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34593发布日期:2020-08-11 22:23阅读:7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构造。



背景技术:

高等级公路,是指采用高设计要求和高建设标准修建从而拥有高通行能力的公路,是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总称,其路面设计要求和实际建设标准以及道路通行能力都很高。中央分隔带常设置在高等级公路对向车流中间,保证车流各行其道。在新设计规范《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及《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正式实施前,对中央分隔带土基无具体要求,在实际施工中中央分隔带种植土和回填土的使用影响了护栏立柱1承载力的充分发挥。考虑到中央分隔带绿化和土路肩加固的需要,新规范提出,中央分隔带内土基压实度不宜低于90%,否则应采取如土质改善、设置连续基础、缩短立柱间距等加强措施。

在新规范实施前,原中央分隔带的构造,如图1、2,普遍在中央分隔带设有台阶式挖槽,在挖槽整个表面设置隔水层3;在台阶式挖槽区域的底部沟槽作为碎石盲沟4,在盲沟4中设有波纹管6进行排水;盲沟4上部铺设渗水土工布;考虑到种植灌木等根系影响,通常也将通信管道槽5设置在底部沟槽,靠近盲沟4,然后在挖槽中的剩下区域回填营养土、种植灌木等。此构造的压实度无法达到90%,雨水在回填土2区域渗透率高,不仅对盲沟工程的排水要求高,成本投入大,工程量也大。

为适应新规范的标准和要求,需要一种新的中央分隔带的构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中央分隔带构造中土基的压实度不足90%,限制护栏立柱承载力的问题,提供一种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构造,使得中央分隔带的护栏埋入段地基压实度达到90%以上,提高护栏立柱承载能力,适应新规范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构造,包括固定在挖槽中的两侧护栏立柱,护栏立柱底部位于土基;还包括用于填充挖槽的回填土,回填土压实度至90%以上,且其顶面高度与路面基层顶面高度一致;回填土顶部设置混凝土封面层,且混凝土封面层的侧面连接路面面层。提高回填土的压实度,增强了护栏立柱的防撞能力及安全性,满足新规范要求;此外,由砼封面后,中央分隔带处的雨水将无法深入路基路面,减少了挖槽中的盲沟工程,还有利于提高路基路面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回填土两侧设有隔水层,防止雨水通过回填土两侧渗水,做好防护措施。

进一步地,中央分隔带还设有通信管道槽,用来安装通信管道;通信管道槽最好设在回填土顶部,方便施工和安装;待中央回填土压实完成后,再开挖通信管道槽,施工更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两侧护栏立柱之间、沿公路纵向方向可设有防眩板,解决对向车灯眩光问题,同时修饰道路。其中,在已压实的回填土中设有防眩板基坑,防眩板底部位于防眩板基坑内,防眩板基坑由混凝土填充,安装更稳固,增强护栏立柱的防撞能力及安全性。此外,两侧护栏立柱之间、沿公路纵向方向也可设花箱来修饰道路。

进一步地,在单向超高路段,于曲线道路外侧,中央分隔带边缘设有纵向排水沟,沿公路纵向设置,并在纵向排水沟上方设有梳形盖板,汇流曲线外侧路面水;避免单向横坡路段曲线外侧的路面水沿中央分隔带下渗,在曲线内侧行车道产生过大水垫。

进一步地,纵向排水沟底部设有盲沟,为了防护当纵向排水沟分节段现浇或预制安装时,路面结构渗水的情况。

进一步地,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竖井,竖井底部深达土基层,在盲沟、纵向排水沟、通信管道槽和垫层与竖井对接的相应配合位置分别设有预留盲沟进水口、预留进水口、预留通信管道孔和预留垫层泄水孔,预留盲沟进水口、预留进水口、预留通信管道孔和预留垫层泄水孔所在位置的下方设有横向排水管。将从各渠道汇集的水导入竖井,再由横向排水管排入路基挖方边沟或填方边坡拱形骨架汇水槽内,排出中央分隔带中的渗水。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中央分隔带内土基压实度达到90%以上,有利于提高护栏立柱承载能力,增强护栏立柱的防撞能力及安全性,适应新规范要求。

2、减少回填营养土、种植灌木的工程量,由防眩板或花箱修饰道路;由混凝土封面后,中央分隔带雨水将无法深入路基路面,提高路基路面的使用寿命。

3、节省挖槽底部的盲沟工程,将通信管道槽置于面层底部,相比原台阶式挖槽和通信管道槽排布位置,减小了施工难度,还节约了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原中央分隔带排水的平面图。

图2是原中央分隔带的立面图。

图3是实施例1一般路段中央分隔带排水的平面图。

图4是实施例1一般路段中央分隔带排水的立面图。

图5是实施例2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排水的平面图。

图6是实施例2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排水的立面图。

图7是图6中a部放大图。

图8是实施例2中央分隔带竖井的平面图。

图9是实施例2中央分隔带竖井的立面图。

图10是图9的b-b视图。

图标:1-护栏立柱;2-回填土;3-隔水层;4-盲沟;5-通信管道槽;6-波纹管;7-防眩板;8-防眩板基坑;9-花箱;10-纵向排水沟;11-渗水土工布;12-防渗土工布;13-竖井;14-预留进水口;15-预留盲沟进水口;16-预留通信管道孔;17-预留垫层泄水孔;18-横向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构造,如图3、4,中央分隔带以碎石垫层为基础设有倒梯形挖槽,挖槽中填充回填土2,回填土2压实度至90%以上,且回填土2的顶面高度与路面基层的顶面高度一致;在挖槽中固定有两侧护栏立柱1,护栏立柱1可采用波型梁形式,护栏立柱1底部深入土基,回填土2顶部同护栏立柱1由混凝土封面,混凝土封面层的侧面与路面面层连接。提高回填土2的压实度,增强了护栏立柱1的防撞能力及安全性,满足新规范要求;此外,由砼封面后,中央分隔带处的雨水将无法深入路基路面,不需要在挖槽底部建设盲沟工程,有利于提高路基路面的使用寿命。

回填土2两侧设有隔水层3,隔水层3采用3厘米厚水泥砂浆找平层加防渗土工布12,其中防渗土工布12采用两布一膜,耐侵蚀性强,防水性能好。

挖槽中设有通信管道槽5,用来安装通信管道;通信管道槽5设在回填土2顶部,方便施工和安装。

两侧护栏立柱1之间、沿公路纵向方向可设有防眩板7和/或花箱(图中未画),不再在中央分隔带所在路基上特地开设区域来种植植物。在设置防眩板7时,如图4,待中央回填土2压实完成后,开挖防眩板基坑8及通信管道槽5,通信管道槽5埋置于回填土2顶部、紧贴防眩板基坑8;通信管道槽5开挖宽度20cm,深度10cm,敷设管道后上覆土5cm,最后面层现浇硬化。

此种中央分隔带构造适用于的一般路段,施工时,首先施工路面垫层、底基层、基层,铺设隔水层3,然后分层回填土压实至路面基层顶面高度,压实度不小于90%,再在压实土中开挖防眩板基坑8及通信管道槽5,安装通信管道,最后防眩板基坑8与砼封面一起施工。此外,中央分隔带波型梁护栏立柱1宜在隔水层3铺设前埋设,以免破坏隔水层3,否则应对被损坏的隔水层3进行及时修补,以免雨水渗入路基,导致路面破坏。

实施例2

特别对于在单向路拱横坡超高路段,如图5、6,相比实施例1,本实施例于曲线道路外侧,中央分隔带边缘增加纵向排水沟10,纵向排水沟10采用c20钢筋砼、沿公路纵向设置,并在纵向排水沟10上方嵌入梳形盖板,安全汇流;避免在单向横坡路段曲线外侧的路面水沿路面,在曲线内侧行车道产生过大水垫。中央分隔带两侧护栏立柱1之间可以仅设花箱9,通信管道槽5设在花箱9底部、基层顶部。

如图6、7,为了防护当纵向排水沟10分节段现浇或预制安装时,路面结构渗水,在纵向排水沟10底部设有盲沟4,盲沟4中铺设碎烁石。

超高路段纵向排水沟10施工时,首先将中央分隔带按一般路段施工垫层、底基层、基层,铺设防渗土工布12(纵向排水沟10的一侧挖槽不设防渗土工布12),然后分层回填土压实至路面基层顶面高度,压实度不小于90%,再在底基层、基层及压实土中开挖纵向排水沟10沟槽及碎砾石盲沟4沟槽,然后按以下顺序施工:在纵向排水沟10的沟壁及沟底砂浆抹面、在盲沟4底部铺设防渗土工布12、盲沟4中填碎砾石、在远离分隔带的沟壁侧铺设渗水土工布11、安放纵向排水沟10、水泥砂浆填塞施工空隙,纵向排水沟10紧贴路面安装。

进一步地,如图8-10,为了排出曲线外侧路面流向中央分隔带的汇水,每间隔50~75米设置一处竖井13,竖井13底部深达土基层。为加强超高路段外侧路面垫层排水,在竖井13侧墙相应高度位置预埋泄水管,以排出路面垫层积水。相应地,在盲沟4、纵向排水沟10、通信管道槽5和垫层与竖井13对接的相应配合位置分别设有预留盲沟进水口15、预留进水口14、预留通信管道孔16和预留垫层泄水孔17,在预留盲沟进水口15、预留进水口14、预留通信管道孔16和预留垫层泄水孔17所在位置的下方还设有横向排水管18,横向排水管18可采用upvc双壁波纹管6,接点无渗漏,扁平试验无破裂。在中央分隔带波型梁护栏立柱1时应避开竖井13。将从各渠道汇集的水导入竖井13,再由横向排水管18排入路基挖方边沟或填方边坡拱形骨架汇水槽内,排出中央分隔带中的渗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