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侧边防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53018发布日期:2021-07-27 15:29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道路侧边防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市政道路侧边防坠装置。



背景技术:

在路面有上下错位时(即一侧的路面高处水平面),此时,需要在道路的侧面设置防坠装置,传统技术中,是通过边护栏进行侧向的防护,但是边护栏只能单层防护,当边护栏被冲撞失效后,车辆会发生下坠的风险。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被安装在道路的外侧,用于承接车辆,避免车辆下坠造成车毁人亡的市政道路侧边防坠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被安装在道路的外侧,用于承接车辆,避免车辆下坠造成车毁人亡的市政道路侧边防坠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市政道路侧边防坠装置,包括横向打入的支架杆,在所述支架杆上活动装配有多个弹性支撑构件,前后相邻的弹性支撑构件之间穿设有承重钢缆;

所述弹性支撑构件包括横向设置的套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套管底部的竖管,在所述竖杆的下端螺纹连接有端盖,在所述端盖的轴心处穿插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的上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契合所述竖管的内壁,在所述活动轴上套设有吸能弹簧,所述吸能弹簧作用有所述滑块和所述端盖之间,在所述滑块的外壁处径向贯穿设置有通孔,在所述竖管的外壁处设置有对应所述通孔的条形槽,所述承重钢缆穿过所述条形槽和通孔,在所述滑块的顶部旋入有固定所述承重钢缆的螺丝;

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支架杆上,在所述套管的外壁处旋入有连接所述支架杆的第一螺丝。

优选地,所述活动轴的下端延长并插入至土层中;该结构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承重钢缆受力时产生的下坠幅度,避免下坠幅度过大造成的承重钢缆断裂或造成吸能弹簧的失效;在车辆脱离道路时,通过承重钢缆进行承接,承接后,承重钢缆带动滑块向下滑动,通过吸能弹簧进行缓冲吸能,同时活动轴的下端插入至土层中,减少吸能弹簧的受力,还能避免吸能弹簧快速回弹后将车辆向上弹起,减少车辆弹起后发生的事故。

优选地,在所述支架杆上装配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左侧设置有法兰盘,通过所述法兰盘打入有锚杆,所述锚杆打入至路基内,通过所述连接座配合有护栏杆,所述护栏杆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连接座穿过所述底座;在所述护栏杆的外壁处设置有卡箍,在相邻两根所述护栏杆之间通过所述卡箍夹持有护栏板,所述卡箍和所述护栏板之间配合有螺栓;上述结构中,相较于传统的边护栏而言,不占用道路的可通行面积,保障了路面的通行宽度。

优选地,在所述连接座上旋入有挡圈,在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第一吸能弹簧,所述第一吸能弹簧作用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挡圈之间;在护栏板或护栏杆受到撞击时,通过第一吸能弹簧可以提供给护栏杆一个活动的幅度,可以降低硬性碰撞造成的车损。

优选地,所述护栏杆为中空杆件,其上端设置开口,在所述护栏杆的外壁处径向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护栏板为中空结构,其前后端面处设置有对应所述通孔的第一通孔,在多根所述护栏杆之间穿设有防护钢缆,所述防护钢缆经由所述第一通孔穿过所述护栏杆;在所述护栏杆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固结所述防护钢缆;上述结构中,可以通过内置的防护钢缆将多根护栏杆连接起来,当一根护栏板受力时,通过防护钢缆将力度传递分散至多根护栏杆,进而提升防撞等级,且该结构施工成本相对较低。

优选地,在所述竖杆的外部套设有可轴向滑动的滑管,在所述滑管的外壁处设置有连接所述竖杆的第二螺丝,在所述滑管的外壁处设置有插座,前后相对的所述插座之间装配有挡杆,所述插座和所述挡杆之间配合有第三螺丝;上述结构,主要是在承重钢缆发生断裂时,可以起到应急保护的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装置可被安装在马路侧边,避免车辆脱离马路会发生坠落事件;特别是针对山路,本装置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避免车辆坠崖的风险;

2)本装置中,承接车身用的承重钢缆是通过弹性支撑构件进行支撑的,当车辆冲撞边护栏,并将边护栏撞出一个缺口之后,车身的撞击力已经失去,但是车辆会发生下坠,通过弹性支撑的承重钢缆,可以有效的承接车身的重量,并且对下坠力量进行缓冲,减少车损,保护车内的人员;

3)本装置在道路施工前,先行将支架杆浇筑固定,后期只需要安装其与附件即可,安装方式较为简单;

4)本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弹性支撑构件的主视图;

图3为弹性支撑构件的剖视图;

图4为图1在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护栏杆的侧视图;

图6为护栏杆和护栏板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阅图1至图6所示。

实施例1

一种市政道路侧边防坠装置,包括横向打入的支架杆1,在所述支架杆1上活动装配有多个弹性支撑构件2,前后相邻的弹性支撑构件2之间穿设有承重钢缆3;

所述弹性支撑构件2包括横向设置的套管201,以及设置在所述套管201底部的竖管202,在所述竖杆202的下端螺纹连接有端盖203,在所述端盖203的轴心处穿插有活动轴204,所述活动轴204的上端设置有滑块205,所述滑块205契合所述竖管202的内壁,在所述活动轴204上套设有吸能弹簧206,所述吸能弹簧206作用有所述滑块205和所述端盖203之间,在所述滑块205的外壁处径向贯穿设置有通孔207,在所述竖管202的外壁处设置有对应所述通孔207的条形槽208,所述承重钢缆3穿过所述条形槽208和通孔207,在所述滑块205的顶部旋入有固定所述承重钢缆3的螺丝209;

所述套管201套设在所述支架杆1上,在所述套管201的外壁处旋入有连接所述支架杆1的第一螺丝210。

实施例2

所述活动轴204的下端延长并插入至土层中;该结构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承重钢缆3受力时产生的下坠幅度,避免下坠幅度过大造成的承重钢缆3断裂或造成吸能弹簧的失效;在车辆脱离道路时,通过承重钢缆3进行承接,承接后,承重钢缆3带动滑块205向下滑动,通过吸能弹簧进行缓冲吸能,同时活动轴的下端插入至土层中,减少吸能弹簧的受力,还能避免吸能弹簧快速回弹后将车辆向上弹起,减少车辆弹起后发生的事故。

实施例3

在所述支架杆1上装配有连接座4,所述连接座4的左侧设置有法兰盘401,通过所述法兰盘401打入有锚杆402,所述锚杆402打入至路基内,通过所述连接座4配合有护栏杆5,所述护栏杆5的底部设置有底座501,所述连接座4穿过所述底座501;在所述护栏杆5的外壁处设置有卡箍502,在相邻两根所述护栏杆5之间通过所述卡箍502夹持有护栏板6,所述卡箍502和所述护栏板6之间配合有螺栓601;上述结构中,相较于传统的边护栏而言,不占用道路的可通行面积,保障了路面的通行宽度。

实施例4

在所述连接座4上旋入有挡圈403,在所述连接座4上设置有第一吸能弹簧404,所述第一吸能弹簧404作用于所述底座501和所述挡圈403之间;在护栏板6或护栏杆5受到撞击时,通过第一吸能弹簧404可以提供给护栏杆5一个活动的幅度,可以降低硬性碰撞造成的车损。

实施例5

所述护栏杆5为中空杆件,其上端设置开口,在所述护栏杆5的外壁处径向贯穿设置有通孔511,所述护栏板6为中空结构,其前后端面处设置有对应所述通孔511的第一通孔,在多根所述护栏杆5之间穿设有防护钢缆7,所述防护钢缆7经由所述第一通孔穿过所述护栏杆5;在所述护栏杆5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固结所述防护钢缆7;上述结构中,可以通过内置的防护钢缆7将多根护栏杆5连接起来,当一根护栏板6受力时,通过防护钢缆7将力度传递分散至多根护栏杆5,进而提升防撞等级,且该结构施工成本相对较低。

实施例6

在所述竖杆202的外部套设有可轴向滑动的滑管211,在所述滑管211的外壁处设置有连接所述竖杆202的第二螺丝212,在所述滑管211的外壁处设置有插座213,前后相对的所述插座213之间装配有挡杆214,所述插座213和所述挡杆214之间配合有第三螺丝215;上述结构,主要是在承重钢缆3发生断裂时,可以起到应急保护的作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