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50881发布日期:2022-11-26 13:02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2.道路是供车辆、行人等行走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汽车拥有量也大幅增多,为了方便山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通行和促进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偏远的山区等区域也在广泛的进行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区修路时,常常需要跨越洼地,跨越洼地需要进行较高的填方施工,填方完成后利用填方形成的基础做路基进行修路。对于南方等雨水多的地区,填方完成后的路基上下雨时容易积水,影响道路下一步施工;而且填方区域下方往往有涵洞,也需要及时将积水排除,否则积水渗入填方土体内影响涵洞的安全。现在的填方完成后的路基上排水一般采用挖土渠的方式将积水引流到路基外侧下方,这种方式水流对路基的冲刷严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为了减少水流对路基的冲刷,也有采用塑料薄膜或彩条布铺在挖好的土渠内,来减少水流对路基的冲刷,但是塑料薄膜或彩条布容易破裂,也会导致水流穿过塑料薄膜或彩条布对路基的冲刷,仍会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排除高填方路基上的积水时积水容易冲刷路基,影响路基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可以解决的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包括多个支撑装置、多个固定装置、多节硬质排水管、多节连接软管、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道路高填方区的坡顶设置有中转池;各所述支撑装置安装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上,各所述固定装置分别支撑在一个支撑装置上,各所述硬质排水管通过固定装置固定,相邻的硬质排水管通过连接软管连接在一起;相邻硬质排水管连接处附近均设置支撑装置和固定装置,来分别支撑固定相邻的硬质排水管;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卡框、限位板和滑环,所述卡框安装在支撑装置上,所述限位板转动设置在卡框的内侧,所述滑环轴向滑动设置在限位板内侧,所述硬质排水管固定在滑环内侧;所述第一泵体将积水从积水坑泵入到中转池内,所述第二泵体将中转池内的水泵入硬质排水管内。
5.进一步的,所述卡框内侧设置有弧形卡槽,所述限位板外侧为弧面结构,所述限位板外侧与弧形卡槽相抵接,所述限位板通过弧面结构转动设置在弧形卡槽内。
6.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相对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弹簧与弧形卡槽相对的内侧壁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内侧设置有滑槽,所述滑环轴向滑动设置在滑槽内。
8.进一步的,所述滑环相对两侧分别通过第二弹簧与滑槽相对的内侧壁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软管两侧分别通过卡套卡箍在相邻的硬质排水管外围。
10.进一步的,所述卡框包括下卡框和上卡框,所述下卡框固定在支撑装置上,所述上
卡框一侧与下卡框一侧铰接,所述上卡框另一侧与下卡框另一侧螺栓连接;所述限位板包括下限位板和上限位板,所述下限位板设置在下卡框内侧,所述上限位板设置在上卡框内侧;所述滑环包括下滑环和上滑环,所述下滑环滑动设置在下限位板内侧,所述上滑环滑动设置在上限位板内侧;所述硬质排水管夹固在下滑环与上滑环之间。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固定板、支架和插杆,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支架上,所述支架固定在插杆上,所述插杆可以插接固定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内。
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稳定板,所述稳定板转动设置在插杆上,所述插杆插接固定在坡体内时所述稳定板支撑在坡面上。
13.进一步的,还包括缆绳和两个铆钉,两个所述铆钉分别固定在坡体的坡顶和坡底,所述缆绳将各个支撑装置串联固定在一起,并且缆绳两端固定在两个铆钉上;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固定槽,所述缆绳绑扎在固定槽内。
14.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通过多节硬质排水管和连接软管连接成的管道结构排水,可以避免路基上积水排水时对路基的冲刷,保证了路基的稳定性和路基下方涵洞的安全;通过支撑装置和固定装置支撑固定硬质排水管,保证硬质排水管的稳定安装。相邻硬质排水管连接处附近均设置支撑装置和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卡框、限位板和滑环,所述限位板转动设置在卡框的内侧,所述滑环轴向滑动设置在限位板内侧,所述硬质排水管固定在滑环内侧;由此,当坡体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时,硬质排水管可以随滑环在限位板内滑动、随限位板在卡框内转动,适应坡体不均匀沉降变形,避免相邻硬质排水管分离,保证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稳定可靠的使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在道路高填方区域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装置、固定装置、硬质排水管在道路高填方区域安装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两节相邻硬质排水管通过固定装置安装的结构示意图(卡框与限位板连接结构竖向剖开);
19.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限位板和滑环与硬质排水管安装的结构示意图(限位板和滑环竖向剖开);
21.图7为图6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的缆绳和铆钉将支架固定在道路高填方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25.实施例一
26.参阅图1~7,一种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用于道路施工中填方完形成路基后、路面施工前的排水作业。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包括多个支撑装置1、多个固定装置2、多节硬质排水管3、多节连接软管4、第一泵体5和第二泵体6,道路高填方区坡体101的坡顶设置有中转池7。各所述支撑装置1沿坡体从上往下依次安装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101上,用来将硬质排水管3支撑在坡体101的坡面上。各所述固定装置2分别支撑在一个支撑装置1上,各所述硬质排水管3通过固定装置2固定,由此可以将各段硬质排水管3支撑固定在坡体101上,保证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使用时的稳定性。相邻的硬质排水管3通过连接软管4连接在一起,从而既可以将相邻硬质排水管3连通,也可以在坡体101出现不均匀沉降时通过连接软管4弯曲缓冲,避免采用单根长的硬质排水管3发生断裂影响排水。通过多节硬质排水管3和连接软管4连接成的管道结构排水,可以避免路基上积水排水时对路基的冲刷,保证了路基的稳定性和路基下方涵洞的安全;通过支撑装置1和固定装置2支撑固定硬质排水管3,保证硬质排水管3的稳定安装。
27.参阅图1~7,相邻硬质排水管3连接处附近均设置支撑装置1和固定装置2,来分别支撑固定相邻的两根硬质排水管3,进而方便相邻的硬质排水管3之间安装连接软管4。所述固定装置2包括卡框21、限位板22和滑环23,所述卡框21安装在支撑装置1上,所述限位板22转动设置在卡框21的内侧,所述滑环23轴向滑动设置在限位板22内侧,所述硬质排水管3固定在滑环23内侧;由此,当坡体101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时,硬质排水管3可以随滑环23在限位板22内滑动、随限位板22在卡框21内转动,适应坡体101不均匀沉降变形,避免相邻硬质排水管3分离,保证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稳定可靠的使用。
28.参阅图1,所述第一泵体5通过管道将积水从积水坑10泵入到中转池7内,积水在中转池7内过滤沉淀,所述第二泵体6将中转池7内的沉淀去除固体颗粒杂物的水泵入硬质排水管3内,从而将坡体101顶部路基积水坑10内的积水通过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排至路基外侧下方。设置中转池7,可以沉淀去除积水中的固体颗粒杂物,避免积水中的固体颗粒杂物堵塞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的管道。
29.参阅图4和图5,限位板22在卡框21内侧的转动采用如下结构实现:所述卡框21内侧设置有弧形卡槽211,所述限位板22外侧为弧面结构,弧形卡槽211的弧面比限位板22外侧弧面结构的弧面宽,所述限位板22外侧与弧形卡槽211相抵接,所述限位板22通过弧面结构转动设置在弧形卡槽211内。由此,当坡体101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时,硬质排水管3可以随限位板22在卡框21内转动,适应坡体101不均匀沉降变形的影响,避免相邻硬质排水管3分离(即相邻硬质排水管3与连接软管4分离),保证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稳定可靠的使用。
30.参阅图4和图5,所述限位板22相对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弹簧212与弧形卡槽211相对的内侧壁连接,从而既可以通过第一弹簧212将限位板22稳定的安装在弧形卡槽211相对的内侧壁上,也可以实现坡体101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时限位板22在弧形卡槽211内转动。
31.参阅图6和图7,硬质排水管3随滑环23在限位板22内滑动采用如下结构实现:所述
限位板22内侧设置有滑槽221,滑槽221的宽度比限位板22的宽度宽,所述滑环23轴向滑动设置在滑槽221内。由此,当坡体101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时,硬质排水管3可以随滑环23在限位板22内滑动,适应坡体101不均匀沉降变形,进一步避免相邻硬质排水管3分离(即相邻硬质排水管3与连接软管4分离),保证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稳定可靠的使用。
32.参阅图6和图7,所述滑环23相对两侧分别通过第二弹簧231与滑槽221相对的内侧壁连接,从而在坡体101稳定时第二弹簧231可以将滑环23稳定的支撑在滑槽221内;坡体101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时,第二弹簧231也不影响滑环23的滑动。
33.参阅图4和图6,所述连接软管4两侧分别通过卡套41卡箍在相邻的硬质排水管3外围,从而将连接软管4与硬质排水管3固定在一起。连接软管4可以采用波纹管,硬质排水管3可以采用金属管或塑胶管。
34.参阅图1~7,为了方便硬质排水管3在固定装置2上的安装,固定装置2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卡框21包括下卡框213和上卡框214,所述下卡框213固定在支撑装置1上,所述上卡框214一侧与下卡框213一侧铰接,所述上卡框214另一侧与下卡框213另一侧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限位板22包括下限位板和上限位板,所述下限位板设置在下卡框213内侧,所述上限位板设置在上卡框214内侧。所述滑环23包括下滑环和上滑环,所述下滑环滑动设置在下限位板内侧,所述上滑环滑动设置在上限位板内侧。所述硬质排水管3夹固在下滑环与上滑环之间。由此固定装置2形成一个上下两部分可转动开合的结构,开合操作方便,固定硬质排水管3也方便。
35.参阅图1~7,本实施例的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安装时,将各个支撑装置1沿坡体从上往下依次安装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101上,将各个固定装置2分别安装在一个支撑装置1上,各个硬质排水管3固定在各个固定装置2内,各连接软管4分别连接在相邻的硬质排水管3之间。积水坑10与中转池7之间连接管道,管道上连接第一泵体5;硬质排水管3接入中转池7,硬质排水管3上设置第二泵体6。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使用时,第一泵体5将积水坑10内的积水泵入中转池7,积水在中转池7内沉淀去除固体颗粒杂物,再通过第二泵体6将中转池7内的积水泵入硬质排水管3,通过多个串联的硬质排水管3将积水排至填方路基外侧下方。坡体101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时,硬质排水管3可以随滑环23在限位板22内滑动、随限位板22在卡框21内转动,适应坡体101不均匀沉降变形,避免相邻硬质排水管3分离,保证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稳定可靠的使用。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在填方路基填方完成时安装,在填方路基上路面及整个道路施工完成时拆除。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可以多次拆装重复利用。
36.实施例二
37.参阅图1~7,本实施例的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整体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并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改进支撑装置1的结构,从而保证硬质排水管3的稳定安装支撑。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参阅实施例一,下面就改进之处进一步说明。
38.参阅图2和3,所述支撑装置1包括固定板11、支架12和插杆13,所述固定板11固定在支架12上,所述支架12固定在插杆13上,所述插杆13可以插接固定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内。插杆13可以采用螺杆结构,并且插杆13远离支架12的一端设置为尖状结构,从而方便插杆13转动插入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内。支架12与插杆13也可以采用螺接的方式连接,插杆13上设置螺孔,支架12上设置螺纹,从而将支架12与插杆13螺接在一起。插杆13最好设置
多个,从而将支架12稳定的固定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上,进而保证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的稳定使用。本实施例中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上开设倒梯形的沟槽结构,通过三个插杆13来固定支架12,三个插杆13分别固定在倒梯形沟槽结构的底部和两个侧壁上。
39.参阅图2和3,为了进一步提升支撑装置1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上固定的稳定性,所述支撑装置1还设置稳定板14,所述稳定板14转动设置在插杆13上,所述插杆13插接固定在坡体内时所述稳定板14支撑在坡面上,由此不仅可以通过稳定板14将插杆13支撑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上,而且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坡面角度不同时稳定板14可以转动调节角度来适应,保证支撑装置1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上稳定安装。
40.参阅图1~7,本实施例的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整体安装过程和排水使用过程与实施例一中相同,参阅实施例一即可。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上安装时,先将插杆13插入坡体内,再在插杆13上安装支架12。
41.实施例三
42.参阅图1~8,本实施例的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整体结构与实施例二相同,并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增加缆绳8和两个铆钉9,两个所述铆钉9分别固定在坡体的坡顶和坡底,所述缆绳8将各个支撑装置1串联固定在一起,并且缆绳8两端固定在两个铆钉9上,从而将各个支撑装置1串联固定成整体的结构,并且通过两个铆钉9进一步将整体的支撑装置1结构固定在坡体上,使得支撑装置1在坡体上安装更加稳定,进而保证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的稳定使用。
43.参阅图8,为了方便缆绳8与支撑装置1的连接,支架12上设置有固定槽,所述缆绳8绑扎在固定槽内,由此方便缆绳8与支撑装置1的固定,提升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的安装速度。
44.参阅图1~8,本实施例的道路高填方区施工排水结构整体安装过程和排水使用过程与实施例二中相同,参阅实施例二即可。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在道路高填方区的坡体101上安装完成后,通过缆绳8将各个支撑装置1串联固定在一起,缆绳8绑扎在支架12上的固定槽内,缆绳8两端通过两个铆钉9固定在坡体的坡顶和坡底。
45.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