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越式转辙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48915发布日期:2023-01-14 12:2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乘越式转辙器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实施例涉及转辙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乘越式转辙器。


背景技术:

2.普通道岔转辙器由两股基本轨、两股尖轨、各种连接件及电务组成,其显著特点是两股基本轨位于转辙器外侧、尖轨位于转辙器内侧。列车通过道岔主线时,车轮一侧与直基本轨接触,另一侧与直线尖轨接触;列车通过道岔侧线时,车轮一侧与曲基本轨接触,另一侧与曲线尖轨接触。尖轨相对基本轨强度较弱,受车轮冲击易于磨耗和损伤,整体寿命较低,难以满足乘越道岔主线大运量、高速运行。
3.目前,国内外对乘越式道岔研究较少,国内仅在个别试验线上使用了乘越式道岔,其转辙器部分仍为普通结构,两股尖轨位于转辙器内侧,列车通过道岔主线时,一侧车轮始终要与尖轨接触,尖轨相对基本轨强度较弱,受车轮冲击易于磨耗和损伤,整体寿命较低,难以满足乘越道岔主线大运量、高速运行。还有的辙叉结构按可动心轨、可动翼轨设计,使用时需配备2台转辙设备,使翼轨、心轨覆盖在主线钢轨上,结构复杂,采购养护成本均较高。
4.因此,有必要改善上述相关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5.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越式转辙器,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乘越式转辙器,包括:
8.主线轨道,所述主线轨道包括第一主线轨道和第二主线轨道;
9.尖轨,所述尖轨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线轨道和所述第二主线轨道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主线轨道设置,所述尖轨的下方设有第一滑床板;
10.乘越轨,所述乘越轨设置在所述第二主线轨道外侧,所述乘越轨的下方设有第二滑床板;
11.拉杆,所述拉杆用于连接所述尖轨和所述乘越轨,所述尖轨和所述乘越轨分别与所述拉杆铰接,所述拉杆的一端由电务转换设备带动以将所述尖轨和所述乘越轨相对于所述主线轨道进行移动。
12.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乘越式转辙器还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用于连接所述尖轨和所述乘越轨,所述尖轨和所述乘越轨分别与所述连杆铰接。
13.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尖轨的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的形状和所述尖轨相适配。
14.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尖轨背离所述第一主线轨
道的一侧。
15.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乘越轨的端部固定设有第二支撑块。
16.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块设置在所述乘越轨靠近所述第二主线轨道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块的截面为l型,所述第二支撑块部分设置在所述乘越轨和所述第二主线轨道之间,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主线轨道上方。
17.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前端设有预设坡度。
18.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床板包括上下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床台板和第一滑床底板,所述第一滑床台板和所述尖轨的底面相接触,所述第一滑床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线轨道的下方;所述第二滑床板包括上下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床台板和第二滑床底板,所述第二滑床台板和所述乘越轨的底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滑床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主线轨道的下方。
19.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床台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滑床台板的厚度。
20.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线轨道背离所述尖轨的一面设置有第一轨撑,所述第一主线轨道和所述第一滑床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轨撑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线轨道背离所述乘越轨的一面设置有第二轨撑,所述第二主线轨道和所述第二滑床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二轨撑固定连接。
21.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2.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乘越式转辙器,通过设置尖轨和乘越轨,使转辙器主线为列车主行车线,通过速度较高,避免车轮与强度较为薄弱的尖轨接触,对线路及列车行车安全极为有利,可以保证列车高速、平稳通过主线;侧线为紧急避让线,列车通过速度较低,必要时才使用。本技术的乘越式转辙器结构设计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及组装,养护维修工作量较小。
附图说明
23.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乘越式转辙器主线开通时的主视图;
25.图2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乘越式转辙器侧线开通时的主视图;
26.图3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乘越式转辙器主线开通时的示意图
27.图4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乘越式转辙器侧线开通时的示意图;
28.图5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乘越式转辙器的a-a断面示意图;
29.图6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乘越式转辙器的b-b断面示意图;
30.图7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拉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31.附图标记:
32.100、主线轨道;101、第一主线轨道;102、第二主线轨道;200、尖轨;201、第一支撑块;300、乘越轨;301、第二支撑块;400、拉杆;500、第一滑床板;501、第一滑床台板;502、第一滑床底板;600、第二滑床板;601、第二滑床台板;602、第二滑床底板;700、连杆;800、第一
轨撑;900、第二轨撑。
具体实施方式
33.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34.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
35.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乘越式转辙器,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包括:主线轨道100、尖轨200、乘越轨300以及拉杆400。具体的结构在下面进行详细描述。
36.具体地,所述主线轨道100包括第一主线轨道101和第二主线轨道102。所述主线轨道100是与区间线路相同的、连续的主线钢轨。
37.所述尖轨200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线轨道101和所述第二主线轨道102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主线轨道101设置。请参考图5和图6,所述尖轨200的下方设有第一滑床板500,利用第一滑床板500使尖轨200抬高一定的高度。
38.所述乘越轨300设置在所述第二主线轨道102的外侧,且靠近所述第二主线轨道102设置。请参考图5和图6,所述乘越轨300的下方设有第二滑床板600,利用第二滑床板600使乘越轨300抬高一定的高度。
39.请参考图7,所述拉杆400用于连接所述尖轨200和所述乘越轨300。所述尖轨200和所述乘越轨300分别与所述拉杆400铰接,所述拉杆400的一端由电务转换设备带动,以将所述尖轨200和所述乘越轨300相对于所述主线轨道100进行移动。具体地,所述拉杆400的一端穿过第一主线轨道101的下方,然后通过接头铁和尖轨200之间铰接,再通过另一个接头铁和乘越轨300之间铰接,拉杆400的另一端和电务转换设备连接,电务转换设备拉动拉杆400,从而带动尖轨200和乘越轨300发生移动。
40.请参考图3,当列车需要通过道岔主线时,通过电务转换设备带动拉杆400、拉杆400带动尖轨200和乘越轨300,使尖轨200远离第一主线轨道101、乘越轨300远离第二主线轨道102,使得转辙器部分为与区间线路相同的、连续的主线钢轨,避免了普通转辙器车轮与强度较为薄弱的尖轨200接触,减少了列车对轨道结构的冲击,提高了使用寿命。
41.请参考图4,当列车通过道岔侧线时,尖轨200与第一主线轨道101密贴、乘越轨300与第二主线轨道102密贴,使车轮从转辙器主线上平稳地跨越到侧线的尖轨200和乘越轨300上。
42.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尖轨200和乘越轨300,使转辙器主线为列车主行车线,通过速度较高,避免车轮与强度较为薄弱的尖轨200接触,对线路及列车行车安全极为有利,可以保证列车高速、平稳通过主线;侧线为紧急避让线,列车通过速度较低,必要时才使用。本技术的乘越式转辙器结构设计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及组装,养护维修工作量较小。
43.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乘越式转辙器还包括连杆700,所述连杆700用于连接所述尖轨200和所述乘越轨300,所述尖轨200和所述乘越轨300分别与所述连杆700铰接。
具体地,通过接头铁将连杆700和尖轨200连接,接头铁的一端和尖轨200固定连接,接头铁的另一端和连杆700铰接。然后,连杆700从第二主线轨道102的下方穿过,通过另一个接头铁与乘越轨300铰接。在拉杆400对尖轨200和乘越轨300进行移动的同时,连杆700连接处的尖轨200和乘越轨300也随之移动,保证轨道的整体稳定性。
44.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尖轨200的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一支撑块201,所述第一支撑块201的形状和所述尖轨200相适配。例如,尖轨200轨头宽40mm断面以前设置第一支撑块201以使其与车轮接触以保护尖轨20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块201固定设置在所述尖轨200背离所述第一主线轨道101的一侧。当车轮从侧线经过时,车轮与第一支撑块201和尖轨200都接触,减小车轮对尖轨200的压力,以保护尖轨200不会损坏。
45.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乘越轨300的端部固定设有第二支撑块30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块301设置在所述乘越轨300靠近所述第二主线轨道102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块301的截面为l型,所述第二支撑块301部分设置在所述乘越轨300和所述第二主线轨道102之间,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主线轨道102上方。通过设置第二支撑块301可以引导车轮从主线钢轨逐步爬升到乘越轨300,使列车更平稳地从主线跨越到侧线上。
46.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块301的前端设有预设坡度。该预设坡度使车轮从主线(第二主线轨道102)可以连续平稳地行进到乘越轨300上,保证列车安全运行。
47.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床板500包括上下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床台板501和第一滑床底板502,所述第一滑床台板501和所述尖轨200的底面相接触,所述第一滑床底板502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线轨道101的下方。通过第一滑床台板501将尖轨200抬高所需的高度,使其与第一主线轨道101更为匹配,以使车轮可以平稳跨越到尖轨200上。
48.同样地,所述第二滑床板600包括上下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床台板601和第二滑床底板602,所述第二滑床台板601和所述乘越轨300的底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滑床底板602设置在所述第二主线轨道102的下方。通过第二滑床台板601将乘越轨300抬高所需的高度,使其与第二主线轨道102更为匹配,以使车轮可以平稳跨越到乘越轨300上。
49.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床台板60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滑床台板501的厚度,这样就使乘越轨300的高度高于尖轨200的高度,使之满足轨道的实际行车需求。
50.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线轨道101背离所述尖轨200的一面设置有第一轨撑800,所述第一主线轨道101和所述第一滑床底板502分别与所述第一轨撑80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线轨道102背离所述乘越轨300的一面设置有第二轨撑900,所述第二主线轨道102和所述第二滑床底板602分别与所述第二轨撑900固定连接。通过第一轨撑800将第一主线轨道101与第一滑床底板502连接,通过第二轨撑900将第二主线轨道102与第二滑床底板602连接,使主线轨道100更加稳定,保证列车行车安全。
51.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描述中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5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3.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54.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56.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