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声屏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49715发布日期:2020-11-19 19:36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路声屏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交通的噪声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公路声屏障。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主干道公路路幅宽、车流量大、噪声值高,噪声污染已给道路两边居民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人们的健康。为解决公路交通噪音污染问题,现有的公路建设或已通车的公路环评均要求设置噪声治理措施,在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屏障减小噪声对周边人们的干扰。在声源和接收者之间插入一个设施,使声波传播有一个显著的附加衰减,从而减弱接收者所在的一定区域内的噪声影响,这样的设施就称为声屏障。

目前的公路声屏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植物生态型声屏障,材料主要有吸声贴面材料、混凝土及砖石等,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以风火山墙为设计样本,同时点缀藤本植物以丰富景观,此种屏障的缺点是特色程度高,难于标准化;2)土堤式声屏障,利用土建施工过程中的弃方,在路与敏感点之间构筑土堤,在其上密植植物,以达到防尘降噪的效果,并取得较好的景观效果,此种屏障方式要求敏感点距离路线较远,且噪声超标不是很严重的场所,且土堤式声屏障是以植物为主,其降噪效果与土堤的高度、宽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上海同济大学曾经做过研究,在土堤宽度达到50m,高度5m以上时,才有比较明显的降噪效果;3)微弧形声屏障,此种屏障由于其上部为弧形,故此得名,其降噪效果明显,但是造价相对较高,施工难度大,且根据调查此种屏障夜间环境背景下降噪易超标;4)直立型声屏障,使用材料主要钢结构吸声板和透明聚碳酸酯板,造型为直立式,由于采用透明板材,视线通透,与植物栽植相结合景观效果较好,但是结构单一没有创新,无法有效控制顶端绕射声的传播,大部分声屏障整体无透明,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不利于道路安全;5)景观绿化植物屏障和砖或混凝土屏障,只能配合以上几种声屏障,单独使用无法达到更为有效的隔声效果。

综上,以上几种现有声屏障无法达到白天和晚上均降噪达标的效果,易存在白天或晚上降噪超标的情形。

再者,现有以上几种声屏障均主要由钢结构立柱和吸隔声屏板两部分组成,立柱除了是声屏障的主要受力构件外,还承担一部分的降噪作用,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立柱没有达到良好的降噪效果,且在运输、安装、造价、使用寿命等方面均存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运输方便,成本低,降噪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的公路声屏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公路声屏障,包括本体、架体和固定体,所述架体与本体相匹配,所述本体安装于架体上,所述固定体位于架体下端用于固定所述架体,所述本体包括垂直固定体设置的隔声屏体和位于隔声屏体上端倾斜设置的吸声屏体,所述隔声屏体与吸声屏体的锐角角度为25°~65°,所述吸声屏体从靠近公路路面的一侧至远离公路路面的一侧依次包括薄型金属纤维层、共振吸声结构层和轻质隔声结构层,所述隔声屏体为钢结构吸隔声板,所述隔声屏体的中部设有吸声部,所述架体包括靠近公路路面的第一架体和远离公路路面的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设有容置所述本体的容置空间,所述本体与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均设有密封隔音层,所述固定体位于公路路面以下,固定体上端面与架体呈0°~2°,所述固定体包括位于上端与架体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体和用于固定第一固定体的第二固定体,所述第二固定体横切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一固定体位于第二固定体的中部,且第一固定体的底边中点至第二固定体的底边中点的距离为500mm~1000mm,所述第一固定体下端面距离第二固定上端面的距离为500mm~800mm,所述第二固定体上端面距离公路路面的距离为1000mm~1500mm。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阐述:

优选地,所述本体隔声屏体的长度为2000mm~3000mm,高度为3000mm~6000mm,厚度为10mm~35mm,所述本体吸声屏体的长度为2000mm~3000mm,高度为800mm~1800mm,厚度为35mm~200mm。

优选地,所述吸声部为多个贯穿隔声屏体中部的横向微孔。

优选地,所述吸声部为多个开设于隔声屏体中部点对称设置的百叶窗型开孔。

优选地,所述密封隔音层为沥青油膏、隔音阻尼胶、丁基密封胶、聚硫胶、聚氨酯泡沫塑料填缝剂或中性硅酮密封胶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侧末端设有顶盖板,所述顶盖板垂直于吸声屏体设置,并固定于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上侧末端。

优选地,所述本体通过多个紧固件安装于架体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体包括位于公路路面以上的第一固定体、第二固定体和位于第二固定体下端公路路面以下的第三固定体,所述第一固定体的上端与架体固定连接,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体,所述第二固定体横切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一固定体位于第二固定体的中部,且第一固定体的底边中点至第二固定体的底边中点的距离为500mm~1000mm,所述第三固定体上端面与架体呈0°~2°,所述第三固定体下端面距离公路路面的距离为1000mm~2300mm。

优选地,所述第三固定体为混凝土结构第三固定体,所述第二固定体的下端通过直径0.8cm~2cm的钢筋与第三固定体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体上设有泄水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一、本实用新型包括本体、架体和固定体,所述架体与本体相匹配,所述本体安装于架体上,所述架体包括靠近公路路面的第一架体和远离公路路面的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设有容置所述本体的容置空间,所述固定体位于架体下端用于固定所述架体,所述本体通过多个紧固件安装于架体上,其整体结构简单、安装运输方便;其二、所述本体包括垂直固定体设置的隔声屏体和位于隔声屏体上端倾斜设置的吸声屏体,所述隔声屏体与吸声屏体的锐角角度为25°~65°,隔声屏体为反射型隔声体,吸声屏体为吸声体,吸声屏体折向路内侧,其整体美观,降噪效果明显;其三、隔声屏体的中部设有吸声部,吸声部为多个贯穿隔声屏体中部的横向微孔或为多个开设于隔声屏体中部点对称设置的百叶窗型开孔,隔声屏体在发射隔声的同时有起到了透声、降的效果,且吸声部设于隔声屏体的中部,适应公路路面,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其四、本体与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均设有密封隔音层,密封隔音层为沥青油膏、隔音阻尼胶、丁基密封胶、聚硫胶、聚氨酯泡沫塑料填缝剂或中性硅酮密封胶的任意一种,架体起到了良好的降噪效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立柱只是声屏障的主要受力构件,没有降噪效果的弊端;其五、所述吸声屏体从靠近公路路面的一侧至远离公路路面的一侧依次包括薄型金属纤维层、共振吸声结构层和轻质隔声结构层,所述隔声屏体为钢结构吸隔声板,其设计质地轻,结构稳固,方便运输,且薄型金属纤维层、共振吸声结构层和轻质隔声结构层符合降声,降噪效果好;其六、固定体位于公路路面以下,包括位于上端与架体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体和用于固定第一固定体的第二固定体或固定体包括位于公路路面以上的第一固定体、第二固定体和位于第二固定体下端公路路面以下的第三固定体,其设计适用于多种公路不同施工地点和不同公路路面,便于安装施工,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安装、运输方便,成本低,降噪效果好,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第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第二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第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第二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101.薄型金属纤维层;102.共振吸声结构层;103.轻质隔声结构层;2.架体;3.隔声屏体;4.吸声屏体;5.吸声部;6.第一架体;7.第二架体;8.第一固定体;9.第二固定体;10.第三固定体;11.顶盖板;12.泄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公路声屏障,包括本体1、架体2和固定体,所述架体2与本体1相匹配,所述本体1安装于架体2上,所述本体1通过多个紧固件安装于架体2上,本实施例中,紧固件选用螺栓,所述固定体位于架体2下端用于固定所述架体2,所述本体1包括垂直固定体设置的隔声屏体3和位于隔声屏体3上端倾斜设置的吸声屏体4,所述隔声屏体3与吸声屏体4的锐角角度为25°~65°,如图5所示,所述吸声屏体4从靠近公路路面的一侧至远离公路路面的一侧依次包括薄型金属纤维层101、共振吸声结构层102和轻质隔声结构层103,所述隔声屏体3为钢结构吸隔声板,所述隔声屏体3的中部设有吸声部5,所述架体2包括靠近公路路面的第一架体6和远离公路路面的第二架体7,所述第一架体6和第二架体7之间设有容置所述本体1的容置空间,所述本体1与第一架体6和第二架体7之间均设有密封隔音层,所述固定体位于公路路面以下,固定体上端面与架体2呈0°~2°,所述固定体包括位于上端与架体2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体8和用于固定第一固定体8的第二固定体9,所述第二固定体9横切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一固定体8位于第二固定体9的中部,且第一固定体8的底边中点至第二固定体9的底边中点的距离为500mm~1000mm,所述第一固定体8下端面距离第二固定上端面的距离为500mm~800mm,所述第二固定体9上端面距离公路路面的距离为1000mm~1500mm。本实施例中,隔声屏体3与吸声屏体4的锐角角度为35°,第一固定体8的底边中点至第二固定体9的底边中点的距离为500mm,所述第一固定体8下端面距离第二固定上端面的距离为500mm,所述第二固定体9上端面距离公路路面的距离为1200mm。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1隔声屏体3的长度为2000mm~3000mm,高度为3000mm~6000mm,厚度为10mm~35mm,所述本体1吸声屏体4的长度为2000mm~3000mm,高度为800mm~1800mm,厚度为35mm~200mm。本实施例中,本体1隔声屏体3的长度为2500mmmm,高度为5600mm,厚度为10mm,所述本体1吸声屏体4的长度为2500mm,高度为1000mm,厚度为100mm。

进一步地,所述吸声部5为多个贯穿隔声屏体3中部的横向微孔。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隔音层为沥青油膏、隔音阻尼胶、丁基密封胶、聚硫胶、聚氨酯泡沫塑料填缝剂或中性硅酮密封胶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中密封隔音层为沥青油膏。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1上侧末端设有顶盖板11,所述顶盖板11垂直于吸声屏体4设置,并固定于第一架体6和第二架体7上侧末端。

实施例二: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公路声屏障,包括本体1、架体2和固定体,所述架体2与本体1相匹配,所述本体1安装于架体2上,所述本体1通过多个紧固件安装于架体2上,本实施例中,紧固件选用燕尾螺钉,所述固定体位于架体2下端用于固定所述架体2,所述本体1包括垂直固定体设置的隔声屏体3和位于隔声屏体3上端倾斜设置的吸声屏体4,所述隔声屏体3与吸声屏体4的锐角角度为25°~65°,如图5所示,所述吸声屏体4从靠近公路路面的一侧至远离公路路面的一侧依次包括薄型金属纤维层101、共振吸声结构层102和轻质隔声结构层103,所述隔声屏体3为钢结构吸隔声板,所述隔声屏体3的中部设有吸声部5,所述架体2包括靠近公路路面的第一架体6和远离公路路面的第二架体7,所述第一架体6和第二架体7之间设有容置所述本体1的容置空间,所述本体1与第一架体6和第二架体7之间均设有密封隔音层,所述固定体包括位于公路路面以上的第一固定体8、第二固定体9和位于第二固定体9下端公路路面以下的第三固定体10,所述第一固定体8的上端与架体2固定连接,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体9,所述第二固定体9横切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一固定体8位于第二固定体9的中部,且第一固定体8的底边中点至第二固定体9的底边中点的距离为500mm~1000mm,所述第三固定体10上端面与架体2呈0°~2°,所述第三固定体10下端面距离公路路面的距离为1000mm~2300mm,所述第三固定体10为混凝土结构第三固定体10,所述第二固定体9的下端通过直径0.8cm~2cm的钢筋与第三固定体10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隔声屏体3与吸声屏体4的锐角角度为45°,第一固定体8的底边中点至第二固定体9的底边中点的距离为800mm,所述第三固定体10下端面距离公路路面的距离为2000mm,所述第三固定体10为混凝土结构第三固定体10,所述第二固定体9的下端通过直径1.2cm的钢筋与第三固定体10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固定体9上设有泄水孔12。本实施例中,泄水孔12为直径100mm的镀锌钢管。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1隔声屏体3的长度为2000mm~3000mm,高度为3000mm~6000mm,厚度为10mm~35mm,所述本体1吸声屏体4的长度为2000mm~3000mm,高度为800mm~1800mm,厚度为35mm~200mm。本实施例中,本体1隔声屏体3的长度为3000mmmm,高度为5400mm,厚度为15mm,所述本体1吸声屏体4的长度为3000mm,高度为1800mm,厚度为120mm。

如图4所示,所述吸声部5为多个开设于隔声屏体3中部点对称设置的百叶窗型开孔。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隔音层为沥青油膏、隔音阻尼胶、丁基密封胶、聚硫胶、聚氨酯泡沫塑料填缝剂或中性硅酮密封胶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中,密封隔音层为中性硅酮密封胶层。

如图3所示,所述本体1上侧末端设有顶盖板11,所述顶盖板11垂直于吸声屏体4设置,并固定于第一架体6和第二架体7上侧末端。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端”、“下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以上的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