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交通信号灯同步运行的智能交通护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1222发布日期:2020-10-28 12:0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与交通信号灯同步运行的智能交通护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与交通信号灯同步运行的智能交通护栏。



背景技术:

现有城市中公路交通八达,公路两侧的居民以及商场、娱乐设施比较多,人们过往公路的几率非常频繁。特别是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高峰期,人流量特别大。过往公路的安全成为人们的头等大事。虽然现在有的地方设置有天桥人行道,但是并不是处处都有。很多地方还是在公路上设置红绿灯通过人行道进行过往公路。然而,由于种种情况,有些人总喜欢抢那么几秒钟时间。

现有技术中,有些斑马线上会安装有交通柱,以警示行人过斑马线,行人一般看到交通柱,会停留在交通柱以内,等绿灯后再过马路。但有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会不顾交通规则而闯红灯,这种情况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与交通信号灯同步运行的智能交通护栏,设计该智能交通护栏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减少行人闯红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与交通信号灯同步运行的智能交通护栏,该智能交通护栏包括:

设置于人行道等待区地面的柱筒,该柱筒上开口;

设置在所述柱筒内腔且驱动端朝上的升降装置及与所述升降装置驱动端连接且被所述升降装置驱动做升降运动的升降柱;

对称的装设于所述升降柱外侧壁上部的两条护栏,该两条护栏呈直线的固定以形成挡体结构,其下降后能够隐藏于设置在其正下方的槽沟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柱筒底面设置有漏水孔,在漏水孔的内口端贴设有防水透气膜,该防水透气膜能够将柱筒内腔的水渗漏出去,而将柱筒外部的水阻挡进入柱筒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柱为柔性升降柱,其顶端设置有可固定盆栽的盘口。

进一步的,所述护栏为柔性护栏。

更进一步的,所述护栏为导光护栏,其与所述升降柱的连接处设置有led灯,所述led灯的发光光线从所述护栏导出。

进一步的,所述槽沟结构是沿所述柱筒两侧且置于所述护栏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隐藏所述护栏的槽沟;

所述槽沟内设置有槽板,所述槽板外端设置有能够将水导入附近窖井的出水接口;

所述槽沟的口部盖有盖板,该盖板侧端设置有转角均为直角的z型拐柱,所述升降柱设置有用于z型拐柱端部插入的滑槽,该滑槽上升或下降带动z型拐柱转动,进而z型拐柱带动所述盖板翻开或闭合;

所述滑槽上端至少要超过护栏的安装高度,其上端呈弧形,其下端为上端弧形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弧形,上端弧形和下端弧形之间是直槽。

更进一步的,所述出水接口内侧口部盖有过滤网,出水接口通过水管连接于附近窖井。

进一步的,所述柱筒与所述升降柱之间还设置有防水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防水结构是在柱筒内壁设置有槽圈,槽圈内嵌有密封圈,所述升降柱外壁紧贴密封圈。

更进一步的,所述防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柱筒上的吸水海绵,该吸水海绵内侧部为圆环形,其圆环部套于所述柱筒上,柱筒朝向槽沟的侧壁处设置有过孔,海绵穿过过孔,其外部置于槽沟内,所述海绵的圆环部要高于外侧置于槽沟内的海绵。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智能交通护栏的升降柱设置于行人等待区与人行横道之间,其两端连接护栏,护栏随升降柱升降以达到阻挡行人和放行行人的目的。

护栏和升降柱均采用柔性材质设计,升降时不会碰伤行人。

升降柱顶端固定有盆栽或其它凸出的物件,行人不易踩踏在升降柱上,使升降柱能够良好运行。

盖板上可设置警示颜色并写有提醒文字,防止人们踩踏。

槽沟用于排水作用,防止积水,柱筒设置有防水结构,即使有少量的水进入柱筒,也可以通过防水膜将水渗透至地下,防水膜防止地下的水进入柱筒内部。

两侧槽沟上设置的盖板是防止垃圾掉入到槽沟内,当有垃圾掉落到盖板上,也可以通过盖板的翻转,将垃圾翻转至槽沟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交通护栏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部区域的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柱上升过程中的第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柱上升过程中的第二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柱上升过程中的第三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柱上升过程中的第四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柱上升后停止的第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显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智能交通扩栏的具体结构:

请参照附图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与交通信号灯同步运行的智能交通护栏【本实用新型的智能交通护栏是与交通信号灯同步运行的,其内的电路板上设置有与交通信号灯同步运行的控制模块,即红灯升起,绿灯下降,此同步控制方式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是成熟的技术方案,本案不再做具体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交通护栏包括:

设置于人行道等待区地面的柱筒17,该柱筒上开口;

设置在所述柱筒17内腔且驱动端朝上的升降装置12及与所述升降装置12驱动端连接且被所述升降装置12驱动做升降运动的升降柱1;

对称的装设于所述升降柱1外侧壁上部的两条护栏16,该两条护栏16呈直线的固定以形成挡体结构,其下降后能够隐藏于设置在其正下方的槽沟结构。

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柱筒17底面设置有漏水孔14,在漏水孔14的内口端贴设有防水透气膜13,该防水透气膜13能够将柱筒17内腔的水渗漏出去,而将柱筒外部的水阻挡进入柱筒内部。

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升降柱1为柔性升降柱,其顶端设置有可固定盆栽的盘口2,在升降柱顶部固定一盆栽【也可以是其它装饰物件】,行人一般不会去踩踏盆栽,进而不影响升降柱的升降。柔性升降柱也不会碰伤行人。

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护栏16为柔性护栏,当升降柱缓慢升起时,柔性护栏也跟随缓慢升起,当碰到行人时,柔性护栏不会碰伤行人。

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护栏16为导光护栏,其与所述升降柱1的连接处设置有led灯3,所述led灯3的发光光线从所述护栏16导出。

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槽沟结构是沿所述柱筒17两侧且置于所述护栏16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隐藏所述护栏16的槽沟7;

所述槽沟7内设置有槽板,所述槽板外端设置有能够将水导入附近窖井的出水接口;本实用新型的槽板为不锈钢槽板,防止生锈;

所述槽沟7的口部盖有盖板4,该盖板4侧端设置有转角均为直角的z型拐柱41,所述升降柱1设置有用于z型拐柱41端部插入的滑槽101,该滑槽101上升或下降带动z型拐柱41转动,进而z型拐柱41带动所述盖板4翻开或闭合;

所述滑槽101上端至少要超过护栏16的安装高度,其上端呈弧形,其下端为上端弧形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弧形,上端弧形和下端弧形之间是直槽。

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出水接口内侧口部盖有过滤网8,出水接口通过水管9连接于附近窖井。

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柱筒17与所述升降柱1之间还设置有防水结构。

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水结构是在柱筒17内壁设置有槽圈,槽圈内嵌有密封圈5,所述升降柱1外壁紧贴密封圈5。

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柱筒17上的吸水海绵6,该吸水海绵6内侧部为圆环形,其圆环部套于所述柱筒17上,柱筒17朝向槽沟7的侧壁处设置有过孔,海绵6穿过过孔,其外部置于槽沟7内,所述海绵6的圆环部要高于外侧置于槽沟内的海绵。海绵这种设计,可以使升降柱上部的水被海绵吸收,并且通过水的压力,使水沿海绵从柱筒内流向槽沟内,槽沟内的水通过管路排向附近的窖井。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柱1上端面也可以设置成警示颜色,并写有提醒文字,防止行人踩踏,这个警示部位可设计成圆包式凸起结构,凸起的部分不要太高,以升降柱1下降后,凸起部分与地面形成半圆结构即可。

实施例3:

护栏16为导光护栏,其与所述升降柱1的连接处设置有led灯3,led灯3的发光光线从所述护栏16导出。导光护栏可设计成柔性光棒,其导光的同时不影响车辆的视线,不会产生强光以影响车辆通行。导光护栏也可以设计成红色导光棒结构,尤其是在夜晚,当导光护栏升起后,红色导光棒形成禁形色以警示行人。

实施例4:

如图3-7所示,初始时,升降柱1处于柱筒内未升起的状态,此时,盖板4是将槽沟盖住的,z型拐柱41是与盖板板面处于水平状态(如图3)。

当升降柱1上升时,z型拐柱41的外端柱被弧形槽作用(如图4),带动板体一起翻转90度,并且呈直立状(如图5)。

当升降柱1快到顶时,z型拐柱41的外端柱运行到滑槽101下部的弧形槽内(图6),此时z型拐柱41被弧形槽作用沿弧形槽带动板体盖住槽沟(如图7所示)。

当升降柱1下降时,盖板也是先翻转打开,最后也会盖住槽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智能交通护栏的升降柱设置于行人等待区与人行横道之间,其两端连接护栏,护栏随升降柱升降以达到阻挡行人和放行行人的目的。护栏和升降柱均采用柔性材质设计,升降时不会碰伤行人。升降柱顶端固定有盆栽或其它凸出的物件,行人不易踩踏在升降柱上,使升降柱能够良好运行。盖板上可设置警示颜色并写有提醒文字,防止人们踩踏。槽沟用于排水作用,防止积水,柱筒设置有防水结构,即使有少量的水进入柱筒,也可以通过防水膜将水渗透至地下,防水膜防止地下的水进入柱筒内部。两侧槽沟上设置的盖板是防止垃圾掉入到槽沟内,当有垃圾掉落到盖板上,也可以通过盖板的翻转,将垃圾翻转至槽沟外。

另外,护栏、升降柱上也可以设置若干传感器,当有人体踩在升降柱或盖板上,整个装置会停止运行,并通过设置于升降柱上的语音提醒功能不间断播报,提醒行人不要踩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