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沥青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92997发布日期:2019-05-31 20:32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沥青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沥青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属于市政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车辙是沥青砼路面常见的一种病害,根据车辙产生的不同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1)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综合影响下,沥青砼中的骨料逐渐脱离结构层,路面出现凹形缺损,致使沥青砼路面产生车辙,这类车辙称为磨损型车辙;(2)地质不良路段地基处理不彻底,或路基材料不良或压实度不足,或路面基层材料强度不足等,造成地基、路基、基层整体强度不足,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综合影响下,基层、路基及地基逐渐出现沉陷,致使沥青砼路面产生车辙,这类车辙称为结构型车辙;(3)高温或多雨季节,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综合影响下,沥青面层逐渐失去稳定性,车辆行驶轨迹的中心路面沉陷、两侧路面起拱,致使沥青砼路面产生车辙,这类车辙称为失稳型车辙。

采用改性沥青等优质材料,可以应对磨损型车辙。精心设计并严格施工,可以应对结构型车辙。目前,沥青砼路面常见的车辙主要为失稳型车辙。对于失稳型车辙,常用的方法有:采用改性沥青;添加抗车辙剂。采用改性沥青以及添加抗车辙剂后的沥青砼较原来的沥青砼,性能确有提高,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沥青砼路面仍然出现车辙病害。究其原因,采用改性沥青及添加抗车辙剂后的沥青砼,结构组成没有较大改变,还属于柔性路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紧凑的新型沥青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沥青路面结构,从下至上包括基层、沥青下封层、底面沥青层和表面沥青层,所述底面沥青层和表面沥青层间设置有骨架结构,所述骨架结构的底部设置有镂空底板,所述骨架结构的四周分别设置有定位孔。

进一步的,所述底面沥青层的厚度为8cm。

进一步的,所述表面沥青层的厚度为4cm。

进一步的,所述骨架结构呈格栅状,所述骨架结构的高度为7cm。

进一步的,所述骨架结构的镂空部分为三角形、矩形或多边形。

进一步的,所述骨架结构设置于交叉口的进口道位置。

新型沥青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新型沥青路面结构从下至上包括基层、沥青下封层、底面沥青层和表面沥青层,开始施工时首先从下至上将基层、沥青下封层施工完成后,在交叉口的进口道轮迹范围敷设骨架结构,并将骨架结构的四个定位孔依次固定在基层顶面,骨架结构呈格栅状,所述骨架结构的高度为7cm,骨架结构的镂空部分为三角形、矩形或多边形;

(2)在骨架结构上表面浇洒粘层油,然后摊铺厚度为8cm的底面沥青层,将底面沥青层碾压密实,使底面沥青层与骨架结构形成整体;

(3)在底面沥青层上浇洒粘层油,在底面沥青层上摊铺厚度为4cm的表面沥青层;

(4)平整路面,施工完毕。

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紧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改变沥青砼结构组成,从而降低沥青砼的柔性、提高沥青砼的刚性;(2)在交叉口进道口增加骨架结构,骨架结构呈格栅状并镶嵌在沥青砼内并与沥青砼形成整体,骨架结构能够对沥青砼产生环箍、包裹的作用,从而减少沥青砼的侧向变形,提高沥青砼的整体刚性,减缓失稳型车辙的产生;骨架结构底部有镂空底板,分散车辆荷载产生的应力,减少基层应力积聚,保护基层、减缓沉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沥青路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新型沥青路面上的车辆行驶轨迹图。

附图标记:基层1、沥青下封层2、底面沥青层3、表面沥青层4、骨架结构5、定位孔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沥青路面结构,从下至上包括基层1、沥青下封层2、底面沥青层3和表面沥青层4,底面沥青层3和表面沥青层4间设置有骨架结构5,骨架结构5的底部设置有镂空底板,骨架结构5的四周分别设置有定位孔6,底面沥青层3的厚度为8cm,表面沥青层4的厚度为4cm,骨架结构5呈格栅状,骨架结构5的高度为7cm,骨架结构5的镂空部分为三角形、矩形或多边形,骨架结构5设置于交叉口的进口道位置。骨架结构5的长度为100cm(不含底板宽度)或更长;骨架结构5的宽度为80cm(不含底板宽度)左右,骨架结构5的厚度稍小于所设层位的沥青砼厚度,如所设层位的沥青砼厚度为8cm,骨架结构5的高度为6~7cm;骨架结构5四角有固定孔,孔径1cm。骨架结构5采用hdpe材料,表面拉毛处理,场外预制。

新型沥青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从下至上将基层1、沥青下封层2施工完成后,在交叉口的进口道轮迹范围敷设骨架结构,并将骨架结构5的四个定位孔6依次固定在基层顶面;

(2)在骨架结构5上表面浇洒粘层油,然后摊铺厚度为8cm的底面沥青层3,将底面沥青层3碾压密实,使底面沥青3与骨架结构5形成整体;

(3)在底面沥青层3上浇洒粘层油,在底面沥青层3上摊铺厚度为4cm的表面沥青层4;

(4)平整路面,施工完毕。

所有的交叉口机动车进口道,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稳型车辙。新建的道路交叉口机动车进口道,路面都是平整完好的;通车一段时间后,交叉口机动车进口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车辙,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波浪形车辙,跟车辆在交叉口进口道的行驶轨迹关系密切,如图3所示,机动车在交叉口进口道,尤其是禁止机动车变更车道的路段,如图中的车道分界线(实线)区,机动车只能沿相对固定的路线行驶,否则就违反了交通法,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的行驶轨迹相对固定,如图中的轮迹范围(斜杠阴影区)。轮迹范围内的沥青砼反复碾压,而其它范围内的沥青砼几乎不受碾压,直接导致波浪形失稳型车辙的形成.采用本发明中的沥青路面结构能够在不损失沥青砼基本性能的前提下,使失稳型车辙得到有效地解决。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沥青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从下至上包括基层、沥青下封层、底面沥青层和表面沥青层,底面沥青层和表面沥青层间设置有骨架结构,骨架结构的底部设置有镂空底板,骨架结构的四周分别设置有定位孔。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紧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改变沥青砼结构组成,从而降低沥青砼的柔性、提高沥青砼的刚性;(2)在交叉口进道口增加骨架结构,骨架结构呈格栅状并镶嵌在沥青砼内并与沥青砼形成整体,骨架结构能够对沥青砼产生环箍、包裹的作用,从而减少沥青砼的侧向变形,提高沥青砼的整体刚性,减缓失稳型车辙的产生。

技术研发人员:张忠桥;张磊;袁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2.22
技术公布日:2019.05.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