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涵洞施工的整体可移动式内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6075发布日期:2020-05-20 03:16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涵洞施工的整体可移动式内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涵洞施工的整体可移动式内模,属于涵洞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箱涵施工时,先将内模通过内模支撑系统支撑固定,再配合外模对箱涵进行浇筑成型,目前,现有涵洞的内模均为大块刚模,面积大,体积重,在浇筑完顶模之后无法使用机械进行两侧内模的吊装,需工人将两侧内模拆解成小块,分块移动到下一模后再重新组装后整体拼装,多次拆装会对模板面造成损伤,不利于施工质量控制,且占用大量人力资源,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涵洞施工的整体可移动式内模,以解决传统的箱涵施工方法中,在进行下一模施工时,需将两侧内模拆解成小块模板,再于下一模板处组装,易对模板面造成损伤,不利于施工质量控制,且占用大量人力资源,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拟采用这样一种用于涵洞施工的整体可移动式内模,包括内模模板,内模模板由多块小型模板拼接而成,内模模板的背面沿横向和/或纵向固定有加固肋以将小型模板固定为一体,内模模板背面的底部还固定有行走轮,且行走轮的底部位于内模模板底部的下方。

前述整体可移动式内模中,每个内模模板背面的底部至少设置有两个行走轮,行走轮沿内模模板的底部分布设置;

前述整体可移动式内模中,所述行走轮为单向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涵洞内模结构的底部加设行走轮,从而实现整个内模沿涵洞的纵向移动,能够快速将内模整体移动到下一模进行使用,极大地简化了内模的转移施工,同时降低了施工风险、保证了施工安全、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约了施工成本,具有极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涵洞施工的整体可移动式内模,包括内模模板1,内模模板1由多块小型模板拼接而成,内模模板1的背面沿横向和/或纵向固定有加固肋2以将小型模板固定为一体,内模模板1背面的底部还固定有行走轮3,每个内模模板1背面的底部至少设置有两个行走轮3,行走轮3沿内模模板1的底部分布设置,行走轮3为单向轮,且行走轮3的底部位于内模模板1底部的下方。

在使用时,内模模板1立起并安置于内模支架4的两侧,内模模板1的底部通过千斤顶升起并在底部垫方木及木楔,而后配合侧墙外模进行涵洞侧墙5混凝土浇筑,在砼达到强度后,通过千斤顶卸压,内模模板1底部的行走轮3落地,操作人员推动内模模板1使大块模板依靠行走轮3进行整体式移动到下一模即可,不再需要拆除为小块模板后移动到下一模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涵洞施工的整体可移动式内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模板(1),内模模板(1)由多块小型模板拼接而成,内模模板(1)的背面沿横向和/或纵向固定有加固肋(2)以将小型模板固定为一体,内模模板(1)背面的底部还固定有行走轮(3),且行走轮(3)的底部位于内模模板(1)底部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涵洞施工的整体可移动式内模,其特征在于:每个内模模板(1)背面的底部至少设置有两个行走轮(3),行走轮(3)沿内模模板(1)的底部分布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涵洞施工的整体可移动式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3)为单向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涵洞施工的整体可移动式内模,包括内模模板,内模模板由多块小型模板拼接而成,内模模板的背面沿横向和/或纵向固定有加固肋以将小型模板固定为一体,内模模板背面的底部还固定有行走轮,且行走轮的底部位于内模模板底部的下方。以解决传统的箱涵施工方法中,在进行下一模施工时,需将两侧内模拆解成小块模板,再于下一模板处组装,易对模板面造成损伤,不利于施工质量控制,且占用大量人力资源,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等问题。属于涵洞施工技术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李宏鑫;贾生平;钟杰;周佳;保瑞;谢显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6
技术公布日:2020.0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