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3738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扳手,尤指一种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要求也从“能用就好”的老旧思维,变得相当细腻和要求,唯有不断进步或创新的构想,产生新的形态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并有效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考验下生存。
现今的建筑工法已由传统的钢筋水泥转变为钢骨施工法,由于钢骨间的结合是利用螺栓、螺帽等螺件来结合,故建筑工人必须携带棘轮扳手1到高处施工。参照图1,现有建筑用棘轮扳手1的棘轮筒2二端虽可分别结合二种不同尺寸的螺件,但钢骨间的螺件因结合位置的不同至少有17mm、19mm及21mm等三种尺寸,故建筑工人必须至少携带二支以上的棘轮扳手1到高处施工,不但造成了工人的负担,且提高了施工作业时的危险性,并不好用、实用。此一现有棘轮扳手所衍生的种种缺失,实有加以研发改良的必要。
因此,本发明想排除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所遭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建筑用棘轮扳手的套筒二端虽可分别结合二种不同尺寸的螺件,但钢骨间的螺件因结合位置的不同至少有17mm、19mm及21mm等三种尺寸,故建筑工人必须至少携带二支以上的棘轮扳手到高处施工,不但造成了工人的负担,且提高了施工作业时的危险性,并不好用、实用。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棘轮筒二端的套孔尺寸不同,可扳动二种不同尺寸的螺件,若欲扳转第三种尺寸的螺件时,仅需将套筒结合于棘轮筒的结合部,即可以利用套筒的套孔来扳动第三种尺寸的螺件,无需再行携带或更换另外一支棘轮扳手,减轻了使用者的负担,相当好用、实用。且该套筒以可拆卸的方式结合于棘轮筒的一端,结构相当简单,加工成形上较容易,不但节省了组装时间,降低了产制成本,更减少了产品的故障率,大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实为一极具产业利用性及进步性的设计。


图1为现有棘轮扳手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发明的部份侧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棘轮扳手的俯视图;图6为本发明棘轮扳手的仰视图;图7为本发明棘轮扳手结合有套筒的仰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部份剖视图,表示第一套孔套置于螺件;图9为本发明的部份剖视图,表示第二套孔套置于螺件;图10为本发明的部份剖视图,表示第三套孔套置于螺件;图11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2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3为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符号说明1棘轮扳手2棘轮筒 10 棘轮扳手11 头部12 棘轮筒 121 第一套孔122 第二套孔123 结合部 124 卡沟
125 凹弧126 凹陷 13腹部14 棘动机构15 柄部 151 末端20 套筒21 卡孔 211 凹槽212 C型扣 213 凸弧 214 凸起22 第三套孔31 螺件 32螺件33 螺件40 套筒 42第四套孔123a 结合部 123b 结合部123c 结合部21′ 卡孔21″ 卡孔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述如后,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参照图2及图3,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其包括有一棘轮扳手10及一套筒20,该套筒20以可拆卸的方式结合于棘轮扳手10的棘轮筒12。
棘轮扳手10的头部11内可转动地设有一棘轮筒12,该棘轮扳手10的腹部13内设有一棘动机构14,该棘动机构14可使棘轮筒12具有快速驱转的功能,该棘动机构14可实施为单向掣动或双向掣动,此为现有结构,故不再赘述。该棘轮扳手10的柄部15可供使用者握持,且于柄部15的末端151形成锥状,以便于绑铁或插置于随身工具套内。
图4进一步显示该棘轮筒12的第一端设有一第一套孔121,同时参照图5,于第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套孔121实施尺寸为21mm。该棘轮筒12的第二端设有一连通于第一套孔121的第二套孔122,以使该棘轮筒12形成一中空穿透状,同时参照图6,于第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套孔122实施尺寸为17mm。该棘轮筒12第二端的外缘设有一非圆形的结合部123,于第一个实施例中该结合部123形成为六角形,且于端角处设有一卡沟124。
套筒20的第一端设有对应于结合部123的卡孔21,于第一个实施例中该卡孔21实施为六角形,且于卡孔21内设有一卡固装置,该卡固装置包括有一设于内壁的凹槽211及一设于凹槽211内的C型扣212。该套筒20的第二端设有一连通于卡孔21的第三套孔22,从而使该套筒20形成一中空穿透状,同时参照图7,于第一个实施例中该套孔22实施尺寸为19mm。
参照图8,当使用者欲扳动21mm的螺件31时,可将棘轮筒12第一端的第一套孔121套置于螺件31,即可快速地驱转螺件31。参照图9,当使用者欲扳动17mm的螺件32时,可将棘轮筒12第二端的第二套孔122套置于螺件32,即可快速地驱转螺件32。
参照图10,当使用者欲扳动19mm的螺件33时,可将套筒20第一端的卡孔21套置于棘轮筒12第二端的结合部123,该卡孔21内的C型扣212会卡入结合部123的卡沟124内,从而使套筒20可稳固地结合于棘轮筒12,且可随棘轮筒12同步转动。再将套筒20第二端的第三套孔22套置于螺件33,即可快速地驱转螺件33。
参照图11显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除了棘轮筒12第二端结合部123a形状的改变,该结合部123a的外缘设有数个凹弧125,且套筒20第二端的卡孔21′亦设有对应于凹弧125的凸弧213,第二个实施例所达成的功效同于第一个实施例。
参照图12显示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第三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除了将结合部123b改设于棘轮筒12的第一端,且将结合部123b的形状改变,该结合部123b的外缘设有数个凹陷126,且套筒20第一端的卡孔21″亦设有对应于凹陷126的凸起214,第三个实施例所达成的功效同于第一个实施例。
参照图13显示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第四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除了于棘轮筒12的第一端设有一结合部123c,该结合部123c可供另一套筒40结合,该套筒40的内部并设有一第四套孔42,第四个实施例所达成的功效同于第一个实施例。
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1.本发明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棘轮筒二端的套孔尺寸不同,可扳动二种不同尺寸的螺件,若欲扳转第三种尺寸的螺件时,仅需将套筒结合于棘轮筒的结合部,即可以利用套筒的套孔来扳动第三种尺寸的螺件,无需再行携带或更换另外一支棘轮扳手,减轻了使用者的负担,相当好用、实用。
2.本发明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套筒以可拆卸的方式结合于棘轮筒的一端,结构相当简单,加工成形上较容易,不但节省了组装时间,降低了产制成本,更减少了产品的故障率,大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实为一极具产业利用性的设计。
唯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当不能以的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故举凡数值的变更或等效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棘轮扳手,其头部可转动地设有一棘轮筒,该棘轮筒的第一端设有一第一套孔,该棘轮筒的第二端设有一第二套孔,该棘轮筒的第二端外缘设有一结合部;一套筒,其第一端设有对应于结合部的卡孔,而得以可拆卸的方式结合于棘轮扳手的棘轮筒,该套筒的第二端设有一第三套孔;由此,该棘轮扳手可搭配套筒使用,而达扳动三种不同尺寸螺件的功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棘轮筒的第一端外缘设有一结合部,该结合部可供套筒以可拆卸的方式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棘轮扳手的腹部内设有一单向棘动机构,该单向棘动机构可使棘轮筒具有单向快速驱转的功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棘轮扳手的腹部内设有一双向棘动机构,该双向棘动机构可使棘轮筒具有双向快速驱转的功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棘轮扳手的柄部末端形成为锥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第一套孔连通于第二套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棘轮筒第二端的结合部形成为非圆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套筒的卡孔形成为非圆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套筒的卡孔内设有一卡固装置,而得以稳固地结合于棘轮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卡固装置包括有一设于卡孔内壁的凹槽及一设于凹槽内的C型扣,该C型扣可卡入设于结合部外缘的卡沟。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套筒的卡孔连通于第三套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第一套孔较大于第二套孔。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第二套孔较大于第一套孔。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中,该棘轮筒结合部的外缘设有数个凹陷,且套筒第一端的卡孔亦设有对应于凹陷的凸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其棘轮筒二端的套孔尺寸不同,可扳动二种不同尺寸的螺件,若欲扳转第三种尺寸的螺件时,仅需将套筒结合于棘轮筒的结合部,即可以利用套筒的套孔来扳动第三种尺寸的螺件,无需再行携带或更换另外一支棘轮扳手,减轻了使用者的负担,相当好用、实用,且该套筒以可拆卸的方式结合于棘轮筒的一端,结构相当简单,加工成形上较容易,不但节省了组装时间,降低了产制成本,更减少了产品的故障率,大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实为一极具产业利用性及进步性的设计。
文档编号B25B13/00GK1640626SQ20041000193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6日
发明者胡厚飞 申请人:胡厚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