可以实现整体装卸,拆卸比较方便,有利于扫路机的机具的快速更换与使用,从而提高扫路机的作业效率。

参考图3-图5,举升支架8优选采用下沉式结构,即举升油缸9的下端低于举升支架8与翻转架3的支撑表面。这种下沉式结构能够满足更重更大的垃圾箱所匹配的大行程油缸的尺寸。在图5中,举升支架8可以具体包括水平框架81和支杆82,支杆82垂直连接在水平框架81的后端,支杆82的下端位于水平框架81的下方,并与举升油缸9的一端连接。举升油缸9的该端部也可以铰接在支杆82的下端。参考图3中的B区域的放大部分,对于这种下沉式结构,底盘支架2的上部的铰接座21所包括的耳板结构优选形成有用于避让举升支架8上连接举升油缸9的下端的内凹区域。

在图3的A区域的放大部分,水平框架81的侧边上可以设置安装板811,能够与翻转架3的侧梁31上设置的安装板311通过螺栓5进行固定安装。在图3的C区域的放大部分,水平框架81与翻转架3的连接梁34上设置的连接架41之间通过搭扣4进行易拆式连接。前面已提到翻转架3包括具有定位部的两个侧梁31,则参考图5,举升支架8上还可以设有与定位部配合的定位结构83,以实现举升支架8相对于翻转架3的定位。

下面以图3所示扫路机实施例为例对扫路机上的动力系统的装卸以及上装总成的装卸进行说明。

当操作人员需要进行动力系统的安装、维护或更换时,如果在承载结构上方已经安装了图4中示出的上装总成时,可以将该上装总成的水平框架81与翻转架3之间的螺栓5以及搭扣4松开,并将上装总成整体从翻转架3上拆卸下来。然后将图1中翻转架3中的连接梁32上用于与底盘支架2进行连接的螺栓松开,然后如图2所示的将翻转架3整体向后掀开,露出底盘支架2的上方开放空间。

此时,如果是要安装动力系统,则可以将动力系统直接放入该容置空间S;如果是维护动力系统,则可以该容置空间S内进行维护操作;如果是更换动力系统,则可以先将容置空间S内的动力系统取出,然后放入新的动力系统。待上述操作完毕后,将翻转架3向前翻回至图1所示的位置,然后通过螺栓将连接梁32与底盘支架2进行固定连接。

操作人员根据实际作业需要,将要安装的上装总成(例如图4所示的带有垃圾箱体的上装总成)先提升并放置在承载结构的翻转架3上,然后利用翻转架3上的滑动表面以及定位凸块35进行上装总成在翻转架3的定位操作。当定位完毕后,操作人员可以利用搭扣4和螺栓5将上装总成固定在翻转架3的上方。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