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多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5653发布日期:2020-04-17 18:16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多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面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多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国各个城市都大量修建道路,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城市道路基本都采用不透水的硬化路面(即“水泥化”路面),也给城市带来了许多交通和环境方面的问题。

由于路面不能通透雨水,使得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被阻断,而城市由于每年都超标采集地下水,若降雨又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补充,将会形成地面沉降区,对地质和楼房建筑等造成巨大的损坏。硬化路面还会给生态带来严重的危害:由于它使得地面的空气交换和空气湿度降低,加速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而且硬化地面是“死亡性地面”,会影响地面的生态系统,它使水生态因子无法正常循环,打破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植被的正常生长受到破坏;降雨时雨水是先通过地面的排水坡度或地表明沟排入下水道,雨水在进入下水道前要经过较长距离的地表径流才能进入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该过程使相对清洁的雨水溶入大量的城市地表污染物,导致在地表径流的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若是将二次污染后的雨水通过城市排水系统进入周围地表自然水体,将加重这些自然水体的污染程度;此外,雨水在地面汇集,大量集中在机动车和自行车道上,雨水从地面流失或被蒸发,使城市扬尘污染加重、地面平均温度升高、能源消耗加大。

此外,由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严重滞后,使得雨水季节时,城市排水设施不能有效满足排水及防洪的要求,不透水铺装路面将无疑加重城市排水系统的防洪压力,这也是现在我国很多城市雨季时产生城区内涝的重要因素;另外不透水铺装路面在雨天时表面积水,机动车在通行时易产生“漂滑”、“飞溅”及“眩光”等现象,也会增加城市交通的安全隐患。

基于上述不透水铺装路面的种种弊端,现今所采用的不透水铺装路面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生态物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透水效果好的装配式多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多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以解决传统路面结构透水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多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砾石层和混凝土层,混凝土层和砾石层内阵列式分布有若干对管道,每对管道均竖直贯穿混凝土层,每对管道下部均插入砾石层内,一对管道包括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设有圆柱形的内腔,进气管道设有上细下粗的锥形内腔。

进一步的,装配式多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在平面上分为多个矩形的区域,对应每个区域内的所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均配备有一个上固定架、一个下固定架和等同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相和数量的管座,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均呈网格结构,上固定架的每个节点处均设有上固定套,下固定架的每个节点处均设有下固定套,管座阵列式分布在该区域的砾石层中层内,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的底部插装在对应的管座内,下固定架套装在该区域内的所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上,下固定架每个节点上的下固定套卡固在对应的进气管道或出气管道的中部,上固定架套装在该区域内的所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上,上固定架每个节点上的上固定套套装在对应的进气管道或者出气管道顶端。

进一步的,下固定架的两个相邻边均设有若干卡扣,下固定架的另两个相邻边均设有若干卡扣座,不同区域的下固定架之间通过卡扣与卡扣座相互扣合的方式连成一体。

进一步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的顶部均设有一圈凹槽,凹槽上设有沿对应的进气管道或出气管道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肋条,第一肋条沿对应的进气管道或出气管道轴向延伸布置。

进一步的,管座底部设有对应进气管道或者出气管道设置的插孔,插孔的内圆周壁上设有沿管座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二肋条,第二肋条沿对插孔的轴向延伸布置。

进一步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的中部外壁上均设有上下设置的第一外凸起部和第二外凸起部,第一外凸起部的外边缘设有斜边,第一外凸起部和第二外凸起部之间形成卡槽,上固定套卡固在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的,对应每个区域内的所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均配备有一个透气眼盖,透气眼盖呈网格结构,透气眼盖的每个节点底部均设有一个柱状体,柱状体插装在对应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顶部孔眼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多对管道插入混凝土层和砾石层内,增加路面的透水性能;并且在无雨天气时,地面产生蒸腾作用,使空气上升,由于锥形内腔出气管道的设置,底部空间大,顶部空间小,在气体通过锥形内腔时,底部流速较慢,压强较大,随着气流的上升,气体流通空间逐渐缩小,使空气流速变快,压强减小,从而使锥形内腔底部与顶部形成压强差,进一步推动气流上升,形成较大升力,带动路面水气上升,同时又由于锥形内腔内空气向上排出,造成锥形内腔内部气压减小,而进气管道内压强较大,因此进气管道内的空气会流向锥形内腔,进气管道空气流向锥形内腔又进一步造成进气管道内的气压减小,形成一个吸力,将地面上的灰尘、空气和水吸入地面,如此,形成一个循环,使路面能够捕捉外界的空气、灰尘吸入地下,经地面分解后,再次排出,改善城市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气循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路面结构内部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路面结构内部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区域上固定架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内部构件的连接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内部构件的连接结构拆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砾石层1,混凝土层2,进气管道3,出气管道4,上固定架6,上固定套6a,下固定架7,下固定套7a,卡扣7b,卡扣座7c,管座8,第二肋条8a,第一肋条9,第一外凸起部10,第二外凸起部11,透气眼盖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装配式多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砾石层1和混凝土层2,混凝土层2和砾石层1内阵列式分布有若干对管道,每对管道均竖直贯穿混凝土层2,每对管道下部均插入砾石层1内,一对管道包括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所述进气管道3设有圆柱形的内腔,进气管道3设有上细下粗的锥形内腔。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通过多对管道插入混凝土层2和砾石层1内,增加路面的透水性能;并且在无雨天气时,地面产生蒸腾作用,使空气上升,由于出气管道4锥形内腔的设置,底部空间大,顶部空间小,在气体通过锥形内腔时,底部流速较慢,压强较大,随着气流的上升,气体流通空间逐渐缩小,使空气流速变快,压强减小,从而使锥形内腔底部与顶部形成压强差,进一步推动气流上升,形成较大升力,带动路面水气上升,同时又由于锥形内腔内空气向上排出,造成锥形内腔内部气压减小,而进气管道3内压强较大,因此进气管道3内的空气会流向锥形内腔,进气管道3空气流向锥形内腔又进一步造成进气管道3内的气压减小,形成一个吸力,将地面上的灰尘、空气和水吸入地面,如此,形成一个循环,使路面能够捕捉外界的空气、灰尘吸入地下,经地面分解后,再次排出,改善城市环境。

如图2、图3所示,装配式多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在平面上分为多个矩形的区域,对应每个区域内的所有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均配备有一个上固定架6、一个下固定架7和等同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相和数量的管座8,上固定架6和下固定架7均呈网格结构,上固定架6的每个节点处均设有上固定套6a,下固定架7的每个节点处均设有下固定套7a,管座8阵列式分布在该区域的砾石层1中层内,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的底部插装在对应的管座8内,下固定架7套装在该区域内的所有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上,下固定架7每个节点上的下固定套7a卡固在对应的进气管道3或出气管道4的中部,上固定架6套装在该区域内的所有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上,上固定架6每个节点上的上固定套6a套装在对应的进气管道3或者出气管道4顶端。

如图4、图5所示,下固定架7的两个相邻边均设有若干卡扣7b,下固定架7的另两个相邻边均设有若干卡扣座7c,不同区域的下固定架7之间通过卡扣7b与卡扣座7c相互扣合的方式连成一体。

如图6、图7所示,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的顶部均设有一圈凹槽,凹槽上设有沿对应的进气管道3或出气管道4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肋条9,第一肋条9沿对应的进气管道3或出气管道4轴向延伸布置。

如图6、图7所示,管座8底部设有对应进气管道3或者出气管道4设置的插孔,插孔的内圆周壁上设有沿管座8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二肋条8a,第二肋条8a沿对插孔的轴向延伸布置。

如图6、图7所示,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的中部外壁上均设有上下设置的第一外凸起部10和第二外凸起部11,第一外凸起部10的外边缘设有斜边,第一外凸起部10和第二外凸起部11之间形成卡槽,上固定套6a卡固在所述卡槽内。

如图2所示,对应每个区域内的所有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均配备有一个透气眼盖12,透气眼盖12呈网格结构,透气眼盖12的每个节点底部均设有一个柱状体,柱状体插装在对应的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顶部孔眼内。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多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在建设时,是先铺设一半高度的砾石层1,而后将整个路面分为多块区域,每个区域内部阵列式不止多个管座8,而后将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一对一对的插入管座8内,管座8插孔上设置的第二肋条8a与进气管道3或者出气管道4均是紧配合,在进气管道3或者出气管插入后,能够将其卡紧;卡紧后,再次铺设砾石层1直至达到管道中间位置,随后,在每个区域内,安装下固定架7,将下固定架7套装在该区域内的所有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上,下固定架7每个节点上的下固定套7a卡固在对应的进气管道3或出气管道4的中部,下固定套7a在套装时,是沿着第一外凸起部10的斜边强行卡入第一外凸起部10和第二外凸起部11之间形成的卡槽内的,以此保证紧固效果;同时,不同区域的下固定架7之间通过卡扣7b与卡扣座7c相互扣合的方式连成一体,以保证结构稳定性;而后,将上固定架6套装在对应区域内的所有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上,上固定架6每个节点上的上固定套6a套装在对应的进气管道3或者出气管道4顶端,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的顶部均设的多个第一肋条9能与对应的上固定套6a形成紧配合,以保证稳固性;最后,在每个区域内的所有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均安装上一个透气眼盖12,透气眼盖12的节点底部的柱状体插装在对应的进气管道3和出气管道4顶部孔眼内,以保证后续混凝土层2浇灌时,混凝土不会进入到进气管道3或出气管道4内将其堵住,最后形成的混凝土层2高度应当小于透气眼盖12的高度,以便于透气眼盖12整体揭开,同时由于透气眼盖12是网格状结构,在透气眼盖12被揭开后,还会在路面上形成网格状纹路的效果,提高了路面的美观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