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架T连碟叉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40153发布日期:2019-09-21 01:40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架T连碟叉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架T连碟叉立交桥。



背景技术:

交通问题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尽管城市管理的交管、城管、市政、城建、规化、设计等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大的方面有:兴建地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等,修建高架路、立交桥、人行天桥或地下人行通道,停车场;小的方面有:拓宽十字路口或直接拓宽道路,非机动车道改为机动车道;还有管理规则方面:加强交通组织,实行渠化设计,优化信号配置,比如利用直行绿灯时允许左弯车进入待驶区,直行红灯时,短暂借用逆行道以拓展左弯车流量;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利用率,对缓解交通压力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问题是随着汽车产量的增长,汽车保有量的攀升,拥堵问题不仅得到不到解决,甚至越来越恶化。

城市交通网络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路与路之间的交结点是交通网络的基础,其中主干路之间交结点更是交通的关键点。目前,各大城市的环线与主干线采用立交已经普及,但城市核心区域的主干线交叉路口仍采用平交方式,车流量特别大的平交路口成为交通拥堵的焦点。

造成十字路口拥堵的原因主要车辆左拐时需要占据直行道,而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设定一般都是优先直线,而对于左拐车辆非常不友好,造成左拐拥堵,而左拐车辆过多,都拥堵在左拐入口处,又造成其它车道的拥堵,因此如何分流左拐车辆,保证车辆通行的顺畅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缓解城市十字路口车辆拥堵、保证车辆通行顺畅的高架T连碟叉立交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架T连碟叉立交桥,应用于十字路,所述十字路由连接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的Y轴向通道和连接第三方位和第四方位的X轴向通道交叉形成,所述立交桥包括跨线桥、设置在跨线桥两侧与跨线桥连接的右侧蝶叉匝道和左侧蝶叉匝道;

所述跨线桥架空设置在Y轴向通道正上方,所述跨线桥两端与Y轴向通道连接,跨线桥为双向通道,

所述X轴向通道为双向通道,从跨线桥下方穿过,X轴向通道在跨线桥下方从第三方位朝第四方位行车车道上设有右弯车道、直行车道、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51h和X轴正轴向第一直行车道51q,在从第四方位朝第三方位行车车道上设有右弯车道、直行车道、X轴负轴向第一左弯车道61h和X轴负轴向第一直行车道61q;

所述右侧蝶叉匝道包括将车辆从第一方位引导到第三方位的第一左弯匝道和将车辆从第三方位引导到第二方位的第二左弯匝道;

所述左侧蝶叉匝道包括将车辆从第二方位引导到第四方位的第三左弯匝道和将车辆从第四方位引导到第一方位的第四左弯匝道;

所述第一左弯匝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出桥引道71、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一下坡引道73,所述第一出桥引道71与跨线桥上第一方位朝第二方位行车的最外侧桥上Y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13h连接,所述第一下坡引道73与X轴负轴向第一直行车道61q连接,

所述第二左弯匝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入桥引道81、第二碟形环道82和第一上坡引道83,所述第一上坡引道83与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51h连接,所述第一入桥引道81与跨线桥上第一方位朝第二方位行车的最外侧的桥上Y轴正轴向第三直线车道13q连接,

所述第三左弯匝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出桥引道91、第三碟形环道92和第二下坡引道93,所述第二出桥引道91与跨线桥上第二方位朝第一方位行车的最外侧桥上Y轴负轴向第一左弯车道23h连接,所述第二下坡引道93与X轴正轴向第一直行车道51q连接,

所述第四左弯匝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入桥引道101、第四碟形环道102和第二上坡引道103,所述第二上坡引道103与X轴负轴向第一左弯车道61h连接,所述第二入桥引道101与跨线桥上第二方位朝第一方位行车的最外侧的桥上Y轴负轴向第三直线车道23q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跨线桥包括其内车辆从第一方位朝第二方位移动的第一桥1和其内车辆从从第二方位朝第一方位移动的第二桥2,所述第一桥1包括桥上Y轴正轴向第一直线车道11、桥上Y轴正轴向第二直线车道12、桥上Y轴正轴向第三直行车道13q和桥上Y轴正轴向左弯车道13h;

所述第二桥包括桥上Y轴负轴向第一直线车道21、桥上Y轴负轴向第二直线车道22、桥上Y轴负轴向第三直行车道23q和桥上Y轴负轴向左弯车道23h;

所述Y轴向通道包括其内车辆从第一方位朝第二方位移动的Y轴正轴向通道3和其内车辆从从第二方位朝第一方位移动的Y轴负轴向通道4;

所述Y轴正轴向通道3包括Y轴正轴向第一直行通道31、Y轴正轴向第二直行通道32、Y轴正轴向左弯车道33和Y轴正轴向右弯车道34,Y轴正轴向第一直行通道31与桥上Y轴正轴向第一直线车道11连通,Y轴正轴向第二直行通道32与桥上Y轴正轴向第二直线车道12连接,Y轴正轴向左弯车道33与桥上Y轴正轴向左弯车道13h连接;

Y轴负轴向通道4包括Y轴负轴向第一直行通道41、Y轴负轴向第二直行通道42、Y轴负轴向左弯车道43和Y轴负轴向右弯车道44,Y轴负轴向第一直行通道41与桥上Y轴负轴向第一直线车道21连通,Y轴负轴向第二直行通道42与桥上Y轴负轴向第二直线车道22连接,Y轴负轴向左弯车道43与桥上Y轴负轴向左弯车道23h连接;

所述X轴向通道为双向通道,所述X轴向通道包括其内车辆从第三方位朝第四方位移动的X正轴向通道5和其内车辆从第四方位朝第三方位移动的X负轴向通道6;

X正轴向通道5包括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51h、X轴正轴向第一直行车道51q、X正轴向第二直行车道52、X正轴向第三直行车道53和X正轴向右弯车道54;

X负轴向通道6包括X轴负轴向左弯车道61h、X轴负轴向第一直行车道61q、X负轴向第二直行车道62、X负轴向第三直行车道63和X轴负向右弯车道64。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架空设置在X轴向通道上方,且所述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同心布设,所述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的一端出入口分别通过跨线桥T口与跨线桥桥上Y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13h和跨线桥桥上Y轴正轴向第三直行车道13q连通,另一端出入口分别通过第一下坡引道73和第一上坡引道83连接X轴线通道内的X轴负轴向第一直行车道61q和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51h,

所述第三碟形环道92和第四碟形环道102架空设置在X轴向通道上方,且所述第三碟形环道92和第四碟形环道102同心布设,所述第三碟形环道92和第四碟形环道102的一端出入口分别通过跨线桥T口与跨线桥桥上Y轴负轴向第一左弯车道23h和跨线桥桥上Y轴负轴向第三直行车道23q连通,另一端出入口分别通过第二下坡引道93和第二上坡引道103连接X轴线通道内的X轴正轴向第一直行车道51q和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61h。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所形成的转盘底部通过七个柱礅支撑,七个柱礅以转盘中心为圆心环形排列,其中三个柱礅分别位于十二点、三点和六点方向,其它四个柱礅位于分别位于这三个柱墩的两侧,且相邻柱墩中心与转盘中心连线夹角为为45度;

所述第三碟形环道92和第四碟形环道102所形成的转盘底部通过七个柱礅支撑,七个柱礅以转盘中心为圆心环形排列,其中三个柱礅分别位于十二点、九点和六点方向,其它四个柱礅位于分别位于这三个柱墩的两侧,且相邻柱墩中心与转盘中心连线夹角为为45度。

进一步的,所述右侧蝶叉匝道和左侧蝶叉匝道的内径为25米~45米。

进一步的,所述跨线桥下方在十字路口所在的位置吊挂有人行天桥16。

进一步的,所述人行天桥为由一条连接第一、第二方位的第一人行通道162和两条连接第三、第四方位的第二人行通道161和第三人行通道163组成的工字形通道,所述第二人行通道16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楼梯164和第二楼梯167,所述第三人行通道16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楼梯165和第四楼梯166,所述第一楼梯164与十字路口第二方位和第三方位连接所在转角位置的人行路连接,所述第二楼梯167与十字路口第二方位和第四方位连接所在转角位置的人行路连接,所述第三楼梯165与十字路口第一方位和第三方位连接所在转角位置的人行路连接,所述第四楼梯166与十字路口第一方位和第四方位连接所在转角位置的人行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人行通道162与第二人行通道161和第三人行通道163连接处均设有用于安装垂直电梯的电梯井道15。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桥引道和第一入桥引道与跨线桥平交,二者平面投影为T字型,所述第二出桥引道和第二入桥引道与跨线桥平交,二者平面投影为T字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方位为南,第二方位为北,第三方位为西,第四方位为东。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跨线桥架空布置在Y轴向通道上方,作为快速路,跨越X轴向通道,实现两个通道方向的立交,Y轴向通道通过在跨线桥上开T口、与两侧碟形匝道和分叉的子匝道与X轴向通道的对应车道连接,实现4个方向的左转;Y轴向通道和X轴向通道的右弯车道,实现道口4个方向的右转,吊挂在跨线桥上的人行天桥,实现人车完全分流。因此本发明集车行立交桥和人行横道功能于一身,不改变原有道路,不拆除原有道口建筑,实现人车分流,车道全面互通,能显著缓解了城市十字路口车辆拥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Y轴向通道和X轴向通道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人行天桥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图3 G1-G1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图3 G-G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右侧蝶叉匝道和左侧蝶叉匝道组合后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右侧蝶叉匝道和左侧蝶叉匝道组合后的正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左弯匝道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左弯匝道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三左弯匝道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四左弯匝道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发明跨线桥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一碟形环道和第二碟形环道所形成的转盘的俯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三碟形环道和第四碟形环道所形成的转盘的俯视图。

图中:1-第一桥;2-第二桥;3-Y轴正轴向通道;4-Y轴负轴向通道;5-X正轴向通道;6-X负轴向通道;7-第一左弯匝道;8-第二左弯匝道;9-第三左弯匝道;10-第四左弯匝道;11-桥上Y轴正轴向第一直线车道;12-桥上Y轴正轴向第二直线车道;13h-桥上Y轴正轴向左弯车道;13q-桥上Y轴正轴向第三直行车道;14-匝道起坡线;15-电梯井道;16-人行天桥;17-柱礅;21-桥上Y轴负轴向第一直线车道;22-桥上Y轴负轴向第二直线车道;23h-桥上Y轴负轴向左弯车道;23q-桥上Y轴负轴向第三直行车道;31-Y轴正轴向第一直行通道;32-Y轴正轴向第二直行通道,33-Y轴正轴向左弯车道;34-Y轴正轴向右弯车道;41-Y轴负轴向第一直行通道;42-Y轴负轴向第二直行通道;43-Y轴正轴向左弯车道;44-Y轴负轴向右弯车道;51q-X轴正轴向第一直行车道;51h-X轴正轴向左弯车道;52-X正轴向第二直行车道;53-X正轴向第三直行车道;54-X正轴向右弯车道;61q-X轴负轴向第一直行车道;61h-X轴负轴向左弯车道;62-X负轴向第二直行车道;63-X负轴向第三直行车道;64-X轴负向右弯车道;71-第一出桥引道;72-第一碟形环道;73-第一下坡引道;81-第一入桥引道;82-第二碟形环道;83-第一上坡引道;91-第二出桥引道;92-第三碟形环道;93-第二下坡引道;101-第二入桥引道;102-第四碟形环道;103-第二上坡引道;161-第一人行通道;162-第二人行通道;163-第三人行通道;164-第一楼梯;165-第三楼梯;166-第四楼梯;167-第二楼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1、2、12,一种高架T连碟叉立交桥,应用于十字路,所述十字路由连接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的Y轴向通道和连接第三方位和第四方位的X轴向通道交叉形成(所述的两条交叉通道不限于垂直,所成夹角宜为90±10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位为南,第二方位为北,第三方位为西,第四方位为东,Y轴向通道的车道包括南往北的Y轴向第一通道3和北往南的Y轴向第二通道4,所述第一通道3从车道内往外依次设有Y轴正轴向第一直行通道31、Y轴正轴向第二直行通道32、Y轴正轴向左弯车道33和Y轴正轴向右弯车道34,所述第二车道4从车道内往外依次设有Y轴负轴向第一直行通道41、Y轴负轴向第二直行通道42、Y轴正轴向左弯车道43和Y轴负轴向右弯车道44。

所述立交桥包括跨线桥、设置在跨线桥两侧与跨线桥连接的右侧蝶叉匝道和左侧蝶叉匝道,跨线桥为两幅彼此独立且自成体系的跨线桥组成;

所述跨线桥架空设置在Y轴向通道正上方,所述跨线桥两端与Y轴向通道连接,跨线桥包括南往北的第一桥1和北往南的第二桥2,所述第一桥1上的车道从内往外依次设有桥上Y轴正轴向第一直线车道11、桥上Y轴正轴向第二直线车道12、上桥方向的桥上Y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13h和下桥方向的桥上Y轴正轴向第三直行车道13q,所述第二桥2上的车道从内往外依次设有桥上Y轴负轴向第一直线车道21、桥上Y轴负轴向第二直线车道22、上桥方向的桥上Y轴负轴向第一左弯车道23h和下桥方向的桥上Y轴负轴向第三直线车道23q;

如图2所示,所述X轴向通道为双向八车道,从跨线桥下方穿过实现两个通道方向的立交,X轴向通道的车道包括西往东的X轴向第一通道5和东往西的X轴向第二通道6,第一车道5上从内往外依次设有X轴正轴向第一直行车道51q、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51h、X轴向西往东第三直行车道52、X轴向西往东第三直行车道53和X轴向西往东右弯车道54,第二车道6上从内往外依次设有X轴负轴向第一直行车道61q、X轴负轴向第一左弯车道61h、X轴向东往西第三直行车道62、X轴向东往西第三直行车道63和X轴向东往西右弯车道64;

如图2、图6所示,在X轴正轴向第一直行车道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51h、X轴负轴向第一直行车道61q和X轴负轴向第一左弯车道61h上设有匝道起坡线14,表示此处与右侧蝶叉匝道和左侧蝶叉匝道连接。

如图6-图11所示,所述右侧蝶叉匝道包括将车辆从第一方位引导到第三方位的第一左弯匝道7和将车辆从第三方位引导到第二方位的第二左弯匝道8;

所述左侧蝶叉匝道包括将车辆从第二方位引导到第四方位的第三左弯匝道9和将车辆从第四方位引导到第一方位的第四左弯匝道10;

所述第一左弯匝道7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出桥引道71、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一下坡引道73,所述第一出桥引道71与跨线桥上第一方位朝第二方位行车的最外侧桥上Y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13h连接,所述第一下坡引道73与Y轴向通道的X轴负轴向第一直行车道61q连接,

所述第二左弯匝道8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入桥引道81、第二碟形环道82和第一上坡引道83,所述第一上坡引道83与Y轴向通道的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51h连接,所述第一入桥引道81与跨线桥上第一方位朝第二方位行车的最外侧的桥上Y轴正轴向第三直行车道13q连接,

所述第三左弯匝道9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出桥引道91、第三碟形环道92和第二下坡引道93,所述第二出桥引道91与跨线桥上第二方位朝第一方位行车的最外侧桥上Y轴负轴向第一左弯车道23h连接,所述第二下坡引道93与Y轴向通道的X轴正轴向第一直行车道51q连接,

所述第四左弯匝道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入桥引道101、第四碟形环道102和第二上坡引道103,所述第二上坡引道103与Y轴向通道的X轴负轴向第一左弯车道61h连接,所述第二入桥引道101与跨线桥上第二方位朝第一方位行车的最外侧的桥上Y轴负轴向第三直线车道23q连接。

所述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架空设置在X轴向通道上方,且所述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同心布设,所述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的一端出入口分别通过跨线桥T口与跨线桥桥上Y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13h和跨线桥桥上Y轴正轴向第三直行车道13q连通,另一端出入口分别通过第一下坡引道73和第一上坡引道83连接X轴线通道内的X轴负轴向第一直行车道61q和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51h,

所述第三碟形环道92和第四碟形环道102架空设置在X轴向通道上方,且所述第三碟形环道92和第四碟形环道102同心布设,所述第三碟形环道92和第四碟形环道102的一端出入口分别通过跨线桥T口与跨线桥桥上Y轴负轴向第一左弯车道23h和跨线桥桥上Y轴负轴向第三直行车道23q连通,另一端出入口分别通过第二下坡引道93和第二上坡引道103连接X轴线通道内的X轴正轴向第一直行车道51q和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61h。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所形成的转盘底部通过七个柱礅17支撑,七个柱礅17以转盘中心为圆心环形排列,其中三个柱礅17分别位于时钟的十二点、三点和六点方向,其它四个柱礅17位于分别位于这三个柱墩的两侧,且相邻柱墩中心与转盘中心连线夹角为为45度;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三碟形环道92和第四碟形环道102所形成的转盘底部通过七个柱礅17支撑,七个柱礅17以转盘中心为圆心环形排列,其中三个柱礅17分别位于时钟的十二点、九点和六点方向,其它四个柱礅17位于分别位于这三个柱墩的两侧,且相邻柱墩中心与转盘中心连线夹角为为45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的内径为31.2米,

所述第一出桥引道71和第一入桥引道81弧形连接在跨线桥左侧上,三者形成T字型,所述第二出桥引道91和第二入桥引道101弧形连接在跨线桥右侧上,三者形成T字型。

如图3-图5,本实施例中,所述人行天桥为由一条连接第一、第二方位的第一人行通道162和两条连接第三、第四方位的第二人行通道161和第三人行通道163组成的工字形通道,所述第二人行通道16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楼梯164和第二楼梯167,所述第三人行通道16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楼梯165和第四楼梯166,所述第一楼梯164与十字路口第二方位和第三方位连接所在转角位置的人行路连接,所述第二楼梯167与十字路口第二方位和第四方位连接所在转角位置的人行路连接,所述第三楼梯165与十字路口第一方位和第三方位连接所在转角位置的人行路连接,所述第四楼梯166与十字路口第一方位和第四方位连接所在转角位置的人行路连接。本申请中,高架T连碟叉是指在高架跨线桥上开设平交T口与碟叉匝道相连,平面投影呈T字形状,T连碟叉指包括T口和碟形匝道,碟形匝道一端通过第一出桥引道71、第一入桥引道81与高架跨线桥平交,平面投影呈T字型连接,碟形匝道和其引道均为双通道,碟形匝道的另一端分叉为两条子匝道为碟叉,再与X轴线通道的X轴负轴向第一直行车道61q和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51h连接,同样,碟形匝道一端通过的第二出桥引道91、第二入桥引道101与高架跨线桥平交,平面投影呈T字型连接,分叉的另一端与X轴线通道的X轴正轴向第一直行车道51q和X轴正轴向第一左弯车道61h连接。因此,对于这一独特的结构形式,本申请命名为高架T连碟叉。

实施例:

选择十字路口基本条件:南北向快速路或主干路作为Y轴向通道与东西向主干路作为X轴向通道垂直平交,Y轴向通道路面宽度不小于40米;X轴向通道建筑物之间距离不小于60米,路面宽度不小于40米。

跨线桥:跨线桥的桥面由两幅组成,宽度11.8+11.8米,中间镂空宽度4.8米,镂空长度58米,渐变段长度43.4米。跨线桥总长度304米,桥面高度2.1米以上部分架空,其中架空部分长度为234米,桥梁为组合式钢砼结构,沥青面层,结构层厚度1.35米,双侧钢护栏,护栏高度1.25米。跨线桥纵坡坡度6%,长度145米,正中一段坡度为零,长度54米。桥顶高度8.70米,净空7.35米。工字形砼柱,每排2个,12排共24个。非架空部分坡道两侧采用砼挡土墙,从挡土墙高度1.269米开始,墙体设丁字加固墙,丁字墙分布间距4.5米。双向左弯匝道:所有的左转车辆均通过设置在跨线桥东侧和西侧的碟叉匝道实现。

第一出桥引道71和第一入桥引道81从跨线桥引出,起点标高8.70米,长度92.767米,宽度8.0米,第一出桥引道71和第一入桥引道81的转弯半径19.75米,路面排水坡度0.65%。

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组合后的外径54米,内径31.2米,宽度11.6米,圆曲线展开长度107.344米;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连接转向第一下坡引道73和第二上坡引道83的过渡段宽度8.0~11.6米,长度16.269米;连接X轴向通道的第一下坡引道73和第二上坡引道83过渡段宽度分别为宽度4~6米,长度21.618米和宽度4~5.4米,长度16.364米,平曲线过渡段缓和曲线半径18米~21.6米,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的横坡坡度为5%,外环高内环低,过渡段局部渐变为内高外低,进入直道时,横坡坡度为零,匝道纵向排水坡度0.65%。由于第二碟形环道82局部与街坊建筑相距比较近,靠近街坊建筑一侧,可设隔音和吸音双效隔离带,减少交通噪音的干扰。

第三碟形环道92和第四碟形环道102与第一碟形环道72和第二碟形环道82圆心对称,其几何尺寸、结构形式完全相同。

第一、第二出桥引道和第一、第二入桥引道采用工字型截面砼独立柱墩,柱墩间距18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碟形环道采用工字型截面砼独立柱墩、其中包括非对称的偏心柱墩,柱心节圆直径为43.2米,柱礅支撑中心朝外径方向偏移,柱礅圆心分布角度为45度。平曲线过渡段支撑柱以及最靠路边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碟形环道支撑采用偏心柱墩。第一、第二下坡引道和第一、第二上坡引道采用矩形截面砼独立柱,柱间距18米。非架空部分坡道两侧采用砼挡土墙,从挡土墙高度1.29米开始,两侧墙体设砼梁拉结,砼梁间距4.5米。双向六排砼柱相互平行布置,与东西向路面轴线呈一定的夹角。

双向左弯匝道架空部分的桥梁为组合式钢砼结构,沥青面层,结构层厚度1.35米,双侧钢护栏,护栏高度1.25米,非架空部分坡道两侧采用砼挡土墙,从挡土墙高度1.269米开始,墙体设拉接梁,拉接梁分布间距4.5米。

人行天桥:人行天桥由一条南北向通道和两条东西向通道组成一个工字形通道,工字形通道的4个端点分别连接东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东北角的4座双进出口楼梯,形成4个拐角8个上下梯口的人行互通通道,另外,南北向通道的两端各设两台电梯,满足乘坐公交车和网约车、的士车的乘客上、下人行天桥实现横路。楼梯:楼梯分三级,每级12步梯,步高0.14米,步距,0.3米,楼梯宽2.4米,双侧护栏,护栏高度1.25米;人行天桥的南北向通道宽4.8米,长58米,结构厚度0.3米;人行天桥的两条东西向通道宽3.6米,长约45米,结构厚度0.3米。3条通道分别吊挂在双幅跨线桥的边梁和底部,南北向通道的吊杆间距为3.0米,两条东西向通道吊杆间距为5.9米。南北向通道顶部考虑透光防水,透光防水顶支撑在跨线桥的护栏上。

具体施工过程:

南北向跨线桥分两个阶段施工,先封闭一侧道路,周边适当放大,保证单幅跨线桥1的施工作业面,右侧保留右弯车通道约3.5米,保留的路面重新划分双向直行和右弯车道,满足南北向交通需求,单幅跨线桥1架空部分的桥梁吊装到位后,即缩小施工围挡,缓解交通压力,桥面铺设完毕通车后,将双向直行车引到跨线桥1上通行,再封闭另一侧道路,进行跨线桥2的施工。施工阶段,桥下必须保留两侧的右弯车道,保证南北向右弯车和东西向左弯车畅通。

东西向路面施工:第一、第二左弯匝道的桩基础施工安排在双幅跨线桥和人行天桥投入运行之后,人行横道已经改走人行天桥,东西向与南北向直行已经形成立交,只有左弯车与东西向直行车仍然是平交,南北向左弯车先右弯绕施工围挡调头实现左弯,东西向左弯车先直行穿过跨线桥后绕施工围挡调头实现左弯。跨线桥和碟叉匝道采用钢结构桥梁,这样安排,大部分的工程量集中在工厂预先完成,现场工作量相对比较少,可以显著缩短工期,缩小施工影响。将桥梁设计成小箱梁或型钢组合等构件,严格按施工进度计划,及时分批、分段、分单元运至现场并即时安装到位,保证运抵的构件不在现场存放,不占用现场道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