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防护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6887发布日期:2020-05-26 18:29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通防护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通防护桩。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的规划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到交通防护桩来维持交通秩序。繁华城市的商业区一般会建设有市民活动广场或者步行商业街,为防止有车辆使入,需要设置交通防护柱来阻止车辆进入,在一些人流量特别大的商业街或者菜场,有时需要将交通防护桩之间用锁链进行连接,防止自行车或者电动车闯入,干扰正常的交通秩序。为方便交通防护桩之间方便连接锁链,制造时会在交通防护桩的两侧烧焊连接有挂耳等连接部件。但当人流量不大时,连接交通防护桩的锁链会被拆除,而凸出的挂耳部件存在刮伤行人的可能。人流量减少时,也是商家补充货物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容许自行车或者小型车辆进出的,凸出的挂耳部件也容易刮坏车辆同时也损坏了交通防护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交通防护桩,能够将用于连接锁链的部件收入至交通防护桩内,防止出现刮伤行人或者刮伤车辆的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交通防护桩,包括圆筒本体,所述圆筒本体的侧面对称开设有孔,支座的第一端穿过孔,并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圆筒本体;所述支座的第二端用于牵拉锁链,所述支座的第二端重量大于所述支座的第一端重量;所述支座的第二端能够围绕转轴转动至所述圆筒本体的内侧;所述圆筒本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固定的底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是,所述圆筒本体的上方设有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包括立杆,所述立杆穿过开设于所述圆筒本体上端面的孔;所述立杆在位于所述圆筒本体的部分对称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圆筒本体的内壁面在滑杆的对应位置开设有纵向滑槽,所述纵向滑槽的顶部开设有与纵向滑槽连通的横向滑槽;所述立杆的下端大于所述支座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是,所述立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锥形顶盖,所述锥形顶盖的下底直径大于所述圆筒本体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是,所述立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形状为圆台型,所述底座的下端面直径大于所述支座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是,所述支座包括连板,所述连板与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连板的第二端对称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侧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紧固锁链的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是,所述底板在圆筒本体的内侧部分开设有漏水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点:

一、支座第二端重量的重量大于第一端的重量,由于重力的作用,支座会围绕转轴旋转,用于连接锁链的第二端会凸出圆筒本体外,当人流量较大时,此时可将锁链紧固于圆筒本体上。当人流量减少时,可将锁链拆下,将支座的第二端向上翻转至圆筒本体内,此时,支座的第二端的重心点需要旋转超过竖直方向,支座的第一端会被圆筒本体的内壁阻挡,维持平衡。此种交通防护桩能够将用于连接锁链的部件收入至交通防护桩内,防止出现刮伤行人或者刮伤车辆的情况。

二、顶盖组件上立柱的下端大于支座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当立柱下降时,立柱下端会抵压支座的第一端,使支座发生旋转,进入圆筒本体内。当立柱向上提取使,下端离开支座的第一端,支座的第二端因重力的作用旋转伸出圆筒本体外。此时旋转立柱,使立柱上的滑杆进入横向滑槽内,防止立柱降落。通过顶盖组件上立柱的升降来操控支座的旋转,简化了操作流程。

三、立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锥形顶盖,锥形顶盖的下底直径大于所述圆筒本体的直径,起到一定的防雨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支座第二端位于圆筒本体外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为支座第二端位于圆筒本体内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3为a-a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圆筒本体1,圆筒本体1的侧面对称开设有孔11,本实施例中,孔11的形状为矩形孔。支座2的第一端穿过孔11,并且通过转轴21转动连接于所述圆筒本体1。支座2的第二端用于牵拉锁链,并且第二端重量大于支座2的第一端重量。支座2的第二端能够围绕转轴21转动至圆筒本体1的内侧。圆筒本体1的下端烧焊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固定的底板4,并且在圆筒本体1的内侧部分开设有漏水孔41。

支座2包括连板22,连板22与转轴21固定连接,转轴21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圆筒本体1的内侧壁。连板22的第一端烧焊固定连接有挡板25,连板22的第二端对称烧焊固定连接有侧板23,侧板23之间烧焊固定连接有用于紧固锁链的轴24。

圆筒本体1的上方设有顶盖组件3,顶盖组件3包括立杆32,立杆32上端烧焊固定连接有锥形顶盖31,锥形顶盖31的下底直径大于所述圆筒本体1的直径。为达到一定的防雨效果,圆筒本体1需要位于锥形顶盖31的投影内。锥形顶盖31的底边需要进行倒角处理。

立杆32的下端穿过开设于圆筒本体1上端面的孔。立杆32在位于圆筒本体1的部分对称固定连接有滑杆33,滑杆33位于支座2的上方。圆筒本体1的内壁面在滑杆33的对应位置开设有纵向滑槽12,纵向滑槽12的顶部开设有与纵向滑槽12连通的横向滑槽13。

立杆32的下端烧焊固定连接有底座34,底座34的形状为圆台型,底座34的下端面直径大于支座2第一端挡板25之间的距离。当顶盖组件下落时,立杆32的下端可以落于挡板25上,起到支撑作用。

使用流程为:当人流较大需要增加锁链时,将顶盖组件向上提起,使立柱32的下端底座34离开挡板25,支座2的第二端在重力的作用下,旋转至圆筒本体1外。顶盖组件上的滑杆33上升至纵向滑槽12的顶端时,旋转顶盖组件,使滑杆33滑入横向滑槽13内。

当人流量减少需要去除锁链时,旋转顶盖组件,使滑杆33由横向滑槽13进入纵向滑槽12内。立柱32下端的底座34会抵压住支座2的封板25,使支座2向圆筒本体1内旋转,进入圆筒本体1内。支座2旋转到位时,底座34落在封板25上,顶盖组件停止下降。



技术特征:

1.一种交通防护桩,包括圆筒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本体(1)的侧面对称开设有孔(11),支座(2)的第一端穿过孔(11),并且通过转轴(21)转动连接于所述圆筒本体(1);所述支座(2)的第二端用于牵拉锁链,所述支座(2)的第二端重量大于所述支座(2)的第一端重量;所述支座(2)的第二端能够围绕转轴(21)转动至所述圆筒本体(1)的内侧;所述圆筒本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固定的底板(4)。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通防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本体(1)的上方设有顶盖组件(3),所述顶盖组件(3)包括立杆(32),所述立杆(32)穿过开设于所述圆筒本体(1)上端面的孔;所述立杆(32)在位于所述圆筒本体(1)的部分对称固定连接有滑杆(33),所述圆筒本体(1)的内壁面在滑杆(33)的对应位置开设有纵向滑槽(12),所述纵向滑槽(12)的顶部开设有与纵向滑槽(12)连通的横向滑槽(13);所述立杆(32)的下端大于所述支座(2)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交通防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3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锥形顶盖(31),所述锥形顶盖(31)的下底直径大于所述圆筒本体(1)的直径。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交通防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3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34),所述底座(34)的形状为圆台型,所述底座(34)的下端面直径大于所述支座(2)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通防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2)包括连板(22),所述连板(22)与转轴(21)固定连接,所述连板(2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25),所述连板(22)的第二端对称固定连接有侧板(23),所述侧板(23)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紧固锁链的轴(24)。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通防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4)在圆筒本体(1)的内侧部分开设有漏水孔(4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防护桩,包括圆筒本体,所述圆筒本体的侧面对称开设有孔,支座的第一端穿过孔,并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圆筒本体;所述支座的第二端用于牵拉锁链,所述支座的第二端重量大于所述支座的第一端重量;所述支座的第二端能够围绕转轴转动至所述圆筒本体的内侧;所述圆筒本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固定的底板。当人流量减少时,可将锁链拆下,将支座的第二端向上翻转至圆筒本体内,此时,支座的第二端的重心点需要旋转超过竖直方向,支座的第一端会被圆筒本体的内壁阻挡,维持平衡。此种交通防护桩能够将用于连接锁链的部件收入至交通防护桩内,防止出现刮伤行人或者刮伤车辆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司绪祥;吴鼎新;夏晶晶;姜文婷;尤心怡;吴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淮阴工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07.19
技术公布日:2020.05.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