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棘轮的无段式扳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3874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棘轮的无段式扳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棘轮的无段式扳手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棘轮扳手是于扳手本体的容置槽内主要置入棘齿轮、棘齿块、扣扳片及弹性组件,拨动时棘齿轮顺着圆径旋转并至一适当位置时,棘齿块的棘齿则抵住棘齿轮相互卡固牵制,则棘轮扳手可旋松或旋紧目标物,图1所示是传统的棘轮扳手立体外观图。
唯,传统的棘轮扳手因是利用棘齿轮、棘齿块相互卡制,但棘齿轮与棘齿块实易造成扭力不足,又因棘齿轮于拨动时,齿与齿之间所形成的裕度问题,更无法进行微调的动作,对于有时需面对特殊规格的工作人员而言易造成困扰;且制造因组件过小不易加工或装配,浪费时间及人工成本。因此,本发明人依传统的设计缺点,致力于研究改良设计,摒除大众对棘轮扳手所既定的刻板印象,终于创作出本实用新型的无段式棘轮扳手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有关无棘轮的无段式扳手结构,改善传统棘齿轮及棘齿块因扭力不足所造成的困扰,提供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圆球圆盘及圆盘座三者面与面的无段式紧密摩擦。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有关无棘轮的无段式扳手结构,利用拨动钮拨动一角度牵动齿轮柱,即弹簧因齿轮柱而扭转一角度,同时带动套接轴旋转,令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圆球圆盘及圆盘座三者从事无段式的摩擦运动;后,则利用弹簧的推力将齿轮柱推回至原位,此时套接轴复位,带动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圆球圆盘、圆盘座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含有一扳手本体,于本体中开设一凹槽,用以承置各组件;底部则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入一圆盘座,其中圆盘座的摩擦斜面朝上;又,本体凹槽的开口落差部的一位置设数个深度适当的螺丝孔,再者凹槽的一端部再设入一U型开放凹槽,且于该凹槽设一弹簧定位块。
一无段式旋转结构,分为一圆球圆盘、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其中圆球圆盘于中心的适当处设一圆球体,并于该球体的两端圆径各延伸一手臂且连接于圆球圆盘的内径壁面,其中圆球圆盘的上下平面可提供上下构件的旋转摩擦;再者,于圆球圆盘的上端对应着一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其中该斜面无段齿轮圆盘是于底面呈一角度,并提供圆球圆盘上端平面旋转摩擦;再者,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的上端对应着一套接轴,其中轴面盘设数个贯通的螺丝孔,由螺丝螺锁;上端设一套接头,且该套接轴的下端延伸一适当长度的轴心,并由该轴心的径向开设一适当深度的一字槽,并于一字糟中心处设一适当深度的圆孔,以提供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及圆球圆盘套接,其中圆球圆盘的圆球体设入圆孔中。
一齿轮柱,于外径设一与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配合的齿,且于齿轮柱的柱面设一弹簧定位块;一弹簧。
藉此,扳手本体的凹糟底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入一圆盘座,再将一圆球圆盘及一斜面无段齿轮圆盘设入;另一拨动钮的轴心由扳手本体外贯设入后再将一齿轮柱设入,其中一弹簧的一端部设入齿轮柱上弹簧定位块,另一端部则设入扳手本体的弹簧定位块,其中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与齿轮柱两者的齿为啮合状;最后,套接轴套设入一圆球圆盘及一斜向无段式齿轮圆盘中,并与圆盘座套合,其中,圆球圆盘的球体是套入套接轴的轴心中,轴面盘的螺丝孔则利用螺丝与扳于本体螺锁。
当拨动钮拨动一角度时,该钮会牵动齿轮柱,即弹簧因齿轮柱而拉转一角度,同时带动套接轴旋转,且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的底面、圆球圆盘的平面与圆盘座的摩擦斜面从事无段式的摩擦运动;后,则利用弹簧的推力将齿轮柱推回至原位,此时套接轴复位,带动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圆球圆盘、圆盘座复位。
与传统的棘轮扳手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扭力大,可以微调,加工装配方便,成本低,操作使用方便。


图1为传统的棘轮扳手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棘轮的无段式扳手结构的立体外观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A-A平面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B-B平面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B-B平面剖视动作示意图。
图中,1扳手本体11 凹槽12 圆盘座 13 摩擦斜面14 螺丝孔 15 凹槽16 弹簧定位块 2无段式旋转结构21 圆球圆盘210 圆球体211 手臂212、212’平面22 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 223 底面23 套接轴 231 轴心232 一字槽 233 圆孔234 轴面盘 235 螺丝孔236 螺丝237 套接头3齿轮柱 31 弹簧定位块4弹簧5拨动钮51 轴心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无棘轮的无段式扳手结构,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结构特征,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图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及立体分解图;无棘轮的无段式扳手结构的主要组成为一扳手本体1,于本体1中开设一凹槽11,用以承置各组件;另该本体1的底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入一圆盘座12,其中该圆盘座12的摩擦斜面13为朝上;又,本体1凹槽11的开口落差部的一位置设数个深度适当的螺丝孔14,再者凹槽11的一端部再设入一U型开放凹槽15,且于该凹槽15设一弹簧定位块16。
一无段式旋转结构2,分为一圆球圆盘21、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22,其中该圆盘是于中心的适当处设一圆球体210,并于该球体210的两端圆径各延伸一手臂211且连接于圆球圆盘21的内径壁面,其中圆球圆盘21的上下的平面212、212’可提供上下构件的旋转摩擦;再者,于圆球圆盘21的上端对应着一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22,其中该斜面无段齿轮圆盘22是于底面223呈一角度,并提供圆球圆盘21上端平面212旋转摩擦;再者,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22的上端对应着一套接轴23,其中轴面盘234的一位置设数个贯通的螺丝孔235,由一螺丝236锁入;上端设一套接头237,且该套接轴23的下端延伸一适当长度的轴心231,并由该轴心231的径向开设一适当深度的一字槽232,并于一字槽232中心处设一适当深度的圆孔233,以提供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22及圆球圆盘21套接,其中圆球圆盘21的圆球体210是设入圆孔233中。
一齿轮柱3,于外径设一与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2配合的齿,且于齿轮柱3的柱面设一弹簧定位块31。
一弹簧4。
籍由上述结构得知,扳手本体1的凹槽11底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入一圆盘座12,再将一圆球圆盘21及一斜面无段齿轮圆盘22设入;另一拨动钮5的轴心51由扳手本体1外贯设入后,再将一齿轮柱3设入,其中一弹簧4的一端部设入齿轮柱3的弹簧定位块31,另一端部则设入扳手本体1的弹簧定位块16,其中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22与齿轮柱3两者的齿为啮合状。
最后,套接轴23套设入一圆球圆盘21及一斜向无段式齿轮圆盘22中,并与圆盘12套合,其中,圆球圆盘21的球体210套入套接轴23的轴心231中,轴面盘234的螺丝孔235则利用螺丝236与扳手本体1螺锁,如图4所示。
图5是为本实用新型的B-B平面剖视示意图;斜向无段式齿轮圆盘22与齿轮柱3为两相啮合的状,其中弹簧4的一端部设于齿轮柱3的弹簧定位块31,另一端部则设于扳手本体1的弹簧定位块16。
当拨动钮5拨动一角度时,该钮5会牵动齿轮柱3,即弹簧4因齿轮柱3而拉转一角度,同时带动套接轴23旋转,且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22的底面223、圆球圆盘21的平面212’与圆盘座12的摩擦斜面13从事无段式的摩擦运动;后则利用弹簧4的推力将齿轮柱3推回至原位,此时套接轴23复位,带动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22、圆球圆盘21、圆盘座12复位(如图6所示)。
权利要求1.一种无棘轮的无段式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扳手本体,于本体中开设一凹槽,用以承置各组件;底部则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入一圆盘座,其中圆盘座的摩擦斜面朝上;又,本体凹槽的开口落差部设复数个深度适当的螺丝孔,再者凹槽的一端部再设入一U型开放凹槽,且于该凹槽设一弹簧定位块;一无段式旋转结构,分为一圆球圆盘、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其中圆球圆盘于中心处设一圆球体,并于该球体的两端圆径各延伸一手臂且连接于圆球圆盘的内径壁面,其中圆球圆盘的上下平面可提供上下构件的旋转摩擦;再者,于圆球圆盘的上端对应着一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其中该斜面无段齿轮圆盘是于底面呈一角度,并提供圆球圆盘上端平面旋转摩擦;再者,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的上端对应着一套接轴,其中轴面盘设数个贯通的螺丝孔,由螺丝螺锁;上端设一套接头,且该套接头的下端延伸一适当长度的轴心,并由该轴心的径向开设一个一字槽,并于一字槽中心处设一适当深度上圆孔,以提供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及圆球圆盘套接,其中圆球圆盘的圆球体是设入圆孔中;一齿轮柱,于外径设一与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配合的齿,且于齿轮柱的柱面设一弹簧定位块;一弹簧;藉此,扳手本体的凹槽底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入一圆盘座,再将一圆球圆盘及一斜面无段齿轮圆盘设入;另一拨动钮的轴心由扳手本体外贯设入后再将一齿轮柱设入,其中一弹簧的一端部设入齿轮柱的弹簧定位块,另一端部则设入扳手本体的弹簧定位块,其中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与齿轮柱两者的齿为啮合状;最后,套接轴套设入一圆球圆盘及一斜向无段式齿轮圆盘中,并与圆盘座套合,其中,圆球圆盘的球体是套入套接轴的轴心中,轴面盘的螺丝孔则利用螺丝与扳手本体螺锁。
专利摘要一种无棘轮的无段式扳手结构,包括一扳手本体、一无段式旋转结构、一齿轮柱、一弹簧,其主要特征在于扳手本体的凹槽底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入一圆盘座,再将一圆球圆盘及一斜面无段齿轮圆盘设入;另一拨动钮的轴心由扳手本体外贯设入后再将一齿轮柱设入;一弹簧的两端部各设置于齿轮柱及扳手本体上的弹簧定位块,其中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与齿轮柱两者的齿为啮合状;后,套接轴套设入一圆球圆盘及一斜面无段式齿轮圆盘中,并与圆盘座套合,其中,圆球圆盘的球体套入套接轴的轴心中。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扭力大,可以微调,加工装配方便,成本低,操作、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B25B13/04GK2618727SQ03257179
公开日2004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7日
发明者陈瑞彬 申请人:陈瑞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