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4054发布日期:2019-04-23 23:55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系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道路排水尤为重要,为了避免路面积水,需要在道路下面设置雨水收集系统,且为了缓解路面积水,我国在市政工程中广泛采用透水砖等材料来铺设道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面层,雨水落至路面后不会马上形成径流,而是渗入透水性路面层材料的空隙中,从而缓解城市道路的积水问题。

目前,常见的雨水收集系统大多数如图1所示,包括人行道面层1、机动车道面层2和雨水收集井3,人行道面层1高于机动车道面层2,雨水收集井3设置在机动车道面层2靠近人行道面层1的一侧,雨水收集井3的井口处设有带有入水孔4的井盖5,人行道面层1为透水性人行道面层。

这种雨水收集系统虽然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但是当雨水落至人行道面层1后,会有一部分雨水渗入透水性人行道面层材料的空隙中,长此以往,会对人行道面层1的结构造成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其能够对渗入到透水性人行道面层材料空隙中的雨水进行收集、排放,从而减小渗入的雨水对人行道面层的结构造成破坏的可能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包括人行道面层、机动车道面层和雨水收集井,雨水收集井设置在机动车道面层靠近人行道面层的一侧,雨水收集井的井口处设有带有入水孔的井盖,人行道面层为透水性人行道面层,其还包括雨水收集管和渗入管,所述雨水收集管和渗入管均设置在人行道面层内,且雨水收集管与雨水收集井连通,所述渗入管的一端与雨水收集管连通,另一端朝向背离人行道面层表面方向设置,雨水收集管和渗入管相互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渗入透水性人行道面层材料的空隙中后,渗入的雨水中有一部分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管进入到雨水收集井内,另一部分通过渗入管朝向地下渗透,补充地下水,从而实现对渗入到透水性人行道面层材料空隙中的雨水进行收集、排放的目的,进而减小渗入的雨水对人行道面层的结构造成破坏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雨水收集管外壁和渗入管外壁均包覆土工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土工布具有耐腐蚀性,将雨水收集管外壁和渗入管外壁包覆土工布,能够减小雨水收集管和渗入管被腐蚀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盖和雨水收集井之间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动车道面层上的雨水会通过井盖上的入水孔进入到雨水收集井内,在雨水流动的过程中会将雨水中的杂质带入到雨水收集井内,若雨水收集井中的杂质较多,可将井盖拆卸下来并对雨水收集井中的杂质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盖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设有贯穿井盖的腰形孔,所述井盖与雨水收集井之间通过锁止构件连接,所述锁止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锁止杆、第二锁止杆、第一锁止槽、第二锁止槽、丝杠和螺母,丝杠设置在凹槽内,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通过通孔套设在丝杠上,螺母与丝杠螺接,且第一连接杆的两侧和第二连接杆的两侧均与螺母抵触,所述第一连接杆背离丝杠的一端穿过腰形孔与第一锁止杆连接,第二连接杆背离丝杠的一端穿过腰形孔与第二锁止杆连接,第一锁止槽和第二锁止槽分别设置在雨水收集井的侧壁上,且第一锁止槽和第二锁止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锁止杆背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处于第一锁止槽内,所述第二锁止杆背离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处于第二锁止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拆卸井盖时,拧动丝杠上的螺母,使螺母远离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解除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限位,移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杆,第一锁止杆和第二锁止杆分别随着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移动,当第一锁止杆从第一锁止槽内移出、第二锁止杆从第二锁止槽内移出时,拉动井盖,使井盖脱离雨水收集井的井口,从而实现将井盖拆卸下来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盖上还设有用于遮挡凹槽的挡板,所述井盖上设有限位孔,所述挡板上设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插设在限位孔内,且所述挡板上设有滤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的设置能够将井盖上的凹槽遮挡起来,避免行人踩进凹槽内,导致脚部受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溢流井,所述溢流井设置在机动车道面层上,所述溢流井的井口处设有溢流盖,所述溢流盖与机动车道面层的表面齐平,所述雨水收集井和溢流井之间通过溢流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雨水量较大,雨水收集井难以装下雨水时,雨水收集井中的雨水会通过溢流管进入到溢流井内,从而减小雨水从雨水收集井内溢出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井的侧壁上设有溢流杆,所述溢流杆通过弹簧连接有溢流球,所述溢流球将溢流管的管口封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量较小时,雨水沿着雨水收集井侧壁流动并有一小部分雨水流进溢流管内,此时溢流管内的雨水量较少,难以将封堵溢流管管口的溢流球推动,从而减小了雨水量较小时雨水进入到溢流井内的可能性;当雨水量较大,雨水收集井难以装下雨水时,大量的雨水通过溢流管流向溢流井,在溢流管道内的雨水量较大,能够将溢流球推动,从而进入到溢流井内,减小雨水从雨水收集井内溢出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管连通雨水收集井的一端设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的设置能够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避免杂质进入到溢流管内,将溢流管堵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盖与溢流井之间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将溢流盖拆卸下来,以便观察溢流井内的水位,当溢流井内的水位较高时,可将溢流井内的水取出并使用,节约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人行道面层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透水砖、水泥砂浆、无砂砼和级配碎石,所述雨水收集管处于无砂砼和级配碎石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雨水依次通过透水砖、水泥砂浆、无砂砼和级配碎石,并通过横向雨水管流向雨水收集井和渗入管,从而实现对渗入到透水性人行道面层材料空隙中的雨水进行收集、排放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雨水收集管和渗入管能够对渗入到透水性人行道面层材料空隙中的雨水进行收集、排放,进而减小渗入的雨水对人行道面层的结构造成破坏的可能性;

2、井盖和雨水收集井之间可拆卸连接,在雨水收集井内杂质较多时,可将井盖拆卸下来并对雨水收集井中的杂质进行清理;

3、若雨水量较大,雨水收集井难以装下雨水时,雨水收集井中的雨水会通过溢流管进入到溢流井内,从而减小雨水从雨水收集井内溢出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用于体现雨水收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用于体现土工布与雨水收集管之间位置关系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凹槽与丝杠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用于体现锁止构件的B部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井盖与挡板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雨水收集井与溢流井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溢流球与溢流管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人行道面层;11、透水砖;12、水泥砂浆;13、无砂砼;14、级配碎石;2、机动车道面层;3、雨水收集井;4、入水孔;5、井盖;6、雨水收集管;7、渗入管;8、土工布;9、凹槽;10、腰形孔;15、锁止构件;151、第一连接杆;152、第二连接杆;153、第一锁止杆;154、第二锁止杆;155、第一锁止槽;156、第二锁止槽;157、丝杠;158、螺母;16、挡板;17、限位杆;18、限位孔;19、滤水孔;20、溢流井;21、溢流盖;22、溢流杆;23、弹簧;24、溢流球;25、过滤网;26、螺钉;27、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统,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人行道面层1、机动车道面层2、雨水收集井3、雨水收集管6和渗入管7,人行道面层1为透水性人行道面层,人行道面层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透水砖11、水泥砂浆12、无砂砼13和级配碎石14,本实施例中,透水砖11的厚度为6厘米,水泥砂浆12的厚度为3厘米,无砂砼13的厚度为20厘米,级配碎石14的厚度为10厘米;雨水收集管6处于无砂砼13和级配碎石14之间,渗入管7的一端与雨水收集管6连通,另一端朝向背离人行道面层1表面方向设置,雨水收集管6和渗入管7相互垂直,且雨水收集管6外壁和渗入管7外壁均包覆土工布8;雨水收集井3设置在机动车道面层2靠近人行道面层1的一侧,且雨水收集管6与雨水收集井3连通。

如图4和图5所示,雨水收集井3的井口处可拆卸连接有井盖5,井盖5与雨水收集井3之间通过锁止构件15连接,井盖5上设有入水孔4和凹槽9,凹槽9底部设有贯穿井盖5的腰形孔10,锁止构件15包括第一连接杆151、第二连接杆152、第一锁止杆153、第二锁止杆154、第一锁止槽155、第二锁止槽156、丝杠157和螺母158,丝杠157设置在凹槽9内,第一连接杆151和第二连接杆152均通过通孔套设在丝杠157上,螺母158与丝杠157螺接,且第一连接杆151的两侧和第二连接杆152的两侧均与螺母158抵触,通过螺母158实现对第一连接杆151和第二连接杆152进行限位的目的,第一连接杆151背离丝杠157的一端穿过腰形孔10与第一锁止杆153连接,第二连接杆152背离丝杠157的一端穿过腰形孔10与第二锁止杆154连接,第一锁止槽155和第二锁止槽156分别设置在雨水收集井3的侧壁上,且第一锁止槽155和第二锁止槽156相对设置,第一锁止杆153背离第一连接杆151的一端处于第一锁止槽155内,第二锁止杆154背离第二连接杆152的一端处于第二锁止槽156内;如图6所示,井盖5上还设有用于遮挡凹槽9的挡板16,井盖5上设有限位孔18,挡板16上设限位杆17,限位杆17插设在限位孔18内,且挡板16上设有滤水孔19,以便机动车道面层2上的雨水能够快速的进入到雨水收集井3内。

如图7和图8所示,雨水收集井3通过溢流管27连通有溢流井20,溢流管27连通雨水收集井3的一端设有过滤网25,过滤网25能够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溢流井20设置在机动车道面层2上,溢流井20的井口处可拆卸连接有溢流盖21,溢流盖21与机动车道面层2的表面齐平,本实施例中,溢流井20与溢流盖21之间通过螺钉26可拆卸连接,溢流井20的侧壁上设有螺纹孔,溢流盖21上设有穿孔,螺钉26穿过穿孔与螺纹孔螺接;溢流井20的侧壁上设有溢流杆22,溢流杆22通过弹簧23连接有溢流球24,溢流球24将溢流管27的管口封堵。

实施过程:下雨时,雨水渗入到人行道面层1上,依次通过透水砖11、水泥砂浆12、无砂砼13和级配碎石14,渗入的雨水中有一部分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管6进入到雨水收集井3内,另一部分通过渗入管7朝向地下渗透,补充地下水,从而实现对渗入到透水性人行道面层材料空隙中的雨水进行收集、排放的目的,进而减小渗入的雨水对人行道面层1的结构造成破坏的可能性。

雨水收集管6内的雨水流入到雨水收集井3内,机动车道面层2上的雨水会通过井盖5上的入水孔4进入到雨水收集井3内,且在雨水流动的过程中会将雨水中的杂质带入到雨水收集井3内,若下雨量较大,雨水收集井3内的雨水水位会升高,当水位升高至溢流管27的管口处时,雨水收集井3内的雨水会通过溢流管27进入到溢流井20内,且溢流管27上的过滤网25能够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避免杂质将溢流管27堵塞,溢流井20为雨水收集井3分担一部分雨水量,从而减小了雨水从雨水收集井3内溢出的可能性。

在需要使用溢流井20内的水时,将溢流盖21上的螺钉26拆卸下来,从而将溢流盖21从溢流井20上拆卸下来,以便将溢流井20内过滤后的雨水重新使用,节约水资源。

在清理雨水收集井3内的杂质时,拉动挡板16,将限位杆17从限位孔18内拔出,将凹槽9暴露出来,拧动丝杠157上的螺母158,使螺母158远离第一连接杆151和第二连接杆152,解除对第一连接杆151和第二连接杆152的限位,移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杆152,第一锁止杆153和第二锁止杆154分别随着第一连接杆151和第二连接杆152移动,当第一锁止杆153从第一锁止槽155内移出、第二锁止杆154从第二锁止槽156内移出时,拉动井盖5,使井盖5脱离雨水收集井3的井口,以便对雨水收集井3内的杂质进行清理。

将杂质清理后,将井盖5盖在雨水收集井3的井口处,移动第一连接杆151和第二连接杆152,第一锁止杆153和第二锁止杆154分别随着第一连接杆151和第二连接杆152移动,当第一锁止杆153插入到第一锁止槽155内、第二锁止杆154插入锁止槽内时,拧动螺母158,使螺母158重新抵触于第一连接杆151和第二连接杆152,以便对第一连接杆151和第二连接杆152进行限位,从而将井盖5安装在雨水收集井3的井口处,再井限位杆17插入到限位孔18内,从而将挡板16安装在井盖5上,以便挡板16将凹槽9遮挡,避免行人踩入凹槽9内。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