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4517发布日期:2018-12-14 22:29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路锥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交通标识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路锥。



背景技术:

路锥又称交通锥形标,通过橡胶或塑料制成,其主要是警示的作用,是施工现场或道路上一种常见安全设施;现有道路上使用的路锥,一般都是采用空心的结构,空心结构的路锥虽然运输比较方便,但是由于其自身的重量较小,使用时的稳定性较差,受外力作用时很容易发生偏移;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发一种运输及安装方便且使用稳定性好的路锥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运输及安装方便且使用稳定性好的路锥。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路锥,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底座和提拉装置,所述第一桩体呈圆锥状,其下端固定设置有环形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二桩体呈圆台状,其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凹槽和放置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二桩体上端的中间位置,其结构与所述连接块结构相配合,所述放置槽与所述第一桩体的结构相配合,所述第二桩体和所述第一桩体之间通过凹槽和连接块螺纹连接,所述底座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的下端;所述提拉装置包括提手和连接带,所述提手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的外表面,所述提手一端与所述第二桩体的外表面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带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一端与所述第二桩体固定连接,另一端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魔法贴a,所述连接带外表面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与魔法贴a结构相配合的魔法贴b。

所述第一桩体的上端设置有提拉通孔。

所述底座呈圆柱状,其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桩体的最大直径。

所述第一桩体和所述第二桩体与水平面所形成的夹角相同,均为60o

所述第一桩体和所述第二桩体外表面的中间位置均固定缠绕有反光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第二桩体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凹槽和放置槽,本发明在使用时,利用凹槽与连接块之间的螺纹连接,实现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之间的连接,从而完成本发明的安装,本发明在放置时,将第一桩体呈倒置状放置于第二桩体内放置槽中,从而减小了本发明运输时的体积,便于对其进行运输,并且,本发明中第一桩体呈圆锥状,第二桩体呈圆柱状,采用此结构可在第二桩体内部设置放置槽和凹槽的同时,亦有一定的空间填状重物,从而增加其使用时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的路锥采用空心结构,运输虽然方便,但由于重力较小,使用时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在第二桩体的两侧对称设置提手,且提手的一端与第二桩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带固定连接,采用此结构可在本发明运输时,先利用连接带完成第二桩体两侧提手之间的连接,而后通过连接带对本发明进行提拉移动,增加了其运输及移动时的便捷性;

总的,本发明具有运输及安装方便且使用稳定性好的路锥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使用时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未使用时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第二桩体正视图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提拉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中:1、第一桩体11、连接块12、提拉通孔2、第二桩体21、凹槽22、放置槽3、底座4、提拉装置41、提手42、连接带43、魔法贴a44、魔法贴b5、反光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路锥,包括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底座3和提拉装置4,所述第一桩体1呈圆锥状,其下端固定设置有环形的连接块11,所述连接块11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二桩体2呈圆台状,其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凹槽21和放置槽22,所述凹槽21位于所述第二桩体2上端的中间位置,其结构与所述连接块11结构相配合,所述放置槽22与所述第一桩体1的结构相配合,所述第二桩体2和所述第一桩体1之间通过凹槽21和连接块11螺纹连接,所述底座3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2的下端;所述提拉装置4包括提手41和连接带42,所述提手41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2的外表面,所述提手41一端与所述第二桩体2的外表面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带4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42一端与所述第二桩体2固定连接,另一端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魔法贴a43,所述连接带42外表面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与魔法贴a43结构相配合的魔法贴b44。

所述第一桩体1的上端设置有提拉通孔12,通过设置提拉通孔12,便于本发明在使用时进行提拉移动;所述底座3呈圆柱状,其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桩体2的最大直径;所述第一桩体1和所述第二桩体2与水平面所形成的夹角相同,均为60o;所述第一桩体1和所述第二桩体2外表面的中间位置均固定缠绕有反光条5,通过设置反光条5,增加夜间使用时的安全性。

本发明在使用时,先将第一桩体1由第二桩体2内部的放置槽22内取出,而后利用凹槽21与连接块11之间的螺纹连接,实现第一桩体1和第二桩体2之间的连接,从而完成本发明的安装,本发明中第一桩体1呈圆锥状,第二桩体2呈圆柱状,采用此结构可在第二桩体2内部设置放置槽22和凹槽21的同时,亦有一定的空间填装重物,通过填装重物增加第二桩体2的重量,解决了现有的路锥采用空心结构,运输虽然方便,但由于重力较小,使用时稳定性差的问题;本发明在放置或运输时,先将第一桩体1呈倒置状放置于第二桩体2内的放置槽22中,采用此方式可减小本发明运输时的体积,便于对其进行运输,而后,使连接带42设置有魔法贴a43的一端对第二桩体2上未设置连接带42的提手41进行缠绕,并使魔法贴a43和魔法贴b44之间接触并粘连,从而实现连接带42对第二桩体2两侧提手41之间的连接,采用此结构,可通过连接带42对本发明进行提拉移动,增加了其运输及移动时的便捷性;总的,本发明具有运输及安装方便且使用稳定性好的路锥的优点。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路锥,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底座和提拉装置,第一桩体呈圆锥状,其下端固定设置有的连接块,连接块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第二桩体呈圆台状,其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凹槽和放置槽,凹槽的结构与连接块结构相配合,放置槽与第一桩体的结构相配合,底座固定设置于第二桩体的下端;提拉装置包括提手和连接带,提手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第二桩体的外表面,提手一端与第二桩体的外表面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带固定连接,连接带一端与第二桩体固定连接,另一端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魔法贴a,连接带外表面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与魔法贴a结构相配合的魔法贴b;本发明具有运输及安装方便且使用稳定性好的路锥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晓生
技术研发日:2018.06.29
技术公布日:2018.12.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