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0522发布日期:2019-04-02 23:47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薄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沥青混凝土道路养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薄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特性主要影响道路使用性能,对道路安全、行车舒适性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在施工正常的情况下,开放交通初期,路面的防滑能力、平整度都能满足规范和行车要求。而路面长期表面特性关键在于行车和环境因素作用下的衰变速度,其衰变规律受材料组成、荷载大小及作用次数、路面与车辆的相互作用以及水和温度作用等多项因素的影响。对国内高等级公路的使用情况调查表明,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运营后,高等级沥青路面多存在以下问题:①水损害是沥青磨耗层最主要的损害形式之一,其使路表松散,出现坑槽,极大地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②防滑性能衰减迅速。防滑磨耗层使用2~3年后,防滑能力即降至最小值。路面防滑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高等级公路安全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③车辙不仅影响路面平整度,造成辙槽积水,还降低路面整体结构强度,是沥青面层的主要损害之一,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短则2~3年,长则6~8年,就要因车辙损害而大面积维修;④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和沿线学校的教学干扰日益严重,污染区域迅速扩大,当行驶车速超过50 km/h 时,由轮胎与道路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噪声问题更加严重。以上分析表明,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特性研究需进一步深入进行,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要从设计方法、材料选择和级配组成等方面对路面表面特性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由于交通量增加,车速加快及载货重量加大等因素的影响,对道路路面服务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车辆安全、快速、经济地运行提供优良的表面特性并有效地防止其表面特性快速衰变成为国内外道路工程方面的重要研究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较好的构造深度、抗滑性能和密实性能,尤其适合中原地区环境特点。

按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设计方案, 一种薄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包含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沥青混凝土层、第一沥青防水粘结层、中粒式混凝土层、第二沥青防水粘结层、上基层和下基层,其中,沥青混凝土层厚度为2~3cm。

上述的,所述的沥青混凝土层采用玄武岩石料制备而成,矿料级配采用SAC-10型。

上述的,所述的第一沥青防水粘结层采用改性沥青制备而成,矿料级配采用稀浆封层型,厚度为0.5~1.5cm。

上述的,所述的中粒式混凝土层采用石灰岩石料制备而成,矿料级配采用AC-20型,厚度为4~6cm。

上述的,所述的第二沥青防水粘结层采用改性沥青制备而成,矿料级配采用稀浆封层型,厚度为0.5~1.5cm。

上述的,所述的上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制备而成,28d标养强度满足7.0MPa。

上述的,所述的下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制备而成,28d标养强度满足3.5MPa。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双层沥青防水粘结层加薄型沥青混凝土层的设计,不仅可以更好的粘结上下面层,还可以很好的防水,阻止水分渗入,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减少路面病害的发生。经过实验室测试完全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并通过小规模道路铺设试验,薄沥青混凝土试验路段通车两年以来.很少出现路面病害,进一步验证其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性,整个路段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满足当地环境气候条件下路面使用性能的要求,具备显著的技术特点和经济优势,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标号,标号1代表沥青混凝土层,标号2代表第一沥青防水粘结层,标号3代表中粒式混凝土层,标号4代表第二沥青防水粘结层,标号5代表上基层,标号6代表下基层。

下面结合附图和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通过优选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参见图1所示,一种薄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包含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沥青混凝土层、第一沥青防水粘结层、中粒式混凝土层、第二沥青防水粘结层、上基层和下基层,其中,沥青混凝土层厚度为2~3cm。

上述的,所述的沥青混凝土层采用玄武岩石料制备而成,矿料级配采用SAC-10型。

上述的,所述的第一沥青防水粘结层采用改性沥青制备而成,矿料级配采用稀浆封层型,厚度为0.5~1.5cm。

上述的,所述的中粒式混凝土层采用石灰岩石料制备而成,矿料级配采用AC-20型,厚度为4~6cm。

上述的,所述的第二沥青防水粘结层采用改性沥青制备而成,矿料级配采用稀浆封层型,厚度为0.5~1.5cm。

上述的,所述的上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制备而成,28d标养强度满足7.0MPa。

上述的,所述的下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制备而成,28d标养强度满足3.5MPa。

为验证本实用新型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进行小规模道路铺设试验,道路施工如下:整体道路设计从上至下依次由6层铺层构成:第一层为2.5 cm薄型沥青混凝土;第二层为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第三层为5 cm厚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第四层为改性沥青防水层;第五层为上基层;第六层为下基层。

首先进行第六层下基层的施工,第六层为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材料构成采用掺加20%-30%水泥稳定碎石铣铇料,其余的70%-80%采用0-0.5石屑(35%),0.5-1.0米石(13%),1.0-2.0碎石(25%),2.0-4.0碎石(25%),水泥含量为4.0-4.5, 28天标养强度达到3.5MPa。

进行第五层上基层的施工,第五层为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采用0-0.5石屑(35%),0.5-1.0米石(13%),1.0-2.0碎石(25%),2.0-4.0碎石(25%),水泥含量为4.0-4.5,28天标养强度达到7.0MPa。

进行第四层改性沥青防水层的施工,采用1 cm稀浆封层级配设计,其中沥青含量约12%,集料主要采用4.75~2.36 mm石灰岩石料(57%)、2.36~1.18 mm石灰岩石料(38%)及少量矿粉(5%)等组成。

进行第三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的施工,采用5 cm石灰岩AC-20级配设计,其中沥青含量约4%,19.2~9.5 mm石灰岩石料(29%)、9.5~4.75 mm石灰岩石料(26%)、4.75~2.36 mm石灰岩石料(19%)、2.36~1.18 mm石灰岩石料(22%)及少量矿粉(4%)等组成。

进一步的,进行第二层改性沥青防水层的施工,采用1 cm稀浆封层级配设计,其中沥青含量约12%,集料主要采用4.75~2.36 mm石灰岩石料(57%)、2.36~1.18 mm石灰岩石料(38%)及少量矿粉(5%)等组成。

进行第一层薄型沥青混凝土的施工,采用2.5 cm玄武岩SAC-10级配设计,其中集料直径5-10mm的配合比占60%,集料直径3-6mm的配合比占10%,机制砂配合比占25%,水泥配合比5%。

完成上述内容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后,通过近两年以来的通车过程中,定期对路面检测,发面较少有出现路面病害的现象,进一步验证其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性,整个路段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满足当地环境气候条件下路面使用性能的要求,具备显著的技术特点和经济优势,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据此做出多种变化,但任何与本实用新型等同或者类似的变化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