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7476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尤指一种于铁锤握柄与施力者手握持相对处设置有一防震结构的铁锤。
背景技术
以便传统所使用的铁锤,其握把的柄身皆采一体实心设计,其柄身通常是采坚硬材质成形,再于其柄身包覆一塑料制成的握把表面,而该种常用的铁锤在实际敲击时,由于铁锤打击时会产生反震力及反弹力,虽其握把表面为塑料材质制成,但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仍无法为其握柄所吸收,而会造成使用者手部容易产生酸麻、疼痛,而无法长时间使用,缘此,即有如图1、图2所示的铁锤1问世,其主要是于一具有呈套筒状的中空状握柄11,并可供该与锤头12一体成型的柄身13容置其中固设,而于该柄身13与握柄11间末端预留一吸震空间14,如是,当施力者敲击该铁锤1时,其产生反震力及反弹力可由吸震空间14予以吸收,但,如是的结构,虽可将反震力及反弹力部分吸收消除,而施力者手部握持于握柄11的部位,乃是承受反震力及反弹力最大的部位,所以上述的构造虽可达到某些反震力及反弹力的消除,但却未能集中于手持部位,进而使其消除反震力及反弹力的作用打了折扣。
缘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基于其从事建筑五金及手工具多年的经验,期能改变既有铁锤所存在的缺失,进而得以针对吸收反震力及反弹力的部位加以设计,期能提供一可大幅吸收反震力及反弹力的铁锤,经由多次的设验及改变,终得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在提供一种消除施力者手部握持部位的反震力及反弹力的铁锤握柄防震结构改良。
本实用新型一种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其主要是于一具有呈套筒状的中空状握柄,并可供该与锤头一体成型的柄身容置其中固设,其中位于该柄身上缘与施力者手握的手心相对位置处设有一吸震空间。
所述的一种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其中,该吸震空间的形状及大小可因需求而改变。
所述的一种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其中,该吸震空间内是可容置一吸震体,该吸震体的形状、大小是可与吸震空间的形状、大小相仿。
所述的一种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其中,该吸震空间内是可容置一吸震体,该吸震体是的形状、大小可与吸震空间的形状、大小不同。
本实用新型通过由吸震空间的设计,得以减少施力者手部反承受的反震力或反弹力,使施力者可以轻易施工,并不会造成手部伤害,其功效的增进是显著的。
以下,兹就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后
图1,是为现有铁锤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为现有铁锤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3,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5,是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视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号部分>
1-铁锤11-握柄 12-锤头13-柄身 14-吸震空间2-铁锤
21-握柄 22-锤头23-柄身 24-吸震空间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图5所示,其主要的铁锤2,主要是于一具有呈套筒状的中空状握柄21,并可供该与锤头22一体成型的柄身23容置其中固设,而于该柄身23上缘位于该施力者手握的相对位置处设有一吸震空间24。
通过由握柄21与柄身23的固结,使得该吸震空间24得以位于施力者手握的手心位置,当敲击该铁锤2时,其所产生的反震力及反弹力反弹至手部位置时,得以由吸震空间24予以吸收,而使其不致反弹至手心部位,进而不会影响施力者的手部,而产生酸麻、疼痛的现象。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吸震空间24内亦可容置吸震体,该吸震体可为吸震块、吸震棉或其它可吸收反震力或反弹力的物体,且该吸震体的形状、大小可与吸震空间相仿或不同而设置。
本实用新型在申请前未见于刊物,亦未公开使用,实已符合专利申请要件。
权利要求1.一种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其主要是于一具有呈套筒状的中空状握柄,并可供该与锤头一体成型的柄身容置其中固设,其特征在于位于该柄身上缘与施力者手握的手心相对位置处设有一吸震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吸震空间的形状及大小可因需求而改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吸震空间内是可容置一吸震体,该吸震体的形状、大小是可与吸震空间的形状、大小相仿。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吸震空间内是可容置一吸震体,该吸震体是的形状、大小可与吸震空间的形状、大小不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铁锤握柄的防震结构改良,尤指一种于铁锤握柄与施力者手握持相对处设置有一防震结构的铁锤,其主要是于一具有呈套筒状的中空状握柄,并可供该与锤头一体成型的柄身容置其中固设,而位于该柄身上缘与施力者手握的手心相对位置处设有一吸震空间,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使得敲击该铁锤时,其所产生的反震力及反弹力反弹至手部位置时,得以由吸震空间予以吸收,而使其不致反弹至手心部位,进而不会影响施力者的手部,而产生酸麻、疼痛的现象。
文档编号B25D1/12GK2803647SQ200520019400
公开日2006年8月9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2日
发明者陈俯郎 申请人:鑫爵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