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两侧排水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1658发布日期:2020-05-15 15:47阅读:6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两侧排水设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排水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道路两侧排水设施。



背景技术:

目前,道路排水设施是城市体系中用于防范洪涝灾害,降低城市内涝的必要基础措施。通过设置于道路两侧的排水收集降至地面的雨水,以减少雨水长时间堆积路面对交通造成的影响,同时亦可保障道路质地结构的稳定,延长道路的正常使用寿命。

现有申请号为cn201510335110.8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道路排水结构,其包括混凝土板和若干贯穿混凝土板设置的导流管,混凝土板和导流管均位于地基底部。导流管长度方向的两端均铰接有管塞,导流管外侧壁且位于其顶部设置有若干集水件,集水件远离导流管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排水接头。排水接头远离接水件方向的一端设置有透水层,透水层呈倒三角型结构,其上表面与地基下表面相贴合以用于收集地基向下渗透的雨水,进而减少路基上表面的积水现象。

但是,上述道路排水结构缺少对收集雨水的过滤及再利用设备,而缺少再处理的雨水大多当作污水处理,进而极大地浪费了城市中宝贵的水资源,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两侧排水设施,其具有提高收集雨水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道路两侧排水设施,包括路基和位于路基宽度方向两侧的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上表面设置有若干砼板,所述排水管道底部设置有若干下水管,相邻所述下水管远离排水管道方向的一端共同设置有蓄水腔体;所述蓄水腔体外侧壁及其底部设置有若干渗透管,所述渗透管与蓄水腔体内腔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道用于收集路基上表面积存的雨水,砼板由混凝土制成且带有通水孔,以减少杂质或行人进入排水管道内。蓄水腔体用于储蓄排水管道收集的雨水,渗透管与蓄水腔体内腔相通,以用于将蓄水腔体内储蓄的雨水不断向土壤深层渗透并滋养土壤上栽植的花草树木,进而达到提高雨水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腔体内侧壁且位于其底壁设置有沉降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降层位于蓄水腔体内侧壁且是其底壁,沉降层由砂砾堆积而成,其用于减少雨水中的重油污等富营养化物质,进而保障沉降过滤后的雨水可以直接且快速的被土壤吸收。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腔体内侧壁设置有滤尘件,所述滤尘件位于沉降层下表面;所述渗透管远离蓄水腔体方向的一端设置有阻隔件,所述渗透管外侧壁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阻隔件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尘件设置于蓄水腔体内侧壁,其优选棉麻材质的布料,且位于沉降层底部以用于减少砂砾进入渗透管并影响雨水渗透土壤的现象。阻隔件位于渗透管远离蓄水腔体方向的一端,其优选棉纱布,以用于减少土壤泥沙反渗于渗透管内腔,并影响雨水朝土壤中渗透的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腔体顶部设置有抽压泵,所述抽压泵底部设置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位于蓄水腔体内腔;所述抽压泵远离抽水管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出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抽压泵位于蓄水腔体顶部,其优选抽水泵。抽水管位于蓄水腔体内腔,出水管位于抽压泵远离抽水管方向的一端,以便在土壤表层的植被需要用水浇灌时,抽压泵通过抽水管抽取一定量的雨水后,再由出水管喷洒至土壤表层以灌溉。

进一步地,所述抽水管外侧壁设置有若干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其中一端与蓄水腔体内侧壁相贴合,所述固定件与蓄水腔体之间共同设置有若干固定螺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件套设于出水管外侧壁,且固定件其中一端与蓄水腔体内侧壁相贴合,固定螺钉贯穿固定件并延伸至蓄水腔体的侧壁内,以固定通水管在蓄水腔体内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远离抽水管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扩容喷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扩容喷头螺纹连接于出水管远离抽水管方向的一端,扩容喷头优选螺旋喷嘴,以扩大出水管向外喷洒雨水的釜盖范围,并进一步提高收集雨水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所述下水管靠近排水管道方向的一端设置有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内侧壁转动设置有提拉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件是由不锈钢制成的滤网,以进一步减少体积较小的杂质经下水管进入蓄水腔体内腔。提拉环转动设置于过滤件内侧壁,以便于操作人员提拉过滤件并清理其阻隔的杂质,进而保障雨水通入蓄水腔体内的通畅性。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件外缘设置有承接环板,所述承接环板位于排水管道内腔,所述承接环板和排水管道之间共同设置有锁止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接环板一体成型于过滤件外缘,且承接环板位于排水管道内,其下表面与排水管道底壁的上表面相贴合。锁止件优选不锈钢螺钉,其贯穿承接环板并延伸至排水管道的底壁内,以使过滤件固定于排水管道和下水管的连接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置带有砼板的排水管道,以用于收集路基表层积聚的雨水并保障道路安全;设置连接有下水管的蓄水腔体,以便将排水管道内收集的雨水统一储蓄至蓄水腔体内;设置渗透管以将蓄水腔体内的雨水不断朝土壤层渗透,进而不断滋养土壤表层的植被。

2、设置带有滤尘件的沉降层,以减少雨水中不易被土壤直接吸收的物质,并保障渗透管对雨水的通畅流转;设置带有抽水管和出水管的抽压泵,以将蓄水腔体内收集的雨水喷洒并灌溉土壤表层的植被。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一种道路两侧排水设施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路基;101、排水管道;102、砼板;2、下水管;201、过滤件;202、承接环板;203、锁止件;204、提拉环;3、蓄水腔体;301、渗透管;302、沉降层;303、滤尘件;304、阻隔件;305、连接件;4、抽压泵;401、抽水管;4011、固定件;4012、固定螺钉;402、出水管;4021、扩容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道路两侧排水设施,参照图1,包括路基1和位于路基1宽度方向两侧的排水管道101。排水管道101用于收集路基1上表面积存的雨水,且其上表面盖设有若干砼板102,砼板102由混凝土制成且带有通水孔,以减少杂质或行人进入排水管道101内。

参照图1,排水管道101底部设置有若干下水管2,相邻下水管2远离排水管道101方向的一端共同设置有蓄水腔体3。蓄水腔体3用于储蓄排水管道101收集的雨水,其外侧壁及底壁垂直焊接有若干渗透管301。渗透管301与蓄水腔体3内腔相通,以用于将蓄水腔体3内储蓄的雨水不断向土壤深层渗透并滋养土壤上栽植的花草树木,进而达到提高雨水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效果。

参照图1和图2,下水管2靠近排水管道101方向的一端设置有过滤件201,过滤件201是由不锈钢制成的滤网,以进一步减少体积较小的杂质经下水管2进入蓄水腔体3内腔。过滤件201外缘一体成型有承接环板202,承接环板202位于排水管道101内,且其下表面与排水管道101底壁的上表面相贴合。承接环板202和排水管道101之间共同设置有锁止件203,锁止件203优选不锈钢螺钉,其贯穿承接环板202并延伸至排水管道101的底壁内,以使过滤件201固定于排水管道101和下水管2的连接处。过滤件201内侧壁转动设置有提拉环204,提拉环204便于操作人员提拉过滤件201并清理其阻隔的杂质,进而保障雨水通入蓄水腔体3内的通畅性。

参照图1,蓄水腔体3内侧壁且位于其底壁设置有沉降层302,沉降层302由砂砾堆积而成,其用于减少雨水中的重油污等富营养化物质,进而保障沉降过滤后的雨水可以直接且快速的被土壤吸收。蓄水腔体3内侧壁设置有滤尘件303,滤尘件303优选棉麻材质的布料,其位于沉降层302底部以用于减少砂砾进入渗透管301并影响雨水渗透土壤的现象。

参照图1和图3,渗透管301远离蓄水腔体3方向的一端套设有阻隔件304,阻隔件304优选棉纱布,以用于减少土壤泥沙反渗于渗透管301内腔,并影响雨水朝土壤中渗透的现象。渗透管301外侧壁套设有连接件305,连接件305位于阻隔件304处,其优选橡胶环圈。连接件305通过自身较为柔软且延展性极高的特性,以使阻隔件304固定于渗透管301外侧壁。

参照图1,蓄水腔体3顶部设置有抽压泵4,抽压泵4优选抽水泵,其底部设置有抽水管401,且其远离抽水管401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出水管402。抽水管401位于蓄水腔体3内腔,以便在土壤表层的植被需要用水浇灌时,抽压泵4通过抽水管401抽取一定量的雨水后,再由出水管402喷洒至土壤表层以灌溉。

参照图1,出水管402外侧壁套设有若干固定件4011,固定件4011是由不锈钢制成的环带,且固定件4011其中一端与蓄水腔体3内侧壁相贴合。固定件4011与蓄水腔体3之间共同设置有固定螺钉4012,固定螺钉4012贯穿固定件4011并延伸至蓄水腔体3的侧壁内,以固定通水管在蓄水腔体3内的位置。出水管402远离抽水管401方向的一端螺纹连接有扩容喷头4021,扩容喷头4021优选螺旋喷嘴,以扩大出水管402向外喷洒雨水的釜盖范围,并进一步提高收集雨水的利用率。

工作原理如下:

路基1上的雨水经排水管道101收集后,由带有过滤件201的下水管2通入蓄水腔体3内腔,蓄水腔体3通过沉降层302减少雨水中不便于土壤直接吸收的物质,再由渗透管301不断朝土壤中渗透,以滋养土壤表层的植被,进而有效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

当土壤表层需要灌溉时,启动抽压泵4使其通过抽水管401从蓄水腔体3内抽取雨水,再通过带有扩容喷头4021的出水管402不断喷洒至土壤表层以灌溉。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